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6-09-06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宋代诗学中,“格卑”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观念,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目前学界批评晚唐五代诗,就喜空泛地借鉴“格卑”观念,比如《唐代文学史》评郑谷诗云:“可惜常常失之松浅,体骨较弱,格调也不够高。”这显然是沿用了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说法:“(郑谷)其格不甚高。”这种断语可以作为鉴赏之小结,却难以揭明病灶;如果强作解人,就容易以实释虚,滑向审美范畴之外。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的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一诗话》)、‘气格如此之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过于严格的要求。处于大崩溃前夜的唐季,已经不可能再激荡着奋发踔厉的盛唐朝气了,十哲也难脱时代的暮气。”这一论述揭示了“格卑”的社会根源和精神背景,却不能说明造成“格卑”的具体审美因素。此外,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辟专节讨论宋代诗学中的“格”,由于立足点也是“诗人的人格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形态”,所以在论及“格卑”之时,虽然注意到“诗歌若只有精神内容的高尚,仍不免‘格卑’之讥”,“气格亦关乎语言风格问题”,但语焉未详。因此,学界对“格卑”观念的观照,要么停留于借鉴、发挥,要么进行士风人格层面的追索,却未能在审美范畴之内予以足够细腻的分析,未能更切实、更全面地揭示它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我们应当深入到核心来讨论这个问题。
②“格卑”观念虽是在宋人手里发扬光大,但其草创,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当时诗人常在自嘲的语境中讨论“格卑”。比如杜牧《忆齐安郡》云:“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这是自嘲苦吟之态。再如韩俚《格卑》云:“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这是在自嘲之余反省“格卑”的原因——多情善感,亦即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所谓“足恨饶悲不自由”、徐夤《泪》所谓“发事牵情不自由”。又如郑谷《自贻》云:“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郑谷诗集笺注》卷三)此句既暗示了“格卑”的一项外在表征——“僧”作为语词或意象的频繁出现,又宣称自己“格卑”的原因并不在此。其《咏怀》云:“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综上所述,“格卑”观念在草创之际,内涵尚很模糊、简单,包含了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创作的零碎反思,涉及风格、人格、语言等多种因素。这些反思奠定了宋代“格卑”观念的基础,也为宋人批判继承晚唐五代诗埋下了伏笔。
③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发展,呈现出清晰性与复杂性并存之貌。一方面,“格卑”观念拥有相对清晰的基本内涵:“格”是法式、标准,而不是简单的风格或人格;“卑”是低级、不高明,而非粗俗、俚俗。“格卑”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语言观念,关注的是语言的表意能力,即“意”与“言”的关系。
④另一方面,“格卑”的具体内涵随着批评对象的变化而呈现出分化倾向,最终体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语言策略:一是“意胜言”,蒋寅在《不说破——含蓄概念之形成》一文中论“杜牧之云:‘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二是“言胜意”,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读之则无味。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则中边皆甜也。装点者外腴而中枯故也。”宋人认为,正是“意胜言”与“言胜意”这两种语言策略,造就了晚唐五代诗的“格卑”特征。
(佚名《论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有删改)
1.下列关于“格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宋代一个相当流行的审美观念,常被现代学者套用来批判晚唐五代时期的诗歌作品。
B.草创于晚唐五代,在宋代迅速发展,内涵模糊简单,常出现在诗人自嘲的语境中。
C.在诗歌作品中往往直接出现,有一项外在特征是伴随着“僧”这个词语或意象的频繁使用。
D.发展到宋代,其内涵指的是法式标准的低级、不高明,最终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两种语言策略的相互对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格卑”在宋代诗学中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如欧阳修《六一诗话》:“(郑谷)其格不甚高。”
B.现代批评家对“格卑”的原因探讨,大多局限在社会时代、士人精神方面,因此并不深刻全面。
C.韩俚《格卑》诗说明“格卑”的原因是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和徐夤《泪》所谓的“足恨饶悲不自由”、“发事牵情不自由”。
D.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作品多角度的反思,是“格卑”观念产生之初的重要内容,也对宋人认识、学习、批判晚唐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在论及“格卑”之时,如果能在语言风格上做更详尽的论述,就离探讨“格卑”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上更近了一步。
B.郑谷的“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暗示了 “僧”字的使用、诗人的多情善感可能造成“格卑”。
C.如果借鉴本文的“格卑”内涵的阐释,《水浒传》中的李逵,《红楼梦》中的焦大、刘姥姥就都可以被认为是“格卑”。
D.“意胜言”与“言胜意”是“格卑”的内涵因分化而呈现的语言策略,宋人认为,这两者一起造就了晚唐五代诗的“格卑”特征。
