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正曦中学2016届高三开学第一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08-25
福建省正曦中学2016届开学第一考语文试题
第1卷(阅读题 共7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现代德国哲学家斯播格耐在他的名著《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们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
②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
③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
④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邹一桂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只是一种技巧,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
⑤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他并且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他说“似此如何成画”?他若是生在今日,简直会不承认西洋传统的画是画,岂不有趣?
⑥这正可以拿奥国近代艺术学者芮格所主张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⑦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⑧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官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而中国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其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
(选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空间意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将透视法的知识用于绘画,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
B.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
C.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不是像希腊雕像、埃及墓中甬道、伦勃朗油画中的风景,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艺术空间。
D.西方画体现出来的空间意识是画家的眼睛从固定角度出发,集中在一个透视的焦点,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从斯播格耐《西方之衰落》开篇,斯播格耐在文中谈到埃及、希腊及欧洲近代文明的空间象征理论给作者以影响,怍者以此来考察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
B.③④段首先介绍了西方在十四世纪将透视法引进绘画、建筑领域,而中国画家邹一桂则认为西方这种通过透视而产生的绘画“不入画品”,而真正能人画品的画,是采用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
C.⑤~⑧段具体介绍了“以大观小之法”,即从一个角度,俯仰观照宇宙万物,空间万象,这也就是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D.全文通过比较的手法介绍了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西方的不同,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作者对中国诗画的魅力,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解读到了极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西洋画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所以不能成画,而中国画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
B.采用西洋透视法的画家视线是固定的、直接的,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而中国画家的视线不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的、转折的。
C.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而中国画则不然,其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支配。
D.西洋画画参天的大树、树外人家、远山流水一定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而中国山水画家却移远就近,将大树和树外人家、远山流水画在一个平面上。
第1卷(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现代德国哲学家斯播格耐在他的名著《西方之衰落》里面曾经阐明每一种独立的文化都有它的基本象征物,具体地表象它的基本精神。在埃及是“路”,在希腊是“立体”,在近代欧洲文化是“无尽的空间”。这三种基本象征都是取之于空间境界,而他们最具体的表现是在艺术里面。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之媒介。
②我们若用这个观点来考察中国艺术,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再拿来同别种文化作比较,是一极有趣味的事。
③西洋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的画极注重写实,精细地描写人体,画面上表现屋宇内的空间,画家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于是透视法的知识被发挥出来,而用之于绘画。
④中国十八世纪雍正、乾隆时,名画家邹一桂对于西洋透视画法表示惊异而持不同情的态度,邹一桂认为西洋的透视的写实的画法“笔法全无,虽工亦匠”,只是一种技巧,与真正的绘画艺术没有关系,所以“不入画品”。而能够入画品的画,即能“成画”的画,应是不采取西洋透视法的立场,而采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之法”。
⑤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名著《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他并且以为那种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看不到全面,所以不能成画。他说“似此如何成画”?他若是生在今日,简直会不承认西洋传统的画是画,岂不有趣?
⑥这正可以拿奥国近代艺术学者芮格所主张的“艺术意志说”来解释。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一个角度,而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法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⑦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⑧西洋画法上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几何学的测算构造一个三进向的空间的幻景。一切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正如邹一桂所说:“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官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而中国则对于同此一片山景“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其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
1.下列关于“空间意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初期油画家梵埃格用科学及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他将透视法的知识用于绘画,于是西方绘画中的空间意识产生了。
B.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
C.中国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不是像希腊雕像、埃及墓中甬道、伦勃朗油画中的风景,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艺术空间。
D.西方画体现出来的空间意识是画家的眼睛从固定角度出发,集中在一个透视的焦点,再辅以心灵的眼睛,透视全景。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从斯播格耐《西方之衰落》开篇,斯播格耐在文中谈到埃及、希腊及欧洲近代文明的空间象征理论给作者以影响,怍者以此来考察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
B.③④段首先介绍了西方在十四世纪将透视法引进绘画、建筑领域,而中国画家邹一桂则认为西方这种通过透视而产生的绘画“不入画品”,而真正能人画品的画,是采用沈括的“以大观小之法”。
C.⑤~⑧段具体介绍了“以大观小之法”,即从一个角度,俯仰观照宇宙万物,空间万象,这也就是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D.全文通过比较的手法介绍了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西方的不同,全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将作者对中国诗画的魅力,中国诗画中体现的空间意识解读到了极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西洋画依据透视法的看法只能看见片面,所以不能成画,而中国画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
B.采用西洋透视法的画家视线是固定的、直接的,视线集结于一个焦点,而中国画家的视线不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的、转折的。
C.西洋画是一种机械的照相,而中国画则不然,其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支配。
D.西洋画画参天的大树、树外人家、远山流水一定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而中国山水画家却移远就近,将大树和树外人家、远山流水画在一个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