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浙江省金华市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7-06-20
浙江省金华市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
 1.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初到此地,见到的风景绝然不同于江南。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石相叠。“禅房”村坐落其间,既瞒哄(hǒnɡ)天下,又欺骗想象:不当是树木葳蕤,水气氤氲(yūn),浓荫深处,一茶一琴悠然清远的么?然而,千年的过客撷(xié)来冷月吐织馨香的巾绢,迷离的双眼,让你轻驭遐思,找寻曾经难以磨灭的一抹(mò)瑰丽。“禅房”村妥妥地承载着先人的辉煌:出土的骑马女俑虽腰际浑圆,袒胸露(lù)臂,但因曳(yè)地长裙构成的大面积竖线条,显得附仰生姿,臃容华贵;至于那刻在崖壁上的骠(piào)勇之将,已不再隶属于稗(bài)官野史的范畴了。
A.绝然     氤氲(yūn)       难以磨灭            一抹(mò)瑰丽
B.坐落     瞒哄(hǒnɡ)      轻驭遐思            曳(yè)地长裙
C.浑圆     撷(xié)来       附仰生姿            袒胸露(lù)臂
D.臃容     范畴            骠(piào)勇之将      稗(bài)官野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朋友远行,借诗抒怀,想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免有些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吧。
B.为了试着放松,我开始关注当下——不管正在发生什么事都全然地接受,不抱怨,不评判,纵容自己天马行空地畅游于坦然和愉悦的世界中。    
C.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宝贵,却仍有许许多多的人,活得糊涂,活得无聊,活得烦恼。一味追求而忘记给自己一份挥洒自如的机会,又岂能负载更多世俗的担子?
D.该执政党的另一政要郑重指出,若民众对该执政党主席“荒腔走板”施政表现的不满意率持续升高的话,该执政党主席在本地政治舞台上终将是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生的风云路中,要好好珍惜可以带给你真诚祝福的文缘,因为那些希冀、理解、关怀,往往是你都难以得到的一生一世的珍贵财富。
B.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从本质上讲,不仅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由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精神文明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软环境。
C.对于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低年级重视,高年级反而退至次要地位”这一现状,教育者应善于从《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热播节目中找到教育方式上的创新点。
D.美韩公开表示,两国军演首次实施了“萨德”演习,并将在演习中举行模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有关训练;中国外交部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4.下列语段中划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高考临近,儿子经常独自坐着沉思。我问他在想什么?【甲】他回答说:“在三位一体的招生报考大战中,不少同学已经在弯道中‘取直’超越了我。我觉得好无助。”【乙】我便告诉他:诚然不是所有的山都能打隧洞,不是所有的河都要架高桥,但是当命运之神没有及时垂下救生的舷梯时,要坚守希望,不要气馁,用自己的“心”——诚实、睿智、潜能、坚韧……等去面对,【丙】或忍受不幸,无奈滑行;或抓住机遇,加速拐弯。【丁】
A.【甲】     B.【乙】     C.【丙】     D.【丁】
5.电影海报的文字不仅需要直观、简洁、准确地传达出电影的主题信息,更要吸引观众的兴趣。请阅读下面有关电影《荡寇风云》的信息,然后为之拟写一条20字以内的海报广告词。(4分)
《荡寇风云》根据中国民族英雄戚继光事迹改编,讲述了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与史上首支“特种部队”——戚家军一起抗击倭寇的故事,是一部英雄史诗巨制。导演陈嘉上为了真实还原抗倭风云,两年潜心研究,查阅海量资料,邀请到了专业的日本演员,打造了符合明代历史的服饰和兵器。其中主演洪金宝与赵文卓两大功夫明星首次合作。该片于2017年5月30日在中国上映。
                                                      
