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07-02
湖北省咸宁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
邵建
胡适和鲁迅两位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概括,鲁迅不妨是甚或也只能是他自己临终前的格言“一个都不宽恕”;相反,胡适晚年,孜孜无怠,力倡“容忍与自由”。因此,胡鲁之间横亘着一道宽容的分水岭,它使“容忍”的胡适和“不宽恕”的鲁迅最终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精神标志。
把宽容与否论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是因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从来 仅被视为一个“度量”问题。诚然,度量与宽容有关,但仅是度量则无法度量出宽容那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为,宽容在这里,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理念——价值理念。胡鲁作为从五四新文化出离的两位知识分子,事实上代表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胡文化”便是一种以宽容理念为价值取向的自由主义文化,“鲁文化”则相反,它是公开拒绝宽容并带有其独断性的刀笔文化。
这对比可以用十个字概括:“明确的是非”和“正义的火气”。前者是鲁迅的提倡,后者却是胡适的警惕。
什么是“明确的是非”?1935年的上海文坛,依然混战无已。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各各‘指其所短,扬其所长’固可,即‘掩其所短,称其所长’亦无不可。然而,那一面一定得有‘所长’,这一面一定得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鲁迅的意思重在句末,即: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是非不但要“明确”,好恶更得要“热烈”。这一原则,不用说,鲁迅在他自己的历次论战中,都坚定不移、以身作则了。
胡适的“ 正义的火气”源于1959年他自己写的第一篇《容忍与自由》。在这篇文章中,胡适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为了说明这一点,胡适甚至举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个例子。年轻的胡适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痛恨迷信。在一篇文章中,胡适不惜借《礼记·王制》中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亦即杀掉那些借鬼神以疑众的人。在这里,胡适是斩钉截铁的,因为他是在反迷信。反迷信还不对吗?这里正有着“明确的是非”,所以胡适不惮以“热烈的好恶”显示自己的决绝。此时,胡适方才十七岁。可是,十几年后,胡适在北大,北大的一些“卫道士”却要“杀”胡适了,理由也是《礼记·王制》中的话,所谓:“学非而博……以疑众,杀”。什么叫“学非而博”?此“非”即“是非”之非。既然,你所学的东西是不对的,且又以此惑众,那就该“杀”。这里,“明确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也是一点都不含糊。于是,晚年的胡适把这己对人和人对己的两件往事并作一类,说:无论“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坚持了一辈子自由主义的胡适,越至老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比较之下,胡适从年轻至老年有过上述这样的精神蜕变,鲁迅则没有。鲁迅以本身就很热烈的口吻说:“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莱斯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原来,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十七岁所引《王制》那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杀”。
(选自《开放时代》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胡鲁之间横亘着一道宽容的分水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宽容与否体现者胡适与鲁迅不同的精神风貌。
B.宽容与否是自由主义文化和刀笔文化不同的精神标志。
C.胡适警惕“正义的火气”,鲁迅提倡“明确的是非”。
D.胡适越至老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鲁迅则没有。
2.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不仅被视为一个 “度量”,而且是一种价值理念。
B.度量与宽容有关,但仅是度量则无法度量出宽容那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C.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一较短长,引发了上海文坛的混乱。
D.胡适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可以为了容忍,放弃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确的是非”是指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不但是非要“明确”,好恶更要“热烈”。
B,胡适通过自身的经历讲明了什么是“正义的火气”,及其危害,倡导容忍。
C.胡适早年对待封建迷信的态度和北大“卫道士”对他的态度都是基于是非,绝不宽恕。
D,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对待迷信的态度,由此可见二者思想的相通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又起为持节、都 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①者三,并不就。
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诏赠侍中、太子少傅。丧事所须,随由资给。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谥曰贞宪。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夺情: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叫“夺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尚会稽长公主 尚:迎娶
B.军国之用,咸资东境 咸:都
C.以父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D.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 除:免除
5.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B.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C.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D.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君理是吴兴人,他的祖父沈僧畟和父亲沈巡都担任过梁朝的官职,沈君理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B.沈君理风度翩翩,仪表优美,学识广博,见识卓越,关心百姓。在任吴郡太守时,较有政绩。
C.沈君理和他祖父都先后被分别任命为陈朝和梁朝的左民尚书,而且沈君理被朝廷任命了两次。
D.沈君理在陈朝深得皇室宠幸信任,被选为驸马,先后被任命多次,被封为侯爵,他的女儿也成为皇太子妃。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6分)
⑵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4分)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本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㈢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_ _。
⑵《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_ _。
⑶《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_ 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4)题。(25分)
卖 琴
【加拿大】费力克斯·勒克莱尔
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门上的木牌上写着:制琴坊。
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做什么?”
