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1月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8-01-27
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1月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纹饰相似,于是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自西传入的假说。于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西来说深信不疑。在今天,所谓的“民科”圈子中,西来说仍颇有市场,需要再做辨析和澄清。。
人类“走出非洲”说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从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分别证实全球现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56个民族,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
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什么是“文明”?不少人倾向于用西方学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来界定,但是,美洲文明缺乏铜器,印加文明甚至没有文字,但没有人否定它们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社会复杂化是它的重要表现。大约在5800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而在5300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墙有40到60米厚。良渚古城、“土筑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宫殿基址)以及周边的水坝,堆筑土方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据推测,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1000人连续工作十年。没有相应的社会调动能力,这是难以想象的。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区分,俨然是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鼎、豆、壶、璧、钺、琮等礼器,都见于良渚文化。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礼”,或已出现。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国文明的肌体。
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国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中国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中国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入的,中国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它们传入之之后,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性质。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实用工具比例很小。原先用陶器制造的鼎、豆、壶等礼器,换成了青铜质地,但它们“礼”的内涵没变,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质。
(摘编自2017年11月29日《中华读书报》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假说彻底动摇了当时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B.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5000年文化的实证”。
C.一些外来文明因素并未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主要是他们传入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
D.金属冶金技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之一,看它是否中国原生并不重要,因为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并交代了相关背景,预示了文章立论中带有驳论的特点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文明”的界定,通过辨析,为中国文明原生性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C.文章围绕中国文明原生性的问题,主要从考古角度例举了相关的考古证据,加以分析论证。
D.文章很好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既深入论证了中华文明原生性,也肯定了外来文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非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是已经灭绝了的远古生物。
B.文章在论证中两次提到“礼”,可见,作者认为“礼”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于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
D.良渚文化尽管已经消亡,但它在后世文明中时有闪现,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的特点,证明了文明的原生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给这个季节的清冷腾出许多可以畅快呼吸的空间。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
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一切与文化沾边的标识,比如青铜、陶瓷、字画、家具、钱币、刺绣、木雕等等,都贴着文化的标签,以古董的身份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和交易。至于真假,新旧,年代,那就考验淘宝者的眼力、胆识和运气。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在这交易文化的市场里,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八十年代初影印的《详解聊斋志异图咏》让我高兴了许多个夜晚,书中那些绘于光绪十二年的上百幅精致插图,是那样惟妙惟肖,清晰可人。稀有的图画,让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崂山道士、席方平都有了可以直视的生命画像。还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还有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鲁迅着作单行本竟也在地摊上一一买齐。这些绝对正版,品相绝对在九品以上的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后来附加在书中的手写体和深深浅浅的印泥,证明这些书们曾经驻留的基地或者居住的地址。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的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5.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6.文中写到:“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2015年年初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在全行业达成高度共识。截至2017年4月底,我国共完成新改建厕所52485座,占厕所革命3年计划(共5.7万座)的92.71%。厕所革命已成为中国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从都市到乡村,从局部到全域,从旅游行业到全社会,从保障男女厕数量充足到专门为特殊人群设立“第三卫生间”……厕所革命不断提档升级,发挥杠杆作用,不仅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基础工程,更上升为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尺度。
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游客体验的便捷度、舒适度、满意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的尺度,而旅游厕所作为基础设施,是检验旅游目的地旅游文明的尺度。厕所革命展开以来,旅游厕所已成为检验旅游景区景点评价的重要标准。前不久,国家旅游局给予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恐龙遗址园旅游区、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要求限期整改,并对10家4A级景区给予摘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旅游厕所建设不达标、管理不到位。
从为求基本生存的人口大迁徙到为求差异生活的人口大流动,旅游正在打破时空边界,创造新的移动文明,旅游目的地成为主客共享的人口聚集场域,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的局限,景区内外的界限逐渐模糊,从公共服务基础供给方面来考量,厕所是衡量社会文明最基础的尺度。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为市民和游客打开“方便”之门的“厕所开放联盟”,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
旅游位居“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并在扶贫攻坚中表现出强劲的新动能,是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创造幸福生活,外地游客消费体验、享受幸福的民生工程。以此观之,仅有干净、舒适的厕所远远不够,在厕所革命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厕所认知和使用的不文明陋习进行彻底革命。文明如厕是衡量厕所文明的尺度,也是检验国民文明素养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尺度。
(摘编自孙小荣《厕所革命是检验民生幸福及社会文明的尺度》)
材料二:
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标准指出,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至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如下:
材料三:
据估计,超过50种传染病通过人类粪便传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是中国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也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更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产。站在新时代审视,能否提高厕所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因素。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厕所文明是大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欢《读懂“厕所革命”的深刻内涵》)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06年到2015年,公厕总量缓慢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总体减少,这和群众对厕所的需求不匹配。
B.从2006年至2015年,城市公厕数量逐年增加,十年间总量增加了近2万座,说明城市公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C.2009年前,每万人拥有公厕的数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之后,该数据则一直下降;2015年则与2006年基本持平。
D.政府把加强公厕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城市公厕建设并不只是意味着公厕数量的简单增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其初衷是打造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
B.对10家4A级景区摘牌处理,说明旅游厕所是中国旅游景点动态化管理的重要标准。
C.旅游是为追求差异化生活而进行的人口流动,这种“移动文明”直接推动了“厕所革命”。