6.六旬男子李福昌在其85岁母亲去世前,画了200多幅速写,来记录母亲生活点滴。这是其中的一幅。请以“扶”为题,写一段描述性短文。要求:①结合画面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④字数80-100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论新世纪文学的“同质化”倾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特别是21世纪之后,数代作家济济一堂,创作阵容相当庞大,作品数量蔚为壮观,热点现象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事实:21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仍然难以克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巨大落差,也无法摆脱产量极高却精品难觅的尴尬局面。很多作品,无论是审美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常常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种审美感受,折射了我们的文学创作中日趋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凸现了作家在艺术原创性和开拓性上的不足。
这种“同质化”现象,也同样蔓延到文学创作领域。它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是:作家的个人创作,不断出现内在的自我重复;一些作家对某些现实热点现象,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群体追捧,形成模式化的经验书写;不少作家对文化消费的嗜好,进行不加甄别的迷恋式取用,导致雷同化的审美表达等等。这种 “同质化”的创作潜流,在不同的审美范畴内不断循环,从整体上看,似乎并没有影响文学多元化的基本格局,但在文学的“每一元”之内,却又显得彼此似曾相识,趋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说明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几乎没有差别。
当然,人毕竟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任何个体都会在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从而形成一定的成长经验和集体记忆,产生代际意义上的文化共性,这种共性特征,并不影响作家个人风格的施展,但是会在历史认知或价值观念上让一代人达成相对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从文艺心理学上看,隐含了极为复杂的主体精神建构成分,但它与创作的“同质化”倾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文学创作的“同质化”批判,不是对创作中某些共性进行简单的归类并加以否定,而是对那些缺乏艺术创见、思维固化、过度依赖既定经验的彼此类同的写作的质疑。“同质化”的写作,表明了当代作家超越意识不强,开拓精神不足,思考能力不足,导致作品的异质性不明显,影响了精品力作的出现。
作家个体创作的自我重复,一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较为突出的现象。21世纪以来,这种现象有增无减。不仅实力派作家不断陷入自我重复的泥潭,一些新锐作家,刚开始写作时起点颇高,很多小说让人耳目一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重复也日趋明显。
除了自我重复之外,“同质化”写作,还集中体现在一些作家对某些社会热点或文学类型的盲目追捧上,由此形成一种作家相互袭仿、作品严重趋同的现象。最突出的体现在反腐小说、底层写作和网络类型小说三个方面。
我们看看近些年极为流行的网络类型小说,“同质化”现象同样非常突出。在很多类型小说中,只要某个类型中出现一两部走红的作品,该类型便转瞬之间涌现出大量的争相效仿者,且绝大多数作品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审美意图上都基本相似。最具代表性的,或许是《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它引爆了职场小说的巨大空间,使这类小说风起云涌,出现了《步步惊心》《圈子圈套》《职场小虾变身记》《浮沉》等大量类似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基本内容都是将职场、商场、情场、名利场一锅煮,传达出来的生存伦理也都是同事之间的相互设套和彼此提防,只有利益,没有友情和信任。不仅折射了创作主体的价值误区,凸现了作家精神格调的褊狭与低俗,还体现了作家艺术思维的“同质化”倾向。这种“同质化”思维,驱使一些作家将某些有违人类基本伦理的生存手段,盲目地奉为新的生存经验和人性面貌,并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所谓的“艺术重构”,其结果必将使读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知和信念产生怀疑。
新世纪文学之所以显得日趋“同质化”,虽说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其主要原因,是受市场化、信息化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作家自身缺乏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同质化”意味着作家主体意识的孱弱,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意识不强,知识更新和文化储备有限,艺术创新能力匮乏,致使自我重复和彼此袭仿成为写作的常态化行为。它折射了当代作家在主体精神建构上的自觉意识已日益淡漠,精神惰性和思维惯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写作的主要支撑。
 (《新华文摘》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7.下列对当代文学创作“同质化”倾向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无论是审美内涵还是表现形式,常常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B.部分作家由于对某些热点现象的群体追捧,从而形成的模式化的经验书写。
