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重点中学八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7-04-18
天津市红桥区重点中学八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36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怯(qiè)懦 洗涤(dí)废驰(chí) 为人处(chǔ)世
B.巨擘(bò) 帐(zhàng)簿 鞭笞(chī) 心急火燎(liáo)
C.飘渺(miǎo) 睥(pì)睨 装载(zài) 不肖(xiào)子孙
D.羁绊(bàn) 污(wū)告 靓(liàng)丽 螳臂当(dāng)车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___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___,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___,多一些___的滋润。
A.基础性 推行 灌输 如沐春风 B.系统性 推进 灌注 春风化雨
C.基础性 推进 灌输 春风化雨 D.系统性 推行 灌注 如沐春风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之后,作家格非又凭新作《望春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
B.因为高速铁路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
C.人民日报推出“创新升级中国制造”专栏,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业品牌在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创新,也为制造业做大做强提供借鉴。
D.21世纪后,随着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大量社交软件的普及,书信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书信收藏逐渐升温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更看重其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古人又称为“元日”“元正”等。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联系着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是同等地幸福。《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的《骈拇》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放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牛鼻。也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5.根据文章观点,下列事物没有获得相对幸福的一项是()
A.翱翔于蓝天的雄鹰。
B.随项王驰骋沙场的乌骓马。
C.牛背上吹起短笛的牧童。
D.刚刚为婴儿洗过澡的母亲。
6.下面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可以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可以使我们得到相对幸福。
B.由于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所以获得绝对幸福比获得相对幸福要困难。
C.顺乎天即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即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D.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但结果却与期望恰恰相反。
7.根据文本内容下列理解推断正确的是()
A.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因而它比当时任何一种哲学都要高明。
B.庄子追求的是相对幸福,老子追求的是绝对幸福。
C.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不治之治,是因为以人灭天,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D.老子和庄子都认为我们的自然能力就是“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
第I卷(36分)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怯(qiè)懦 洗涤(dí)废驰(chí) 为人处(chǔ)世
B.巨擘(bò) 帐(zhàng)簿 鞭笞(chī) 心急火燎(liáo)
C.飘渺(miǎo) 睥(pì)睨 装载(zài) 不肖(xiào)子孙
D.羁绊(bàn) 污(wū)告 靓(liàng)丽 螳臂当(dāng)车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___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___,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___,多一些___的滋润。
A.基础性 推行 灌输 如沐春风 B.系统性 推进 灌注 春风化雨
C.基础性 推进 灌输 春风化雨 D.系统性 推行 灌注 如沐春风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之后,作家格非又凭新作《望春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
B.因为高速铁路在全封闭环境中自动化运行,又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所以其安全程度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
C.人民日报推出“创新升级中国制造”专栏,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业品牌在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创新,也为制造业做大做强提供借鉴。
D.21世纪后,随着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大量社交软件的普及,书信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书信收藏逐渐升温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更看重其中蕴含的感情因素。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古人又称为“元日”“元正”等。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篇题为《逍遥游》,这篇文章纯粹是一些解人颐的故事。这些故事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这些必要条件的第一条是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为了实观这一条,必须充分自由发挥我们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庄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同老子的一样。例如他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末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所以我们的“德”,就是使我们成为我们者。我们的这个“德”,即自然能力,充分而自由地发挥了,也就是我们的自然本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
联系着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作出了何为天、何为人的对比。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他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是同等地幸福。《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庄子》的《骈拇》篇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放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原因就在此。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庄子•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牛鼻。也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5.根据文章观点,下列事物没有获得相对幸福的一项是()
A.翱翔于蓝天的雄鹰。
B.随项王驰骋沙场的乌骓马。
C.牛背上吹起短笛的牧童。
D.刚刚为婴儿洗过澡的母亲。
6.下面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可以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可以使我们得到相对幸福。
B.由于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所以获得绝对幸福比获得相对幸福要困难。
C.顺乎天即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即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D.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但结果却与期望恰恰相反。
7.根据文本内容下列理解推断正确的是()
A.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因而它比当时任何一种哲学都要高明。
B.庄子追求的是相对幸福,老子追求的是绝对幸福。
C.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不治之治,是因为以人灭天,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D.老子和庄子都认为我们的自然能力就是“德”,“德”是直接从“道”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