“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那男人说:“我知道。
“您想卖掉它?”
“是的,先生。”
“贵姓啊,您?”
“于贝尔·托马斯。”
“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6年了。”
老人又摸了摸琴:“还是留着吧。”
“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我需要钱。”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他咬咬嘴唇。“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整整一分钟,两个人都一动不动。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您的手也残了?”
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这桩意外是在我16岁时发生的。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面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
“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我有了一个爱好:音乐。那时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音乐家始终低着头。老人继续说道:
“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每星期一次。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演奏。”
小提琴家抬 起了头。老人继续说道:“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再接再厉,小家伙……’
“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老人继续说道:“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制琴师接着说道,“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贝尔·托马斯要把自己拉了16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主要目的是完
璧归赵,他相信制琴师会好好保管它。
B.“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 门”是说音乐家在制琴坊听到制琴师的故事后,灵魂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改变了生活态度。
C.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第一次,主要是唯恐被人发现 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而唯恐淋坏。
D.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E.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所有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的心理。
(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3)小说三次提到“妈妈”没能来听“我”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守望者
定之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是煌煌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节选自《国学守望者——姜亮夫传略》)
相关链接:
①姜先生说:“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
②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
③1979年,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 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B.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C.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奋读书。
(2)传记首段说“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作者自问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文中第二段说“(姜亮夫)进可兼济一方”,他的“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姜亮夫一生辗转,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
②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已经建成42万个“爱心水窖”,解决和改善了82.8万山区半山区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和63.6万亩耕地补充灌溉问题。
B.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胜任。
C.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彗星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这些成分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
D.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 , 。 , 。
, 。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①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②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③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
④“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⑤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
⑥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
A、④②⑤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⑥①⑤③④② D、⑥①④②⑤③
16.在下面文字的每个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常人的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低层,①,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它们能够捕食昆虫,如苍蝇、蚊子等,②;有时它们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自然界有不少食肉植物,③,可以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被动捕捉型食肉植物,以自身的优势或特点来引诱昆虫,然后把它们囚禁起来,消化吸收;主动捕捉型食肉植物,则要通过自身的运动,将猎物捕获,再慢慢地消化。
17.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而被放任而自由生长的就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期末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 (此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它使“容忍”的胡适和“不宽恕”的鲁迅最终尽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精神标志”,而“自由主义文化”和“刀笔文化”的外延更宽)
2.B (A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从来仅被视为一个‘度量,问题“。C.无中生有,鲁迅的话无此意。D项主观臆断,胡适并无“可以为了容忍,放文弃自由”的论断)
3.D (此项结论无中生有)
4.D 除,被任命为
5.B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事件的切分,人称的变化。
6 .A“他本人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的说法错误。第二段明确交代沈君理以出任湘东王法曹参军起家。由此推断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禄大夫的还是沈君理的父亲。所以选A。
7.(1)沈君理召集士兵,修造整理(1分)器械,民众乐意(1分)归附(1分),他因为十分能干会办事(1分)而被(1分)称赞。(句意1分)
(2)沈君理的儿子沈遵俭早死(1分),他把弟弟沈君高的儿子沈遵礼作为(1分)继承人(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祖父僧畟,任梁朝左民尚书。父亲沈巡,一直与高祖相交好,梁朝太清年间任东阳太守。侯景被平定后,元帝征召(沈巡)为少府卿。荆州失陷,在萧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禄大夫。
