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黑龙江省大庆四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7-10-30
黑龙江省大庆四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与水二者确实妙不可言,《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从字面上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水”是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风与水的考察乃是对天地之考察。
古代中国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成为后来风水学的指导方针,这便是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同一类。天是人的曾祖父,人的形体是化天数而成的,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人视为同一体,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神上的相通,这个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风水的最终目的,正在于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认识偏重之差,追及唐宋,遂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以龙穴、砂水相配来定吉凶祸福,故称形势派,亦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吉凶,故称方位派,亦称理气派。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两个方面,人活着要住房,叫做阳宅,人死了要落葬,叫做阴宅。郭璞定义为“观人宅”仅涉及一面,无疑失之偏颇。古人认为墓地周围的山川、风向、水流的形态,能给葬者一家招来祸福。其实,峦头派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宅地建筑基址及朝向的布置,其要求是: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这是风水家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凶,以形观风水,悟形中寓理,它追求的是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得到满足的地形条件,表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吉的渴望。
这就是说,住宅必须背靠山陵,左右各有山冈环抱,或者左是河流,右是道路,而前面必须是月牙形的池塘,或者是弯曲的河流。如果推而广之,就城市、村镇的环境选择而言,则视野要更加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把局部小环境放入大环境更丰富的景物层面去考察,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背山、面水、朝阳”,即“前要照,后要靠”,就是峦头派的通俗说法。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的。
人是属于自然的,有史以来,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中国的建筑理论概不例外,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这一理论。(摘编自2016年8月20日《文化月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关“风水”说,确实妙不可言,而且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关“风水”理论的阐释,如《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B.董仲舒认为,人是上天派生的,天生万物是为人,故天人属于同一类。这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也成为了后来风水学的指导方针。
C.峦头派从“龙、砂、穴、水、向”等方面观风水,表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吉的渴望。这是峦头派到野外察看地形时肉眼可见的吉凶依据,它追求的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满足。
D.中国的建筑理论取“天人合一”为境界,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作者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认识偏重之差,中国风水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宋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专主山形地势,亦称峦头派;一是专主理气星卦,以八卦五行来定生克吉凶,亦称理气派。
B.所谓“风水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是从天而行、流动着的空气,“水”是顺大地而走、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术”就是风水先生对风与水的观察和研究。
C.峦头派要求:龙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向要吉。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再根据这四大类本身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决定宅地建筑基址和朝向的布置。
D.城市、村镇环境的选择,视野要开阔,左右环视,远瞻遥观,由此可知小环境受到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地质等。这可以说,现代建筑也常受到峦头派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的理论对风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风水的最终目的可以看出,它是通过宅地的处理,达到天人感应,使人的生活顺乎天意,从而生活在和谐美满的环境中。
B.郭璞认为“观人宅”就是“风水”,其实只涉及了一面。人活着要住房,叫做阳宅;人死了要落葬,叫做阴宅。古代风水通常包括阳宅风水和阴宅风水这两个方面。
C.老百姓把天人视为同一体,例如阳宅最佳格局就是“背山、面水、朝阳”,即“前要照,后要靠”,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
D.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两者不仅有物质、自然上的相连,同时还有精神上的相通,中国古代从早期居所、城市、村庄甚至陵墓的选址,无不体现了风水这一理论。
1.A(本项中“早在商周时代就有有关‘风水’理论的阐释”一句有误。从文意看,“《易经•说卦》释义为‘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并非是“‘风水’理论的阐释”,只是对风水作用的说明。)(3分)
2、B(这种理解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或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看法,并没有从“风水术”概念的本质上去理解和分析。)(3分)
3.C(“所以中国汉民族的风水观念,大都就以这种‘相形取胜’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通常老百姓讲的阳宅最佳格局??”,二者并没有构成因果关系。)(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C.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5.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6分)
4.C(3分)(C项“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错)
5.评分要点: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3分);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2分)。
