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东省济宁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时间:2015-06-22
山东省济宁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那片浩翰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倒悬飞溅,汹涌澎湃,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萦清澈。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璧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横冲(hèng)   飞溅(jiàn)    B.弯亘(gèng)  琼(qióng)
C.屑(xiè)      剥落(bō)      D.絮(xù)   喷涌(rǒng)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晶萦清澈     B.浩翰  C.悬崖峭璧  D.虹霓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D.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峄山、泗水的泉林都是济宁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而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心有余悸。
C.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D.孟宪实教授将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开怀纳谏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同年龄的观众都非常喜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5.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我们学过的《香菱学诗》就节选自此书。
B.《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C.《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语言既富于变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社会喜剧。  
    D.《格列佛游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对当时社会的赞美才是其灵魂所在。
6.参考下面的例子,从“海、路、思、记、忘”中任选一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写一两句有意蕴的话。(3分)
示例: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0分)
7.默写填空(5分)
(1)曾子曰:“       ▲        ,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古代有很多抒发愁情的名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赋予“愁”以长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赋予“愁”以形态;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赋予“愁”以重量:“       ▲      ,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4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季节 应为       。(2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6题。(10分)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张 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4.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15.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6.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题。(15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7.“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9.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20.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四、写作(共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在世界上,总会有邻居,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邻居家的人或事,因近切定会引起你更多的关注,给你留下更深的印象;邻里之间有的还曾演绎出许多故事,结下深厚的情缘。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词语描述邻居间的关系,如“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
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山东省济宁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一、
1.答案:(1)C  (2)B(或D)
    解析:(1)A、横héng   B、亘 gèn  D、涌 yǒng。(2)A.晶莹清澈  C.悬崖峭壁。
2.答案:C
    解析:A、“他对我说”应改为逗号。B、“攀得越起劲”后应改用分号。D、“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峄山、泗水的泉林”中的顿号不能标明地区间的层次,应将后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3.答案:B
    解析:“耳濡目染”的意思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用在句中不合适,应改为“耳闻目睹”。
4.答案:A
    解析:B、缺主语。C、“加强……水平”动宾不搭配。D、“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意思表达相反,应去掉句中的“不”。
5.答案D
    解析:《格列佛游记》没有对当时社会的赞美,而是对当时的社会丑恶进行了揭露与讽剌。
6.答案示例:海——接纳每一滴水,成就了大海的辽阔。∥路——人生之路,在我们各自的
脚下。∥思——思想,心田上开出的智慧之花。∥记——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做一个守信的人。∥忘——连心都死亡了,那是真正的遗忘。
    解析:一是要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二是要表达出一种“意蕴”(哲理)。
二、
7.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2)千树万树梨花开。(3)先天下之忧而忧。(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解析:每空,错1字该句不得分。
8.答案: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解析:从字数句数方面来确定体裁。“卢橘花开枫叶衰”一句标明了时节。
9.答案: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心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出门何处望京师”显示了报国之情,“不为愁人住少时”抒了了忧愁苦闷之情。
10.答案:A
    解析:B、与世隔绝的地方。C、详细。D、延请。
11.答案:D
    解析:A、助词,起凑足章节作用,不翻译。B、助词,用在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王攻宋”之间,不翻译。D、和例句中的“之”一样,代人。
12.答案:(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解析:(1),注意“平旷”“俨然”“属”等词语的翻译。(2),注意 “乃”“无论”的翻译。
13.答案: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解析:理解全段全句意思后再断句。一般在分句后,主谓间等地方停顿。
三、
14.答案:一是渴望生存状态“稳定性”的文化心理需求;二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山大”,竞争激烈,让转身遭遇更多艰难。
    解析:文章第4-5段写“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概括出这两段的内容即可。(“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这两句点出了原因。)
15.答案:道理论证  事实论证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解析:道理论证: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事实论证:如“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比喻论证:如“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正反对比论证:如“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
16.答案: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解析:本文尽管开头部分花了不少文字写许多人心中“激荡过一个远方”,但后半部分却阐述了一种相反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段点出了本文主旨:“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17.答案: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
    解析:第①段写出了石崖上的枣树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
18.(1)答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答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须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19.答案: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这句是对引用《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的总结。
20.答案: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解析:最后一段点出了“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所概括出的意思对即可。
四、
21、写作提示:
“邻居”写什么对象?从提示语“人与人、人与动物、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能成为邻居”可知,写人、写动物、写国家,都可以。“邻居”写什么事?提示语“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告诉我们,可以写邻里之间的“德”“亲”“伴”“壑”等。本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中心、掌握的材料和擅长的文体,来决定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
例文:
邻  居
    我的房间里挂着一张我和邻居老奶奶的照片,那是我最心爱之物。每当我看见它,就仿佛看见那位助人为乐的老奶奶,仿佛看到了她那张慈祥的笑脸,那颗装满爱的心。
  那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家还住得比较远,需要爸爸妈妈接送,但是我有个妹妹,那时妹妹才只有几个月,外婆又没空来杭州照顾妹妹。
  怎么办呢?早上去上学,爸爸去上班,可以把我送去。可是下午放学,爸爸要五点半下班,而我三点半就放学,又不可能让我在学校里等两个小时,又不敢让我一个人走回家,怕出危险。妈妈要管妹妹,没空来接我。
  妈妈非常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邻居老奶奶看见妈妈这么着急的样子,就问:“林洁妈妈,你怎么了?”妈妈就把要来接我,但又不能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老奶奶听了,不假思索地说:“没事,没事,不要着急,你去接林洁,我来管她妹妹。”妈妈听了,非常不好意思地说:“我去接林洁要三四十分钟呢!让您老人家带小孩这么长时间太累了。”老奶奶听了,笑着说:“没关系的,反正我女儿出国了,没人陪我,带小孩又没事,热闹点嘛!”妈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这样了。回来时,妈妈再三感谢老奶奶,请老奶奶到我们家坐坐,告诉她:带小孩不要累着自己,要注意身体。老奶奶笑笑说:“以后这个时间林洁妹妹都归我了。”
从此以后,我有人接,有人送。那位老奶奶还经常让我和妹妹去她家玩。
有一次,妈妈要带爸爸去看病,没人照顾我们,邻居老奶奶知道了,主动来照顾我们,切水果给我们吃,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给我们讲故事。一直等到爸爸妈妈回来。
  三年级时,我搬家了,老奶奶也搬家了,但我脑海里经常会出现她的影子,不会忘记她。每当我看见她的相片,都会想起这些事,我真想跟老奶奶说一声;“谢谢您!我爱您!
    点评: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本是很平常的事,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正是习以为常,有很多人就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小作者透过平常小事,发现了其中让人感动的温情,用真切的话语娓娓道来,好似让人喝着一碗温热的茶,淡淡中却让人回味无穷。

当前位置:主页 >> 初中语文试题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