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8-09
四川省泸州市2015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1分)
一、基础知识。 (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哺育(bǔ) 亵渎(xiè) 殷红(yān) 瘦骨嶙峋(lín)
B.狩猎(sòu) 濒临(bīn) 券商(quàn) 随声附和(hè)
C.诘难(jié) 静谧(bì) 禁锢(ɡù) 猝然长逝(cù)
D.蓬蒿(hāo) 贮藏(zhù) 孱弱(chán) 亘古不变(ɡè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嬉闹 怪诞 搬师回朝 重蹈覆辙
B.挑衅 邮戳 恪尽职守 长途跋涉
C.苍茫 琐屑 销声匿迹 通宵达旦
D.气概 藻饰 睡眼惺忪 鞠躬尽瘁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幼儿园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会上,小青看着毛毛一系列的搞怪动作和夸张表情,忍俊不禁,拍手叫好。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与泸州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轨交通规划,最近已通过规委会审查,轻轨建成后泸州将形成全市快速互联的新格局。
D.在新更名的四川医科大学学生手工技能大赛中,由1万多块小玻璃搭建成的“伦敦塔桥”八面玲珑,绚丽夺目。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围绕泸州打造美丽中国特色城市,形成“醉美泸州”名片,将继续打造“两江四岸”国家山水园林城市。
B.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世界首座多功能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也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C.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70周年,中国将举办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仪式,并为此发布了9月3日全国放假1天。
D.在尼泊尔特大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群中的主要建筑彻底坍塌的至少有11处,共造成大约8219人左右死亡。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一)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绝:极点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矜:矜持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颔:点头赞许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真无马邪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野芳发而幽香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口技》中反复使用数词“一”和“百”,道具之少与声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B.《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C.《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技艺“当世无双”,卖油翁看他射箭却是“睨之”“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精通射箭。
D.两文都写人的高超 技艺,前篇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口技之妙;后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倒油技术的娴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9分)
三、翻译断句。(10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分)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3分)
9.阅读下列文言短文,用“/”为画线句子断句,只能断8处。(4分)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节选自《晋书》)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1分)
一、基础知识。 (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哺育(bǔ)
B.狩猎(sòu)
C.诘难(jié)
D.蓬蒿(hā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嬉闹
B.挑衅
C.苍茫
D.气概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幼儿园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表演会上,小青看着毛毛一系列的搞怪动作和夸张表情,忍俊不禁,拍手叫好。
B.主治医生妙手回春,护士精心照顾,使前不久遭遇车祸导致三处骨折的年近七旬的陈大爷,已经能够下地行走了。
C.与泸州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轨交通规划,最近已通过规委会审查,轻轨建成后泸州将形成全市快速互联的新格局。
D.在新更名的四川医科大学学生手工技能大赛中,由1万多块小玻璃搭建成的“伦敦塔桥”八面玲珑,绚丽夺目。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围绕泸州打造美丽中国特色城市,形成“醉美泸州”名片,将继续打造“两江四岸”国家山水园林城市。
B.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世界首座多功能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也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C.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70周年,中国将举办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仪式,并为此发布了9月3日全国放假1天。
D.在尼泊尔特大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群中的主要建筑彻底坍塌的至少有11处,共造成大约8219人左右死亡。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一)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D.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厅事之东北角
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口技》中反复使用数词“一”和“百”,道具之少与声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B.《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C.《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技艺“当世无双”,卖油翁看他射箭却是“睨之”“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精通射箭。
D.两文都写人的高超 技艺,前篇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口技之妙;后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倒油技术的娴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9分)
三、翻译断句。(10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分)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3分)
9.阅读下列文言短文,用“/”为画线句子断句,只能断8处。(4分)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节选自《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