6.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3分);“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3分)。(本题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3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2.4%,夜间为74.3%。31个省会城市情况也不乐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7%,夜间为61.8%,交通干线两侧声污染相当严重。
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而是以均值58.9分贝位列第一的贵阳,哈尔滨紧随其后。长期调研显示,哈尔滨噪声强度大跟生活习惯相关,而贵阳则是由于最近几年工地较多。
2011年3月,世卫组织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也正因此,噪声成为环境污染投诉高发区。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9%,建筑施工噪声类占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21.0%,交通噪声类占12.0%。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中国环境检测总站研究员温香彩介绍,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染,目前的状况是“民不告,官不究”。
其实,从国家到地方都为此做出了努力。2015年,国家、地方新颁布了9部环境噪声相关标准规范,涉及风力发电机组、三轮汽车等产品的噪声测量方法,敏感建筑物项目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规范等。2015年,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了21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文件,涉及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与调整、绿色护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与专项整治等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开始探索一些先进的防治模式。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市建立起约700平方千米的外环区域城市噪声地图和数据库,声源信息及噪声数据信息的显示和查询,为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有力手段。(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邻居家的装修声、公路上的汽车声、小区附近的施工声……无孔不入的音波不知给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多少烦恼。噪声污染影响的不只是我们的心情,还有身体健康。噪声污染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损伤听觉器官,还会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环保部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一方面,噪声污染存在着瞬间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点,很难抓住现行;另一方面,噪声污染种类繁杂,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对于噪声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居民遇到噪声污染,也往往陷入不知道究竟该向谁反映情况的困境。即便是好不容易将问题反映出去,也多是泥牛入海,再无消息。最终使得噪声污染治理工作像是向空气中打出的重拳一样,虽然强劲有力,却无着力点,从而难以发挥效果。
可喜的是,我市出台的《襄阳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暂行办法》,着重强调并纠正了上述问题。环保、公安、城管、交通等多个部门进一步理清权责,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投诉,具体划归至各个部门。今后,群众遇到相关问题可以根据法规找到直接的负责者,各个部门之间也不会再因权责不清出现相互扯皮。
该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受理单位应自举报受理之日起7日内告知举报人受理及初核情况,60日内将办理情况回复举报人,并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一要求,保障了该暂行办法能够切实落地,切实执行。
(节选自《襄阳日报》)
材料三:
20日,一场广场舞大赛在人民广场举行。赛前,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组织发起“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
当日上午8时,参赛的广场舞团队陆续到达人民广场。舞台一侧,一幅巨大的《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书》宣传板已立起来。跳舞的大妈们了解情况后,争相举起写有“噪音NO”的标牌,在倡议书上签名。一些市民见状,也积极上前参与。
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主任刘勇介绍,广场舞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为了改变现状,管理处在市民中调查,并和跳舞的团队协商解决办法。
活动倡议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早上7点后开始,晚上9点前结束,每次跳舞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将音量降低到60分贝。目前,在人民广场跳舞的固定团队有6支,均已自愿响应倡议。有成员还呼吁,希望更多广场舞团队也加入,大家一起拒绝扰民、舞出文明。
(节选自《楚天快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长期调研结果来看,因为生活习惯和经济发展问题,非一线城市的噪音污染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
B.噪声污染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它已经超过空气污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题。
C.襄阳市暂行办法对受理单位接受和办理回复群众举报噪音问题提出了权责要求,保障了暂行办法的顺利实行。
D.人民广场举行了一场广场舞比赛,跳舞的大妈们响应“广场舞文明健身倡议”,改变了以前因噪音问题屡遭投诉的现状。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二都谈到了噪声污染影响身心健康,环境噪声投诉居高不下,噪声投诉问题的解决十分不易等内容。
B.材料一介绍了全国城市噪声环境现状以及噪声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材料二主要谈论噪声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C.材料二除了报道噪声污染的特点外,更侧重报道噪声污染的危害以及噪声污染投诉总量的变化。
D.从报道目的看,材料一侧重于从国家到地方防治解决噪声污染的问题,材料二侧重于解决环境噪声投诉的问题。
E.三则材料都关注了噪声污染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消息内容真实可信,语言修辞手法多样,叙述方式灵活多变。
9.在解决噪声污染的举措上,材料二、三报道的重心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解决广场舞噪音问题?(4分)
7、C【解析】A.“都比特大城市严重”不正确,文本说“全国最‘吵’的地方,并非京沪等特大城市”,但不是所有的非一线城市问题都比特大城市严重。B.“超过空气污染成为一种更严重的污染问题”不正确。D.“语言修辞手法多样,叙述方式灵活多变”错误。(3分)
8、AD(5分)
9、不同点:①材料二报道的重心在于加大政府职能部门对噪声污染问题的介入。②材料三报道的重心在于从市民自身的角度自发配合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每点1分,共2分))
方法:①市城管局人民广场管理处等各职能部门要及时了解投诉、调查并和广场舞爱好者协商解决办法。②广大市民积极拥护文明健身倡议。③广场舞爱好者自觉调整跳舞时间和时长。(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得2分,意思对即可)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