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6届高三百校大联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6-03-10
安徽省2016届高三百校大联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因此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法律的、职业的、道德的)应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任何忽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的方案、行动计划,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
任何损害天地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损害,必须加以制止。为了加快社会发展、满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资源,本身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人类后代的不负责任。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更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缓和并最终加以解决。
《礼记》在以天地为本源的价值观基础上所提出的天地与人一家的观念,特别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和保护物种的道德责任。儒家以家庭道德为基础,因而儒家对天地的道德责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儒家表述传递这样一个深度生态观,即人与天地是一体的,对待自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保护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多样性。这样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世界观、生态观的价值基础。这是儒家的优秀思想资源。我们今天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应该认真汲取。
(摘编自姚新中《气候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认为天地具有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根本,人要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否则就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米灾难。
B.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当代气候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太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大气的构成。
C.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就必须认识到天地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
D.气候变化虽然一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因为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时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工业、商业活动产生的过多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要控制人类的过度活动,不是靠节能减排,而是要有新的价值导向。
B.人类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C.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气候问题,需要在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中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
D.儒家是在家庭道德的基础上,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对天地的道德责任的,形成了以天地为本源、天地万物与人—体的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只有遏制以天地为末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才能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
B.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时,既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要减少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生产活动。
C.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既要考虑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受其影响的他人和社会,自然和环境,这是制定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时要注意的。
D.我们要汲取儒家优秀的思想资源,在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认识到人对生态万物的伦理责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礼记》的天地观是一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则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与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的。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而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因此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法律的、职业的、道德的)应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任何忽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的方案、行动计划,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
任何损害天地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损害,必须加以制止。为了加快社会发展、满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载能力的资源,本身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人类后代的不负责任。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更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缓和并最终加以解决。
《礼记》在以天地为本源的价值观基础上所提出的天地与人一家的观念,特别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和保护物种的道德责任。儒家以家庭道德为基础,因而儒家对天地的道德责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儒家表述传递这样一个深度生态观,即人与天地是一体的,对待自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要保护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多样性。这样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世界观、生态观的价值基础。这是儒家的优秀思想资源。我们今天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应该认真汲取。
(摘编自姚新中《气候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认为天地具有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根本,人要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否则就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米灾难。
B.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当代气候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太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大气的构成。
C.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就必须认识到天地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人类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C.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气候问题,需要在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中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
D.儒家是在家庭道德的基础上,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对天地的道德责任的,形成了以天地为本源、天地万物与人—体的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只有遏制以天地为末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才能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
B.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时,既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要减少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生产活动。
C.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既要考虑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受其影响的他人和社会,自然和环境,这是制定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时要注意的。
D.我们要汲取儒家优秀的思想资源,在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认识到人对生态万物的伦理责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