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09-04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一高峰。两汉的《史记》、《汉书》中不少篇章也可视为优秀散文作品。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的散文失去了锋芒,渐为骈文所取代。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但骈文发展到后来,专事涂泽,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艳文风;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陈子昂“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文体一变”之后,萧颖士、李华都曾为扭转华靡柔弱文风作过努力。但由于积习已久,终未能奏效。“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严酷局面,一些有进取变革精神的文人学士奋起抨击时事,改革弊政。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韩愈、柳宗元顺应时势,打出“复古”的旗号,申言恢复秦汉散文传统,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主张以及“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革新文体的具体规范。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弃因袭,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到宋代,欧阳修又极力推崇韩、柳,继韩柳“文以明道”说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继他们“不平则鸣”论之后更提出“穷而后工”的主张,坚持和发扬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欧阳修这些主张对于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有很大的影响。显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的。此为史家所共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各具文采。就单独个人创作而言,其风格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就八大家综合起来作考察,又构成了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这是继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之后,由散文这一文体自觉中产生的最可宝贵的艺术结构。
关于八大家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早就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说。如细探其作品,韩愈写人状物抒情,浑浩流转、气势磅礴,是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大师。柳文清拔澄澈,精辟深刻,他的《永州八记》可谓郦道元之后的山水散文的杰作,但就其文字之优美、情景互化之种妙而言,又非郦氏能望其项背的。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平易淡远,显得古雅平正,层次井然。王安石散文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苏辙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词清句雅,自成一家。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挥散自如,变化无穷,情景互融,实践了他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的文论主张。
1.下列关于“反对骈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骈文骈辞丽句,音韵铿锵,逐渐取代散文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文体。
B.骈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专事涂泽,堆砌典故,偏重形貌,文风浮艳。
C.骈文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内容华靡而柔弱,限制了思想感情的表达。
D.骈文抛弃秦汉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变得追求“饰其辞”却“遗其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子昂在创作时,多“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且“文体一变”;萧、李二人也曾为扭转文风作过努力,但终未能奏效。
B.韩、柳二人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因此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等主张。
C.从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及其巨大的影响力等看来,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
D.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文学创作,既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又构成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达到了散文文学艺术的巅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板,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B.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淡远,典雅,层次井然;王安石的则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
C.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其文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自成一家。
D.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也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论主张。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避开,退去
B.狱无留滞 狱:监狱
C.辟为丞相仓曹属 辟:征召
D.息奸省讼 讼:打官司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一高峰。两汉的《史记》、《汉书》中不少篇章也可视为优秀散文作品。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的散文失去了锋芒,渐为骈文所取代。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但骈文发展到后来,专事涂泽,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艳文风;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陈子昂“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文体一变”之后,萧颖士、李华都曾为扭转华靡柔弱文风作过努力。但由于积习已久,终未能奏效。“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严酷局面,一些有进取变革精神的文人学士奋起抨击时事,改革弊政。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韩愈、柳宗元顺应时势,打出“复古”的旗号,申言恢复秦汉散文传统,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主张以及“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革新文体的具体规范。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弃因袭,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到宋代,欧阳修又极力推崇韩、柳,继韩柳“文以明道”说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继他们“不平则鸣”论之后更提出“穷而后工”的主张,坚持和发扬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欧阳修这些主张对于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有很大的影响。显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的。此为史家所共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各具文采。就单独个人创作而言,其风格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就八大家综合起来作考察,又构成了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这是继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之后,由散文这一文体自觉中产生的最可宝贵的艺术结构。
关于八大家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早就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说。如细探其作品,韩愈写人状物抒情,浑浩流转、气势磅礴,是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艺术大师。柳文清拔澄澈,精辟深刻,他的《永州八记》可谓郦道元之后的山水散文的杰作,但就其文字之优美、情景互化之种妙而言,又非郦氏能望其项背的。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平易淡远,显得古雅平正,层次井然。王安石散文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苏辙之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词清句雅,自成一家。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挥散自如,变化无穷,情景互融,实践了他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的文论主张。
1.下列关于“反对骈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骈文骈辞丽句,音韵铿锵,逐渐取代散文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文体。
B.骈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专事涂泽,堆砌典故,偏重形貌,文风浮艳。
C.骈文过于注重外在的形式,内容华靡而柔弱,限制了思想感情的表达。
D.骈文抛弃秦汉时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变得追求“饰其辞”却“遗其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子昂在创作时,多“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且“文体一变”;萧、李二人也曾为扭转文风作过努力,但终未能奏效。
B.韩、柳二人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因此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等主张。
C.从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及其巨大的影响力等看来,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
D.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文学创作,既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又构成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达到了散文文学艺术的巅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通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板,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B.曾巩的散文朴实谨严,委曲周详,淡远,典雅,层次井然;王安石的则雄健峭刻,简洁明净,风格锋利,但似略输文采。
C.苏洵为文师法孟子、韩愈,其文长于议论,风格雄奇坚劲;其《六国论》情理相间,既启人思,又增人感,自成一家。
D.苏轼才华横溢,融儒、道、释之长,恣肆潇洒,其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其记叙也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文论主张。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于,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成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国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纥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萨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榴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旨至廷尉考竞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固,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竞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B.狱无留滞
C.辟为丞相仓曹属
D.息奸省讼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B.士卒亡军/诚在珂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C.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D.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因高柔是高于的从弟,高干在并州叛变,曾想株连杀柔,但看高柔政绩不错以为令史,后征召他做了丞相仓曹属。
B.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他的意见,鲍勋死后,才让其回官署。
C.高柔头脑灵活,善于保全自己,看袁绍大势已去,他归顺曹氏并竭尽忠心,使自己不但没被诛杀,还当了丞相仓曹属。
D.公孙晃事前多次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谏阻没有奏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竞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