沈君理有优美的风度仪表,广泛地涉猎经典史籍,有赏识人才、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出任湘东王法曹参军起家。高祖镇守南徐州时,沈巡派沈君理从东阳出发前去进见高祖,高祖看重他,命令他娶了会稽长公主为妻,征召为府西曹掾。逐渐升迁任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接着加官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升任给事黄门侍郎,监理吴郡政事。高祖接受禅让后,任命(沈君理为)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后)调出朝廷任吴郡太守。这时战争没有停止,百姓生活在饥荒凋敝中,军队和国家所用的,都由国家东边的地域供给,沈君理召集士兵,修造整理器械,民众乐意归附,以十分能干会办事著称。
世祖即位,(沈君理)被征召为侍中,升任代理左民尚书,他没有到任,任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新任命为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接着改任前军将军。天嘉六年,调出朝廷任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因为父亲去世离职。沈君理于是自己请求前往荆州迎接丧柩,朝廷议论认为(他是)在位的重臣,不便让他出境,于是派遣他的长兄沈君严前往了。等到回来,将要安葬,诏令赠予沈巡侍中、领军将军的官衔,谥号叫做敬子。这年(朝廷)起用沈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后)又起用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后)又起用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三次,他都没就任。
太建元年,(沈君理)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太子詹事,管理东宫事务,升任吏部尚书。太建二年,高宗以沈君理的女儿为皇太子妃,赐给沈君理望蔡县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户。太建四年,加官侍中。太监五年,升任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职务依旧担任。这年有病,皇上亲临探视,九月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诏令赠予(他)侍中、太子少傅的官衔。丧事所需要的,随所用供给。重新赠予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侍中官衔依旧保有。谥号为贞宪。沈君理的儿子沈遵俭早死,以弟弟沈君高的儿子沈遵礼为继承人。
8.表现了诗人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的感情(或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向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一种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5分。情感2分,分析3分)
9.①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②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 ,以乐景衬哀情。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6分。1点3分)
10.⑴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衮衮来 ⑵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⑶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11(1)B项2分,C项3分,A项1分。 (A项“完璧归赵”只是一种推测,原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故给1分。D项错在“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制琴师记住了许多细节,是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演出,印象深。至于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是讲与狗搏斗的过程,因为是夜晚,又慌急害怕,加上过去了多年,确实有记不住的地方。E项错在“所有东西”,范围扩大。)
(2)他是一位穷困潦倒的音乐家。(2分)他曾辉煌无限,是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录制的唱片很受欢迎。(2分)后来因病不能拉琴,丢掉了工作,陷入痛苦之中,最后在制琴师的教导启发下,重新振作了起来。(2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点明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下面被狗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二次:使得演奏的成功、满心的激动与唯一的遗憾形成对比,突出遗憾之深;
第三次:与音乐家的辉煌形成对比,目的在于启发音乐家改变生活态度。(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设置情节的需要。制琴师的故事是最精彩的部分,是促成音乐家 转变生活态度的关键。
②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制琴师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量描写使其形象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的需要。通过写制琴师的故事,表达了即使陷入困境也不能绝望,而要积极追求、热爱生活的主旨。
④表现写作意图的需要。音乐家虽是主人公,但制琴师才是作者想要重点表现的人物,所以要浓墨重彩。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5分)B 3分;E 2分;C1分 (A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上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C还因为其人格高尚;D“守身如玉德之花”错。)
(2)(6分)示例:自问实则是自责。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1分)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1分)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1分)概括总领全文,(1分)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3)(6分)示例:
①治学高远: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②倾心教育: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培养《楚辞》方面的师资而欣喜不已。③忠诚祖国:关心国事,揭露军阀,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而折节读书,研究屈原《楚辞》;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
(每点2分,共6分。)
(4)(8分)示例:姜亮夫执着探求,深得学术真谛,爱国明理,笃守为人之道,是他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①国学大师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对姜亮夫学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②勤恳踏实的精神。他勤于笔记,潜心学术,执着严谨的品质奠定了他的国学功底。③爱国明理的品质。在巴黎抛弃学位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他从事屈原研究是因为他认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这种精神使他能够触摸到治学的真谛。(每点2分,共6分。)
启示:应该 围绕为人与为学相辅相成的核心,适当联系现实进行阐释。(2分)
13.C【解析 】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孤诣,独自达到的境地。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
14.C【解析】A项,搭配不当,“解决和改善”于“困难……问题”不搭配。B.结构混乱,“它要求……”与“……才能够胜任”句式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D项“一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有歧义。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5. B【解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从说明对象来看,首选⑤,在内容上与⑤具有顺接关系的是③,然后按照句首提示词和原句中的标点符号提示,应选择B.
