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课标Ⅰ2016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5-09-22
辽宁省新课标Ⅰ2016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类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
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由于这种黑陶器皿与仰韶文化的彩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样式,从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视。再如,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
虽然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譬如穿衣,衣料能否满足保暖舒适的基本需要,这其间是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可以说衣衫褴楼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譬如语言文字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其作为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却有着是否丰富、准确、容易掌握、便于处理等差别。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固然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文化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强势文化”常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它使得“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不过“弱势文化”也不是毫无作为,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使得全球文化面貌日渐趋同。如何在增加人类“文明”总量的同时尽量保持“文化”的多样化,便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课题。
(选自陈炎《文化与文明》,有删改)
1.下面对文化与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不存在一件不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也不存在一种没有文化形式的文明。
B.作为文化内在价值的文明,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而文化有着时代、地域、民族的差别,这使得文明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样式。
C.文明是人们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人类有着共同的衡量尺度,因而文明是一元的。
D.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作为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就呈现出多元性。
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一词没有在对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中被考古学家使用,原因是那个时期不同区域出土的器物还没有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
B.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呈现出样式和风格的千差万别,这使得那一时期的华夏文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
C.客观上说不同的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有低,因而我们就可以在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器物之间排出文明的高低序列。
D.世界一体化使得文化的全球交流不可避免,世界一体化的好处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形式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不同的人类群体面临不同的生存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因而满足其文明需求的文化方式也不会相同。
B.一片黑陶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引出龙山文化的发现,这是因为器物的不同风格和样式,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C.就文明与文化的性质而言,器皿会不会渗水、是不是坚固,这是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用彩陶还是用黑陶,这又有一个文化的问题。
D.云南纳西族人的东巴文字被“强势文化”所改变是人类文化的进步,也是打破固有的“文化疆界”,实现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第I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选自陈炎《文化与文明》,有删改)
1.下面对文化与文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不存在一件不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也不存在一种没有文化形式的文明。
B.作为文化内在价值的文明,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而文化有着时代、地域、民族的差别,这使得文明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样式。
C.文明是人们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人类有着共同的衡量尺度,因而文明是一元的。
D.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作为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就呈现出多元性。
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一词没有在对旧石器时代的研究中被考古学家使用,原因是那个时期不同区域出土的器物还没有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
B.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呈现出样式和风格的千差万别,这使得那一时期的华夏文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
C.客观上说不同的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有高有低,因而我们就可以在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器物之间排出文明的高低序列。
D.世界一体化使得文化的全球交流不可避免,世界一体化的好处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形式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文明需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不同的人类群体面临不同的生存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因而满足其文明需求的文化方式也不会相同。
B.一片黑陶受到考古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引出龙山文化的发现,这是因为器物的不同风格和样式,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形态。
C.就文明与文化的性质而言,器皿会不会渗水、是不是坚固,这是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用彩陶还是用黑陶,这又有一个文化的问题。
D.云南纳西族人的东巴文字被“强势文化”所改变是人类文化的进步,也是打破固有的“文化疆界”,实现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