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西太原市五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6-05-13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与“乐”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文化就是以“礼”与“乐”为理论基础的“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源自于上古社会一些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文化活动。“礼”起源于史前初民在祭祀祖先与天神地祇的活动中,以及其他一些巫祝活动中的一些行动程式和仪节规范;而“乐”则是与这些程式仪节相配合的乐舞。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礼”与“乐”的内容逐步扩大化、系统化,人类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礼节仪式以及与其相配合的乐舞也逐步被纳入“礼”与“乐”的范畴。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指规范社会、人生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或道德理性。“乐”这一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不仅是用以娱人娱神的音乐与舞蹈,而且是配合“礼”对社会成员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故而《礼记·乐记》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等级制度的逐步形成和确立,尊卑贵贱有别的观念得到日益强化,“礼”也被赋予了维护和规范君臣、父子、长幼、男女尊卑贵贱有别的职能。孔子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集中反映了他对礼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重视。概而言之,礼之本质是“序”,即等级、秩序;乐的本质是“和”,即和合、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的统一,无秩序难以和谐,非和谐难以维持秩序。在孔子的社会理想中,一方面依靠礼来约束、规定人们的行为仪节,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用乐,即诗歌、音乐、舞蹈等情感满足方式维系和谐,进行教化,从内心感化、诱导人们对“礼”的衷心认同。以礼修身,以乐养性,它调节着人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汉代史学家班固强调,礼乐的本质就是“别异”与“和同”,别异以明尊卑,和同以附万民。
虽然兼具“别异”与“和同”双重功能,但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更多地体现在“和同”上。《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礼乐文化”这种崇尚、注重和追求和谐的基本精神,决定了“礼”的社会功用,即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因此,完全可以说,儒家礼乐文化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贵和”。这种价值取向就是主张并要求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都应当在“礼”的制度框架下和平共处。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该尽可能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求大同存小异,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进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强大的凝聚力。孔子所创建的儒家思想学说以“仁爱”的精神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著称于世,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贵和”的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1.下列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与“乐”同属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都是儒家文化的理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B.“礼”和“乐”是相提并论的概念范畴,“乐”的功用不仅在娱乐,更是配合“礼”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礼”的本质是“序”,即强调等级、秩序,“乐”的本质是“和”,即要求和合、和谐。二者的这种目标指向各异,因而难免彼此对立。
D.“礼”的功能偏于“别异”。“乐”的功能偏于“和同”,“乐”的目的是让人们获得情感满足,进而达成对“礼”的认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所倡导的“礼”“乐”皆起源于上古,“礼”的雏形是一些祭祀、巫祝活动中的仪节范式;“乐”则是与其相配合的乐舞。
B.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内容逐步扩大化、系统化,许多其他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合的乐舞也被纳入其中,儒家礼乐文化便成了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
C.儒家经典《礼记》认为,礼、乐、政、刑都是实现“王道”的手段。这些手段并行不悖,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达成人们和谐相处的平衡。
D.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学说倡导“仁爱”精神和“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原则,体现了儒家礼乐文化“贵和”的价值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礼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是典章制度和仪节规范、行为程式,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然而无处不在的思想观念、道德理性。
B.孔子认为“礼”“乐”是“安上治民”“移风易俗”的最好办法,集中反映了他对礼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与重视。
C.“贵和”的价值取向要求社会各阶级、阶层在“礼”的制度框架下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并希望人们面对矛盾冲突时宽容、谦让,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D.“和同”完全体现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取向,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也就是说,儒家的礼乐文化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永远不会过时。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