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时间:2018-02-22
山西省吕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它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由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族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对包括曲艺在内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曲艺表演的演员没有扮相,他们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B. 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C. 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 赫哲族民族的伊玛堪的“说唱”表演成为当今该民族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母本”,发挥着曲艺的“母体”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取层进式论证结构,首先阐明了曲艺的功用价值,之后论述了对待曲艺乃至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曲艺具有“本体”、“载体”和“母体”的多重功能。
C. 文章第三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既指出问题,也阐明方法,论证充分,语言鲜明生动,观点富有思辨性。
D.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的论证,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虽然曲艺具有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同的社会功用,但由于它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功用,因此它的价值比其它艺术门类更为突出。
B. 如果想要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做法,就要以对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为前提。
C. 中国曲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曲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要做到返璞归真和返本开新并重。
D. 只有摈弃自卑、自残和自虐,通过学 习 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自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超出了它的本体功能”错,这些都是曲艺的本体功能。C项,“都需要”错,原文为“许多”。D项,应该是“载体”功能。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文章第二段论证的是曲艺的“载体”和“母体”功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关系倒置,原文是说通过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确立自觉自尊自豪基础上的自信,就不会自卑、自残和自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陷阱
闫建军
天色快要暗下来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了猎物的脚印,头儿用手指探了探猎物踩过的脚印,喊道,不远,码踪追!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了一阵子,终于在一处草潭里追上了目标,那是一群山羊,山羊一定是为了寻觅绿草才陷入草下的藻泽泥潭中的,食草动物往往会被绿草迷惑,不慎就会一个个陷进草下的藻泽泥潭里,而且越挣扎越深,身体渐渐下沉,最后只露个脑袋,有的顷刻间就没了踪影,陷进这里的动物,大多没有生还希望。
头儿看着这群山羊,骂道,没记性的种,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
他们铺上厚厚的芦苇,爬过去,将山羊一一扒出,用绳子拴好,岸上的人用力拽。一会就把十几只山羊拽出来了。
这是一群母山羊,有几只已经怀了孕了,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
一个人的他,显得寂寞,他就蜷在杂草丛边,迷迷糊糊犯困了。不知过了多时,山羊群突然骚动起来,开始争先恐后的跳动起来。他迅速端起枪。一群饥肠辘辘的狼正向这里扑来。
他向狼群头顶开了一枪,以为狼会一下跑掉。然而,狼群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这边逼来。
尿性!不要命了!他骂。于是,他在黑乎乎的狼群里寻找着头狼,每位猎手都知道,打狼群要先制服头狼,这是经验。虽然天色较暗,他终于还是发现了头狼,他瞄准了头狼,狠狠地扣动了扳机,头狼一下倒下了。他知道,头狼倒下了,后面的狼就会停下来。然而,令他失望了,头狼中弹倒下后,又趔趄地站了起来,继续进攻过来。
尿性!还能站起来!他又骂,心里倒有些害怕了。他换了个地方,不停的射击,子弹终于打光了,狼群仍在围拢过来。不行,不能白白送死!这时,他想到了跑,没面子总比死了强!他慌乱的把空弹的枪往身上一背,拔腿就跑。
此时,山羊也嗷嗷乱叫一团,叫声凄惨、悲哀。猛然,他一下站定了。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那是三年前早春的一个傍晚,他刚刚从河套狩猎回来,就见老婆蜷在炕角,已经有气无力了,血从炕头漫到了炕梢,老婆早产了,他发疯似地找来了后院会接生的麻婆,麻婆见状,也慌了,连连说,难产,难产,大流血啊!他不知所措,喊道,咋整?麻婆说,胎不正,镇卫生院太远,恐怕来不及了,八成只能保一个了。他喊道,什么八成,不,两个都要保!老婆突然条件反射地抱住了肚子,使出最大的劲,断断续续的哭喊道,不,孩子,一定要……先保孩子……
山羊的哀叫声已经没有那么急切了,山羊绝望了。他回过神来,转头再次瞪瞪眼睛看了那群山羊几秒钟,山羊本能地聚在了一角,互相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天底下的母爱咋都是一样的啊!他突然转身,飞速地跑向山羊群,迅速果断地用刀砍断了拴山羊的绳子。
可此时的山羊已经吓傻了,都怔怔地挤在那里不知所措。
尿性!都跑哇!再不跑你们和你们肚子里的孩子就都保不了啦!他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吼叫着。
顷刻间,惊恐万状的山羊飞快的跑得无影无踪了。
狼,已经扑到了跟前,他不会像山羊那样飞快的跑掉了,再跑已经来不及了,咋办?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
狼群追到绿草潭前,一下站定了,只见他两脚在草潭上慢慢下沉……
跳上草潭是无奈的选择,不跳就是死亡,跳上了也许有救。身子正在慢慢下沉,他急中生智,身子立刻前倾,伸开双臂,一下趴在了绿草潭上,以减少下沉的压力,面积大了,下沉的速度就减慢了,他要争取时间,等着哥们回来营救。
狼与他虽然只有十几米远,但狼知道那草潭底下是陷阱,狼没有那么傻,都蹲在岸上等机会。
他趴在草潭上想着办法自救,想着想着就开始后怕起来,心狂跳不止,直怪自己心软了,不该回来救那些山羊,否则,也不会落到如此的境地。终于,他哭了,狼啊,求求你们了,其实,我过去没伤过你们,放我一条生路吧,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行不行?