16.①是要被动物吃的 ②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 ③根据其捕捉猎物方式的不同
【解析】这类题目需要快速阅读全段文字,了解大意,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空白处应填内容。①处从上文看,植物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下文是有的植物可以吃动物,由此可以判断出此处应填“植物是被动物吃的”一类内容;②处上文是说的是一些植物能够捕食小昆虫,由此可以判断出此处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可填“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之类的内容;③处从下文来看,说的是捕捉猎物方式的不同,由此可判断出此处应填“根据其捕捉猎物方式不同”一类的内容。
17. 16、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
18.(60分)参考立意角度:脚踏实地,生命力才能长久;适当的约束,有利于成才。(其他立意,在材料范围内,言之成理亦可。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容忍”的胡适和“不饶恕”的鲁迅
邵建
胡适和鲁迅两位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概括,鲁迅不妨是甚或也只能是他自己临终前的格言“一个都不宽恕”;相反,胡适晚年,孜孜无怠,力倡“容忍与自由”。因此,胡鲁之间横亘着一道宽容的分水岭,它使“容忍”的胡适和“不宽恕”的鲁迅最终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精神标志。
把宽容与否论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是因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从来 仅被视为一个“度量”问题。诚然,度量与宽容有关,但仅是度量则无法度量出宽容那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为,宽容在这里,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理念——价值理念。胡鲁作为从五四新文化出离的两位知识分子,事实上代表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胡文化”便是一种以宽容理念为价值取向的自由主义文化,“鲁文化”则相反,它是公开拒绝宽容并带有其独断性的刀笔文化。
这对比可以用十个字概括:“明确的是非”和“正义的火气”。前者是鲁迅的提倡,后者却是胡适的警惕。
什么是“明确的是非”?1935年的上海文坛,依然混战无已。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各各‘指其所短,扬其所长’固可,即‘掩其所短,称其所长’亦无不可。然而,那一面一定得有‘所长’,这一面一定得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鲁迅的意思重在句末,即: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是非不但要“明确”,好恶更得要“热烈”。这一原则,不用说,鲁迅在他自己的历次论战中,都坚定不移、以身作则了。
胡适的“ 正义的火气”源于1959年他自己写的第一篇《容忍与自由》。在这篇文章中,胡适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为了说明这一点,胡适甚至举了自己年轻时的一个例子。年轻的胡适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痛恨迷信。在一篇文章中,胡适不惜借《礼记·王制》中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亦即杀掉那些借鬼神以疑众的人。在这里,胡适是斩钉截铁的,因为他是在反迷信。反迷信还不对吗?这里正有着“明确的是非”,所以胡适不惮以“热烈的好恶”显示自己的决绝。此时,胡适方才十七岁。可是,十几年后,胡适在北大,北大的一些“卫道士”却要“杀”胡适了,理由也是《礼记·王制》中的话,所谓:“学非而博……以疑众,杀”。什么叫“学非而博”?此“非”即“是非”之非。既然,你所学的东西是不对的,且又以此惑众,那就该“杀”。这里,“明确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也是一点都不含糊。于是,晚年的胡适把这己对人和人对己的两件往事并作一类,说:无论“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认知,坚持了一辈子自由主义的胡适,越至老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比较之下,胡适从年轻至老年有过上述这样的精神蜕变,鲁迅则没有。鲁迅以本身就很热烈的口吻说:“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恰如赫尔库莱斯的紧抱了巨人安太乌斯一样,因为要折断他的肋骨。”原来,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十七岁所引《王制》那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杀”。
(选自《开放时代》2014年1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胡鲁之间横亘着一道宽容的分水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宽容与否体现者胡适与鲁迅不同的精神风貌。