D.相关部门开放内部厕所,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E.虽然城市公厕也存在问题,但是农村厕所给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的威胁显得更为严重。
9.“厕所革命”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4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纹饰相似,于是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自西传入的假说。于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西来说深信不疑。在今天,所谓的“民科”圈子中,西来说仍颇有市场,需要再做辨析和澄清。。
人类“走出非洲”说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从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分别证实全球现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56个民族,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
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什么是“文明”?不少人倾向于用西方学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来界定,但是,美洲文明缺乏铜器,印加文明甚至没有文字,但没有人否定它们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社会复杂化是它的重要表现。大约在5800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而在5300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墙有40到60米厚。良渚古城、“土筑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宫殿基址)以及周边的水坝,堆筑土方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据推测,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1000人连续工作十年。没有相应的社会调动能力,这是难以想象的。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区分,俨然是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鼎、豆、壶、璧、钺、琮等礼器,都见于良渚文化。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礼”,或已出现。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国文明的肌体。
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国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中国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中国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入的,中国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它们传入之之后,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性质。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实用工具比例很小。原先用陶器制造的鼎、豆、壶等礼器,换成了青铜质地,但它们“礼”的内涵没变,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质。
(摘编自2017年11月29日《中华读书报》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假说彻底动摇了当时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B.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5000年文化的实证”。
C.一些外来文明因素并未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主要是他们传入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
D.金属冶金技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之一,看它是否中国原生并不重要,因为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并交代了相关背景,预示了文章立论中带有驳论的特点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文明”的界定,通过辨析,为中国文明原生性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C.文章围绕中国文明原生性的问题,主要从考古角度例举了相关的考古证据,加以分析论证。
D.文章很好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既深入论证了中华文明原生性,也肯定了外来文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非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是已经灭绝了的远古生物。
B.文章在论证中两次提到“礼”,可见,作者认为“礼”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于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
D.良渚文化尽管已经消亡,但它在后世文明中时有闪现,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的特点,证明了文明的原生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给这个季节的清冷腾出许多可以畅快呼吸的空间。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
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一切与文化沾边的标识,比如青铜、陶瓷、字画、家具、钱币、刺绣、木雕等等,都贴着文化的标签,以古董的身份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和交易。至于真假,新旧,年代,那就考验淘宝者的眼力、胆识和运气。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在这交易文化的市场里,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八十年代初影印的《详解聊斋志异图咏》让我高兴了许多个夜晚,书中那些绘于光绪十二年的上百幅精致插图,是那样惟妙惟肖,清晰可人。稀有的图画,让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崂山道士、席方平都有了可以直视的生命画像。还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还有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鲁迅着作单行本竟也在地摊上一一买齐。这些绝对正版,品相绝对在九品以上的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后来附加在书中的手写体和深深浅浅的印泥,证明这些书们曾经驻留的基地或者居住的地址。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的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5.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6.文中写到:“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2015年年初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在全行业达成高度共识。截至2017年4月底,我国共完成新改建厕所52485座,占厕所革命3年计划(共5.7万座)的92.71%。厕所革命已成为中国旅游名副其实的“一号工程”,从都市到乡村,从局部到全域,从旅游行业到全社会,从保障男女厕数量充足到专门为特殊人群设立“第三卫生间”……厕所革命不断提档升级,发挥杠杆作用,不仅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旅游基础工程,更上升为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有效提升了社会文明尺度。
旅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游客体验的便捷度、舒适度、满意度,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的尺度,而旅游厕所作为基础设施,是检验旅游目的地旅游文明的尺度。厕所革命展开以来,旅游厕所已成为检验旅游景区景点评价的重要标准。前不久,国家旅游局给予河南省南阳市西峡伏牛山老界岭·恐龙遗址园旅游区、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要求限期整改,并对10家4A级景区给予摘牌处理,主要原因就是旅游厕所建设不达标、管理不到位。
从为求基本生存的人口大迁徙到为求差异生活的人口大流动,旅游正在打破时空边界,创造新的移动文明,旅游目的地成为主客共享的人口聚集场域,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全域旅游突破了传统旅游的局限,景区内外的界限逐渐模糊,从公共服务基础供给方面来考量,厕所是衡量社会文明最基础的尺度。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为市民和游客打开“方便”之门的“厕所开放联盟”,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
旅游位居“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并在扶贫攻坚中表现出强劲的新动能,是当地群众就业创业、创造幸福生活,外地游客消费体验、享受幸福的民生工程。以此观之,仅有干净、舒适的厕所远远不够,在厕所革命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厕所认知和使用的不文明陋习进行彻底革命。文明如厕是衡量厕所文明的尺度,也是检验国民文明素养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尺度。
(摘编自孙小荣《厕所革命是检验民生幸福及社会文明的尺度》)
材料二:
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标准指出,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至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如下:
材料三:
据估计,超过50种传染病通过人类粪便传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是中国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也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更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产。站在新时代审视,能否提高厕所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因素。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厕所文明是大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欢《读懂“厕所革命”的深刻内涵》)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2006年到2015年,公厕总量缓慢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总体减少,这和群众对厕所的需求不匹配。
B.从2006年至2015年,城市公厕数量逐年增加,十年间总量增加了近2万座,说明城市公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C.2009年前,每万人拥有公厕的数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之后,该数据则一直下降;2015年则与2006年基本持平。
D.政府把加强公厕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城市公厕建设并不只是意味着公厕数量的简单增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国家旅游局首倡“厕所革命”,其初衷是打造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工程。
B.对10家4A级景区摘牌处理,说明旅游厕所是中国旅游景点动态化管理的重要标准。
C.旅游是为追求差异化生活而进行的人口流动,这种“移动文明”直接推动了“厕所革命”。
D.相关部门开放内部厕所,体现了主客共享、集约化发展的理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E.虽然城市公厕也存在问题,但是农村厕所给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带来的威胁显得更为严重。
9.“厕所革命”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