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高中部附属校16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07-14
北塔高中部附属校16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4•河北省正定中学三轮模拟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解析 “发展到鼎盛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答案 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解析 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解析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4•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兵久顿大名 顿:驻扎
B.孝孺被执下狱 执:执行
C.成祖颔之 颔:点头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效法
解析 执:逮捕。
答案 B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解析 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答案 B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4•河北省正定中学三轮模拟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解析 “发展到鼎盛时期”错,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答案 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解析 原因表述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解析 “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错,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
答案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4•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兵久顿大名
B.孝孺被执下狱
C.成祖颔之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解析 执:逮捕。
答案 B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解析 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答案 B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