B.宽容与否是自由主义文化和刀笔文化不同的精神标志。
C.胡适警惕“正义的火气”,鲁迅提倡“明确的是非”。
D.胡适越至老境,越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鲁迅则没有。
2.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不仅被视为一个 “度量”,而且是一种价值理念。
B.度量与宽容有关,但仅是度量则无法度量出宽容那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C.鲁迅认为,文人们的互相评论,一较短长,引发了上海文坛的混乱。
D.胡适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可以为了容忍,放弃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确的是非”是指文人在论争时,是则好之,非则恶之,不但是非要“明确”,好恶更要“热烈”。
B,胡适通过自身的经历讲明了什么是“正义的火气”,及其危害,倡导容忍。
C.胡适早年对待封建迷信的态度和北大“卫道士”对他的态度都是基于是非,绝不宽恕。
D,鲁迅对于所憎者的“热烈地拥抱”,就是胡适对待迷信的态度,由此可见二者思想的相通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㈠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又起为持节、都 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①者三,并不就。
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诏赠侍中、太子少傅。丧事所须,随由资给。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谥曰贞宪。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①夺情: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叫“夺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命尚会稽长公主 尚:迎娶
B.军国之用,咸资东境 咸:都
C.以父忧去职 忧:父母的丧事
D.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 除:免除
5.下列对文章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B.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C.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D.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君理是吴兴人,他的祖父沈僧畟和父亲沈巡都担任过梁朝的官职,沈君理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B.沈君理风度翩翩,仪表优美,学识广博,见识卓越,关心百姓。在任吴郡太守时,较有政绩。
C.沈君理和他祖父都先后被分别任命为陈朝和梁朝的左民尚书,而且沈君理被朝廷任命了两次。
D.沈君理在陈朝深得皇室宠幸信任,被选为驸马,先后被任命多次,被封为侯爵,他的女儿也成为皇太子妃。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君理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民下悦附,深以干理见称。(6分)
⑵君理子遵俭早卒,以弟君高子遵礼为嗣。(4分)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本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㈢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_ _。
⑵《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_ _。
⑶《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_ 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4)题。(25分)
卖 琴
【加拿大】费力克斯·勒克莱尔
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门上的木牌上写着:制琴坊。
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做什么?”
“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那男人说:“我知道。
“您想卖掉它?”
“是的,先生。”
“贵姓啊,您?”
“于贝尔·托马斯。”
“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6年了。”
老人又摸了摸琴:“还是留着吧。”
“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我需要钱。”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他咬咬嘴唇。“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整整一分钟,两个人都一动不动。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您的手也残了?”
