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福建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7-11-22

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赋税。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到明代中期,又出现另一种揽纳。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以谋取厚利。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赋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副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从征收到入库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衙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其运作形态而言。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各种包揽,危害极大。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贳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膏血。”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累不堪。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钱粮到京,内外管收人员掯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挂欠。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诓骗久之。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勋戚、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要交纳船税,要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以解京钱粮物料为中心》),有删改)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B. 文章论述了揽纳的危害,引用监察御史邓真的话和神宗的诏书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 明代的实物赋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 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 文章在第三段从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两种赋税制度入手,具体阐释了揽纳者无比活跃,上纳难以顺利完成的原因。
C. 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 文章第一、二两段介绍了揽纳这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及两种揽纳形式,文章在最后一段分析了揽纳屡禁不绝的深层次原因。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B. 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
C. 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户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是揽纳最大的恶果。
D. 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目的是谋取个人利益。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制度性弊端”中的“制度”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纳税制度。
2. 试题分析:“实物为本”和“民收民解”是两个明显的特征。
3. 试题分析:“最大恶果”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 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文末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C. 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D. 小说通过“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5. 小说在刻画常远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6. 文中“我”在微信中回复“你就当浪子回头吧……”如果以《浪子回头》为题,你觉得如何?试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4. D    5. ①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对弱者有悲悯情怀。③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④穿着打扮时尚(外在形象太酷)。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⑤叛逆任性.律考后,背着父亲偷跑去青海小镇当鼓手。  
6. 观点一:很好。①常远穿着时尚,行为叛逆,不遵从父亲教诲,十足“浪子”表现。②后来,常远带着对弱者的同情,回来考律师,并义务为穷人打官司,这是“回头”的表现。③“浪子”也能回头,叛逆者身上也具备正义感,体现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有利于表现不能轻看年轻人这一主题。观点二:不好,还是原题好。①“浪子”指流荡不务正业之人,常远并非是不务正业之人。常远当时的叛逆,是因为他喜爱当摇滚乐手。②常远敢于为自己的追求,跳出父辈的安排,正是年轻人可贵的品质,是“后生可畏”的具体表现。③和原题目《后生可畏》相比,《浪子回头》不能体现主人公的担当,对主题的表现也就显得乏力。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父子关系紧张”属无中生有;B项,“很不满意”言之过重,“我”只是对他们的做法不以为然又无可奈何;C项,对常远的演出目的理解错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对弱者有悲悯情怀”等情节中概括出其“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个性鲜明,有主见”“穿着打扮时尚”“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题目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分析理由,如,“浪子回头”好,然后分析原因,从情节看“穿着时尚,行为叛逆,不遵从父亲教诲”,是十足“浪子”;“带着对弱者的同情,回来考律师,并义务为穷人打官司”这是“回头”的表现;通过这一形象表达叛逆者身上也具备正义感这一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车辆的平均载人数量为1.5人,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低下。而拼车是提升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在不增加城市基础运力负荷的前提下,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
来自滴滴平台的数据还显示,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在车辆利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显露出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汽车共享出行催生的移动互联技术革新,亦可以为中国带来关联行业升级更新、整体移动出行市场腾飞等多重附加值。
(摘编自2016年10月全景网)
材料二:
早晨打开手机查看天气,出门开车打开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中午用手机订外卖享用美食,晚上回到家通过健身软件跟着健身教练进行锻炼。滴滴出行和摩拜单车等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医疗应用软件提供了在线医疗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新型的“指尖”文化。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电子商务,此外,交通、金融支付,甚至在受教育、娱乐、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便利性、互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
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张鸿认为,“实体和网络不可互相替代,它们只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两者兼顾,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摘编自2017年1月光明网《“互联网+”渗入生活细分领域国人乐享“指尖”生活》)
材料三:
人类有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我们想一想,互联网对生产力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吗?间接的作用可以有,比如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角落,这对产量和价格都有所推动。
互联网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本身的改变。尤其是我们熟悉的QQ和微信。在不同的地点,我们总可以保持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并不一定直接提升生产力,但是对于人的生活内容和体验来说,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转型是非常根本性的,让我们从原来只关注生产,到不仅可以关注物质生产,更可以关注那些非物质的体验和享受。这其中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原来可能只有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有了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千千万的普通人、老百姓,特别是千千万的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提供直接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原来金融体系主要是为国企,为大的已经成功的民企服务的,但是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大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还不如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不管是屌丝出身,还是富有的家庭出身,我们都能够享受到现在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和机会。
(摘编自金融界资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材料四:
2011-2019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

2005-2013年中国网民城乡结构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滴滴快车可以有效提升车辆利用率,增加司机的收入,缓解城市出行难的问题。
B.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深入用户生活,传统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呈现出“互联网+”的趋势。
C. 借助互联网,我们都有机会分享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
D. 材料四中,无论是农村网民数量,还是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网约车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出行供需矛盾,汽车共享出行又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
B. 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这是互联网对生产力的直接提升作用。
C. 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网络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取代实体经济。
D.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广大百姓、众多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E. 由材料四可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到2016年产生了飞跃,而增长率在2015年出现了暴涨。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互联网在出行和交流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案】7. D    8. BC  
9. ①带来了出行的便利,提升了车辆的使用率,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如滴滴快车拼车(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和手机导航。②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如利用QQ和微信等,在不同地点总可以保持联系;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传播。如利用互联网,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能学到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学习、传播和分享。
【解析】
7. 试题分析:2006、2009、2010、2011年,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8. 试题分析:B项,应该是间接提升作用。C项,“必将取代实体经济“无中生有,过于绝对。”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死你系筛选的题目,题目要求“概括互联网在出行和交流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从材料看有四则材料,分别从出行、支付方式、日常生活和金融的角度调查,在这些内容当中找到相关的部分概括即可,如根基材料一可以概括出“带来了出行的便利,提升了车辆的使用率”。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