C.《杜拉拉升职记》的畅销,引爆了一系列职场小说的热销。
D.一些新锐作家,难以超越自我,开始陷入自我重复的泥潭。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同质化”的创作倾向,已经影响了文学多元化的基本格局。
B.作为同时代的作家,往往拥有集体记忆,从而产生文化共性,因而作品内容容易趋同。
C.由于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几乎没有差别,导致作品的异质性不明显,影响了精品力作的出现。
D.一些作家,盲目地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所谓的“艺术重构”,其结果必将使读者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良知和信念产生怀疑。
9.概括新世纪文学“同质化”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中国的日夜
张爱玲
去年秋冬之交我天天去买菜。有两趟买菜回来竟做出一首诗,使我自己非常诧异而且快乐。一次是看见路上洋梧桐的落叶,极慢极慢地掉下一片来,那姿势从容得奇怪。我立定了看它,然而等不及它到地我就又往前走了,免得老站在那里像是发呆。走走又回过头去看了个究竟。以后就写了这个——
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领下盛胡须的锦囊。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哔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一个卖桔子的把担子歇在马路边上,抱着胳膊闲看景致,扁圆脸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但是,忽然——我已经走过他面前了,忽然他把脸一扬,绽开极大的嘴,朝天唱将起来:“一百只洋买两只!一百只洋两只买咧!伙计!一百只洋贱末贱咧!”这歌声我在楼上常常听见的,但还是吓了一大跳,不大能够相信就是从他嘴里出来的,因为声音极大,而前一秒钟他还是在那里静静眺望着一切的。现在他仰着头,面如满月,笑嘻嘻张开大口吆喝着,完全像SAPAJOU漫画里的中国人。外国人画出的中国人总是乐天的,狡猾可爱的苦哈哈,使人乐于给他骗两个钱去的。那种愉快的空气想起来真叫人伤心。
有个道士沿街化缘,穿一件黄黄的黑布道袍,头顶心梳的一个灰扑扑的小髻,很像摩登女人的两个小鬈叠在一起。黄脸上的细眼睛与头发同时一把拉了上去,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的脸相。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但是因为营养不足,身材又高又瘦,永远是十七八岁抽长条子的模样。他斜斜握着一个竹简,“托——托——”敲着,也是一种钟摆,可是计算的是另一种时间,仿佛荒山古庙里的一寸寸斜阳。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不要说“寸金难买”了,多少人想为一口苦饭卖掉一生的光阴还没人要。(连来生也肯卖——那是子孙后裔的前途。)这道士现在带着他们一钱不值的过剩的时间,来到这高速度的大城市里。周围许多缤纷的广告牌、店铺,汽车喇叭嘟嘟响,他是古时候传奇故事里那个做黄粱梦的人,不过他单只睡了一觉起来了,并没有做那么个梦——更有一种惘然。……
从菜场回来的一个女佣,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又有个女人很满意地端端正正捧着个朱漆盘子,里面矗立着一堆寿面,巧妙地有层次地招叠悬挂;顶上的一撮子面用个桃红小纸条一束,如同小女孩头上扎的红线把根。淡米色的头发披垂下来,一茎一茎粗得像小蛇。
又有个小女孩拎着个有盖的锅走过,那锅两边两只绊子里穿进一根蓝布条,便于提携。很宽的一条二蓝布带子,看着有点脏相,可是更觉得这个锅是同她有切身关系的,“心连手,手连心”。
……
再过去一家店面,无线电里媚媚唱着申曲,也是同样的人情人理有来有去的家常是非。先是个女人在那里发言,然后一个男子高亢流利地接口唱出这一串:“想我年纪大来岁数增,三长两短命归阴,抱头送终有啥人?”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街道转了个弯,突然荒凉起来。迎面一带红墙,红砖上漆出来栳栳大的四个蓝团白字,是一个小学校。校园里高高生长着许多萧条的白色大树;背后的莹白的天,将微欹的树干映成了淡绿的。申曲还在那里唱着,可是词句再也听不清了。我想起在一个唱本上看到的开篇:“隐隐谯楼初鼓定天下……隐隐谯楼二鼓敲……谯楼三鼓更凄凉……”第一句口气很大,我非常喜欢那壮丽的景象,汉唐一路传下来的中国,万家灯火,在更鼓声中渐渐静了下来。
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冬天的阳光虽然微弱,正当午时,而且我路走得多,晒得久了,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与脚都是年青有气力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甲]是中国。回家来,来不及地把菜蔬往厨房里一堆,就坐在书桌前。我从来没有这么快地写出东西来过,所以简直心惊胆战。涂改之后成为这样:
中国的日夜
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乙]。
(节选自《传奇》增订本1947年)
10.结合上下文,分别简析文中[甲]、[乙]两处“到底”的含意。  (4分)
11.文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结合作者笔下的桔贩、道士等人,简要概括其共同的形象意义。(4分)
12.本文以诗开篇,以诗结尾,有何用意。  (6分)
13.文章写的只是“我”的一次买菜经历,却用“中国的日夜”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