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这桩意外是在我16岁时发生的。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面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
“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我有了一个爱好:音乐。那时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音乐家始终低着头。老人继续说道:
“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每星期一次。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演奏。”
小提琴家抬 起了头。老人继续说道:“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再接再厉,小家伙……’
“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老人继续说道:“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制琴师接着说道,“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贝尔·托马斯要把自己拉了16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主要目的是完
璧归赵,他相信制琴师会好好保管它。
B.“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 门”是说音乐家在制琴坊听到制琴师的故事后,灵魂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改变了生活态度。
C.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第一次,主要是唯恐被人发现 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而唯恐淋坏。
D.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E.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所有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的心理。
(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3)小说三次提到“妈妈”没能来听“我”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守望者
定之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是煌煌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节选自《国学守望者——姜亮夫传略》)
相关链接:
①姜先生说:“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
②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
③1979年,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 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B.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C.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奋读书。
(2)传记首段说“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作者自问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文中第二段说“(姜亮夫)进可兼济一方”,他的“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姜亮夫一生辗转,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
②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已经建成42万个“爱心水窖”,解决和改善了82.8万山区半山区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和63.6万亩耕地补充灌溉问题。
B.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胜任。
C.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彗星自身温度极低并置身于“天寒地冻”的宇宙空间,因此自太阳系诞生以来,彗星成分几乎不变,对这些成分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太阳系形成的诸多奥秘。
D.英国雷丁大学一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正在从事这项研究。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 , 。 , 。
, 。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①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②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③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
④“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⑤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
⑥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
A、④②⑤③⑥① B、⑤③④②⑥① C、⑥①⑤③④② D、⑥①④②⑤③
16.在下面文字的每个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常人的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低层,①,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它们能够捕食昆虫,如苍蝇、蚊子等,②;有时它们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又被称作食肉植物。自然界有不少食肉植物,③,可以分为被动捕捉型和主动捕捉型两种。被动捕捉型食肉植物,以自身的优势或特点来引诱昆虫,然后把它们囚禁起来,消化吸收;主动捕捉型食肉植物,则要通过自身的运动,将猎物捕获,再慢慢地消化。
17.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而被放任而自由生长的就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期末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 (此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它使“容忍”的胡适和“不宽恕”的鲁迅最终尽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精神标志”,而“自由主义文化”和“刀笔文化”的外延更宽)
2.B (A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宽容从来仅被视为一个‘度量,问题“。C.无中生有,鲁迅的话无此意。D项主观臆断,胡适并无“可以为了容忍,放文弃自由”的论断)
3.D (此项结论无中生有)
4.D 除,被任命为
5.B 【解析】这是一道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事件的切分,人称的变化。
6 .A“他本人在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的说法错误。第二段明确交代沈君理以出任湘东王法曹参军起家。由此推断荆州失陷后,在萧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禄大夫的还是沈君理的父亲。所以选A。
7.(1)沈君理召集士兵,修造整理(1分)器械,民众乐意(1分)归附(1分),他因为十分能干会办事(1分)而被(1分)称赞。(句意1分)
(2)沈君理的儿子沈遵俭早死(1分),他把弟弟沈君高的儿子沈遵礼作为(1分)继承人(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祖父僧畟,任梁朝左民尚书。父亲沈巡,一直与高祖相交好,梁朝太清年间任东阳太守。侯景被平定后,元帝征召(沈巡)为少府卿。荆州失陷,在萧詧的官署任金紫光禄大夫。
沈君理有优美的风度仪表,广泛地涉猎经典史籍,有赏识人才、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出任湘东王法曹参军起家。高祖镇守南徐州时,沈巡派沈君理从东阳出发前去进见高祖,高祖看重他,命令他娶了会稽长公主为妻,征召为府西曹掾。逐渐升迁任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接着加官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升任给事黄门侍郎,监理吴郡政事。高祖接受禅让后,任命(沈君理为)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后)调出朝廷任吴郡太守。这时战争没有停止,百姓生活在饥荒凋敝中,军队和国家所用的,都由国家东边的地域供给,沈君理召集士兵,修造整理器械,民众乐意归附,以十分能干会办事著称。