第Ⅰ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宋代诗学中,“格卑”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观念,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目前学界批评晚唐五代诗,就喜空泛地借鉴“格卑”观念,比如《唐代文学史》评郑谷诗云:“可惜常常失之松浅,体骨较弱,格调也不够高。”这显然是沿用了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说法:“(郑谷)其格不甚高。”这种断语可以作为鉴赏之小结,却难以揭明病灶;如果强作解人,就容易以实释虚,滑向审美范畴之外。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的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一诗话》)、‘气格如此之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过于严格的要求。处于大崩溃前夜的唐季,已经不可能再激荡着奋发踔厉的盛唐朝气了,十哲也难脱时代的暮气。”这一论述揭示了“格卑”的社会根源和精神背景,却不能说明造成“格卑”的具体审美因素。此外,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辟专节讨论宋代诗学中的“格”,由于立足点也是“诗人的人格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形态”,所以在论及“格卑”之时,虽然注意到“诗歌若只有精神内容的高尚,仍不免‘格卑’之讥”,“气格亦关乎语言风格问题”,但语焉未详。因此,学界对“格卑”观念的观照,要么停留于借鉴、发挥,要么进行士风人格层面的追索,却未能在审美范畴之内予以足够细腻的分析,未能更切实、更全面地揭示它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我们应当深入到核心来讨论这个问题。
②“格卑”观念虽是在宋人手里发扬光大,但其草创,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当时诗人常在自嘲的语境中讨论“格卑”。比如杜牧《忆齐安郡》云:“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这是自嘲苦吟之态。再如韩俚《格卑》云:“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这是在自嘲之余反省“格卑”的原因——多情善感,亦即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所谓“足恨饶悲不自由”、徐夤《泪》所谓“发事牵情不自由”。又如郑谷《自贻》云:“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郑谷诗集笺注》卷三)此句既暗示了“格卑”的一项外在表征——“僧”作为语词或意象的频繁出现,又宣称自己“格卑”的原因并不在此。其《咏怀》云:“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综上所述,“格卑”观念在草创之际,内涵尚很模糊、简单,包含了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创作的零碎反思,涉及风格、人格、语言等多种因素。这些反思奠定了宋代“格卑”观念的基础,也为宋人批判继承晚唐五代诗埋下了伏笔。
③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发展,呈现出清晰性与复杂性并存之貌。一方面,“格卑”观念拥有相对清晰的基本内涵:“格”是法式、标准,而不是简单的风格或人格;“卑”是低级、不高明,而非粗俗、俚俗。“格卑”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语言观念,关注的是语言的表意能力,即“意”与“言”的关系。
④另一方面,“格卑”的具体内涵随着批评对象的变化而呈现出分化倾向,最终体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语言策略:一是“意胜言”,蒋寅在《不说破——含蓄概念之形成》一文中论“杜牧之云:‘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二是“言胜意”,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读之则无味。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则中边皆甜也。装点者外腴而中枯故也。”宋人认为,正是“意胜言”与“言胜意”这两种语言策略,造就了晚唐五代诗的“格卑”特征。
(佚名《论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有删改)
1.下列关于“格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宋代一个相当流行的审美观念,常被现代学者套用来批判晚唐五代时期的诗歌作品。
B.草创于晚唐五代,在宋代迅速发展,内涵模糊简单,常出现在诗人自嘲的语境中。
C.在诗歌作品中往往直接出现,有一项外在特征是伴随着“僧”这个词语或意象的频繁使用。
D.发展到宋代,其内涵指的是法式标准的低级、不高明,最终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两种语言策略的相互对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卑”在宋代诗学中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如欧阳修《六一诗话》:“(郑谷)其格不甚高。”
B.现代批评家对“格卑”的原因探讨,大多局限在社会时代、士人精神方面,因此并不深刻全面。
C.韩俚《格卑》诗说明“格卑”的原因是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和徐夤《泪》所谓的“足恨饶悲不自由”、“发事牵情不自由”。
D.晚唐五代诗人对自身作品多角度的反思,是“格卑”观念产生之初的重要内容,也对宋人认识、学习、批判晚唐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在论及“格卑”之时,如果能在语言风格上做更详尽的论述,就离探讨“格卑”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上更近了一步。
B.郑谷的“琴有涧风声转淡,诗无僧字格还卑”“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暗示了 “僧”字的使用、诗人的多情善感可能造成“格卑”。
C.如果借鉴本文的“格卑”内涵的阐释,《水浒传》中的李逵,《红楼梦》中的焦大、刘姥姥就都可以被认为是“格卑”。
D.“意胜言”与“言胜意”是“格卑”的内涵因分化而呈现的语言策略,宋人认为,这两者一起造就了晚唐五代诗的“格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