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年7月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7-21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5年7月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与解析】1、B(解析: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B(解析: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A(解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3分)( )
A.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参考答案:二、(一)4. B
5. D项,“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
6. D根据阅读和理解文章可知,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故选D。
7.(1)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把诸侯国所有来使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第(1)题,“有倾”,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徒”,只;句意1分。第(2)题,省略“与”的宾语“之”1分;“坐”,使动1分;“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1分,“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 村
金涓
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
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
【注】金涓,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
为时人与后世钦敬。
8.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江村之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9.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①远近结合,颔联写了远处的山峰,近处的独树。点明江村的环境。②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江村。“晴有色”和“暖无声”。③动静结合:颈联写动景,与颔联静景相映衬。④虚实结合,看到江边鸥鹭在水面飞行,联想到江中应该溪鱼肥美,眼前虽不见渔人,应该是进城卖鱼去了。(答案任选两点作答即可得5分)
(2)尾联以“孤舟”“无人渡”等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幽居山野不应征聘的孤高之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不在其位的无奈之情。但“两岸夕阳明”又给这一丝无奈增添了暖色,表达了安于幽居,乐于自然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表白自己为了追求美好的品德,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名句是 “ , ”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 ,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乙选考题
语文试卷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与解析】1、B(解析: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B(解析: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3、A(解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3分)( )
A.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参考答案:二、(一)4. B
5. D项,“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
6. D根据阅读和理解文章可知,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故选D。
7.(1)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2)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把诸侯国所有来使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第(1)题,“有倾”,一会儿,不久;“劳”,慰劳,慰问;“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恐怕;“徒”,只;句意1分。第(2)题,省略“与”的宾语“之”1分;“坐”,使动1分;“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1分,“马”,名词作状语,像马一样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郑安平得知此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秦国之相穰侯车马从西边来。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扰乱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奔走。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山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既然这样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又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诉昭王说:“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必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报复的。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人投了赵国。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犯法被处死。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 村
金涓
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
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
【注】金涓,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
为时人与后世钦敬。
8.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江村之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9.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①远近结合,颔联写了远处的山峰,近处的独树。点明江村的环境。②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江村。“晴有色”和“暖无声”。③动静结合:颈联写动景,与颔联静景相映衬。④虚实结合,看到江边鸥鹭在水面飞行,联想到江中应该溪鱼肥美,眼前虽不见渔人,应该是进城卖鱼去了。(答案任选两点作答即可得5分)
(2)尾联以“孤舟”“无人渡”等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幽居山野不应征聘的孤高之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不在其位的无奈之情。但“两岸夕阳明”又给这一丝无奈增添了暖色,表达了安于幽居,乐于自然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表白自己为了追求美好的品德,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名句是 “ , ” 。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杜甫五律《旅夜书怀》的颔联“ , ”,描绘的景象雄浑阔大,反衬了作者孤苦漂泊的悲怆心情。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乙选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