世祖即位,(沈君理)被征召为侍中,升任代理左民尚书,他没有到任,任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新任命为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接着改任前军将军。天嘉六年,调出朝廷任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因为父亲去世离职。沈君理于是自己请求前往荆州迎接丧柩,朝廷议论认为(他是)在位的重臣,不便让他出境,于是派遣他的长兄沈君严前往了。等到回来,将要安葬,诏令赠予沈巡侍中、领军将军的官衔,谥号叫做敬子。这年(朝廷)起用沈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后)又起用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后)又起用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三次,他都没就任。
太建元年,(沈君理)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太子詹事,管理东宫事务,升任吏部尚书。太建二年,高宗以沈君理的女儿为皇太子妃,赐给沈君理望蔡县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户。太建四年,加官侍中。太监五年,升任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职务依旧担任。这年有病,皇上亲临探视,九月去世,时年四十九岁。诏令赠予(他)侍中、太子少傅的官衔。丧事所需要的,随所用供给。重新赠予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衔,侍中官衔依旧保有。谥号为贞宪。沈君理的儿子沈遵俭早死,以弟弟沈君高的儿子沈遵礼为继承人。
8.表现了诗人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的感情(或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向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一种伤感的情绪油然而生。(5分。情感2分,分析3分)
9.①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②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 ,以乐景衬哀情。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象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6分。1点3分)
10.⑴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衮衮来 ⑵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⑶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11(1)B项2分,C项3分,A项1分。 (A项“完璧归赵”只是一种推测,原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故给1分。D项错在“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制琴师记住了许多细节,是因为那是他唯一的演出,印象深。至于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是讲与狗搏斗的过程,因为是夜晚,又慌急害怕,加上过去了多年,确实有记不住的地方。E项错在“所有东西”,范围扩大。)
(2)他是一位穷困潦倒的音乐家。(2分)他曾辉煌无限,是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录制的唱片很受欢迎。(2分)后来因病不能拉琴,丢掉了工作,陷入痛苦之中,最后在制琴师的教导启发下,重新振作了起来。(2分)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次:点明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下面被狗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第二次:使得演奏的成功、满心的激动与唯一的遗憾形成对比,突出遗憾之深;
第三次:与音乐家的辉煌形成对比,目的在于启发音乐家改变生活态度。(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设置情节的需要。制琴师的故事是最精彩的部分,是促成音乐家 转变生活态度的关键。
②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制琴师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量描写使其形象丰满。
③突出小说主题的需要。通过写制琴师的故事,表达了即使陷入困境也不能绝望,而要积极追求、热爱生活的主旨。
④表现写作意图的需要。音乐家虽是主人公,但制琴师才是作者想要重点表现的人物,所以要浓墨重彩。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5分)B 3分;E 2分;C1分 (A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上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C还因为其人格高尚;D“守身如玉德之花”错。)
(2)(6分)示例:自问实则是自责。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1分)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1分)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1分)概括总领全文,(1分)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3)(6分)示例:
①治学高远: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②倾心教育: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培养《楚辞》方面的师资而欣喜不已。③忠诚祖国:关心国事,揭露军阀,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而折节读书,研究屈原《楚辞》;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
(每点2分,共6分。)
(4)(8分)示例:姜亮夫执着探求,深得学术真谛,爱国明理,笃守为人之道,是他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①国学大师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对姜亮夫学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②勤恳踏实的精神。他勤于笔记,潜心学术,执着严谨的品质奠定了他的国学功底。③爱国明理的品质。在巴黎抛弃学位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他从事屈原研究是因为他认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这种精神使他能够触摸到治学的真谛。(每点2分,共6分。)
启示:应该 围绕为人与为学相辅相成的核心,适当联系现实进行阐释。(2分)
13.C【解析 】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孤诣,独自达到的境地。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
14.C【解析】A项,搭配不当,“解决和改善”于“困难……问题”不搭配。B.结构混乱,“它要求……”与“……才能够胜任”句式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D项“一位叫朱利安、文森特的生物学家和一位复合材料专家领导的科研小组”有歧义。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5. B【解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从说明对象来看,首选⑤,在内容上与⑤具有顺接关系的是③,然后按照句首提示词和原句中的标点符号提示,应选择B.
16.①是要被动物吃的 ②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 ③根据其捕捉猎物方式的不同
【解析】这类题目需要快速阅读全段文字,了解大意,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空白处应填内容。①处从上文看,植物处于食物链的最底层,下文是有的植物可以吃动物,由此可以判断出此处应填“植物是被动物吃的”一类内容;②处上文是说的是一些植物能够捕食小昆虫,由此可以判断出此处应是对上文的总结,可填“所以被称作食虫植物”之类的内容;③处从下文来看,说的是捕捉猎物方式的不同,由此可判断出此处应填“根据其捕捉猎物方式不同”一类的内容。
17. 16、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
18.(60分)参考立意角度:脚踏实地,生命力才能长久;适当的约束,有利于成才。(其他立意,在材料范围内,言之成理亦可。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