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西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6-10-30
山西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 古代诗文阅读( 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兴于怨刺               刺:指责        行比一乡  比:比较
B.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凡:一共        夙遭闵凶  凶:不幸
C.乐于诗而发之             发:抒发        慈父见背  见:我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     掇:选取        盛筵难再  再:第二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辄抑于有司                         俨骖騑于上路
3.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第二自然段叙述梅圣俞到老仍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梅圣俞未能摆脱“得施于世”命运的悲叹。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本文是一篇序言。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分为赠序与书序。如《送东阳马生序》为赠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为书序。
4.翻译(8分)
(1)(4分)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4分)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 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竹。
5.“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至少两种)?有什么艺术效果?(4 分)
6.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风飘飘而吹衣。
(2)聊乘化以归尽,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凡在故老,                                          ,特为尤甚。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