狼群那听得懂他的哭诉,仍然站在岸边瞅着他。
救命啊——他绝望的哀声喊着……
傍晚,伙伴们回来了,草潭岸边留下了乱七八糟的脚印,草潭上一只猎枪躺在了那里,大家目瞪口呆、毛骨悚然。
头儿脸色苍白,抓起拴羊群的绳子,看到齐刷刷的刀印时,惊呆了,扑通一声叩跪在那里,突然呜呜痛哭,久久不起,歇斯底里的嚎叫着,山羊的命有你的命值钱吗!你不知道那草潭下是藻泽陷阱吗!大家一下跪下了,哀哭流涕。
远处,发出闷闷的低吟,沉闷、颤抖;黑乎乎的云雾,从高高的芦苇尖上慢慢压来,显得阴气沉沉。
头儿猛然抬起头,用两只袖子抹去两眼的泪花,警惕的四处瞅着,不觉心头一震,顿觉浑身打颤,脸色煞白,然后压着声音催促道,快,快,味道不对,有情况,这里不能久留,赶紧逃哇!
头儿然后匆匆离开了这里,大家随后紧紧跟随着头的脚印慌乱的逃去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4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方寸之间,峰回路转又高潮迭起,直至结尾处仍留有悬念,牵动人心。
B. “尿性”一词在文中几次出现,生动展现了“他”遭遇意外情况时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地域色彩。
C. “远处……”这段渲染出阴沉、恐怖、压抑氛围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危险的存在,又村托了这些猎人的悲剧结局,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D. 小说结尾写猎人们“慌乱地逃去了”的狼狈样和开头劲头十足的“码踪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5. 小说的标题“陷阱”有何含义?请简要说明。
6. 请结合全文,探究主人公“他”体现出的人性特征。
【答案】4. A 5. ①表面指绿草下的藻泽泥潭。②喻指人在自然、社会中,为满足种种私欲而导致自己陷入的困境。③以“陷阱”为题,饱含作者对人类的警示和劝诫,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主旨。
6. ①猎取的欲望。他跟随“哥们”去盗猎,想捕获值钱的猎物,即便遇到不值钱的山羊,他也同意留下的守护,以免空手而归。
②善良的本性。山羊的惨叫勾起他对妻子早产情形的回忆,激起了他心底的善良,激发了他对弱者和新生命的恻隐之心,使他决定转身去解救山羊。
③求生的本能。面对突袭的狼群,他头脑清醒地进行反击,即使被逼到了藻泽泥潭中他也设法争取时间等待“哥们”回来救他。
④死的恐惧和生的渴望。当趴在草潭上陷入绝境时,他十分后怕,甚至怪自己救了那些山羊,他甚至向狼哭诉求狼放过他,他绝望地哀声呼救。
⑤绝境中的自我救赎意识。面对死亡,他哭诉“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过错,救赎自己。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峰回路转又高潮迭起”错。
5. 试题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陷阱”,表层意思,结合文本内容“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分析,指绿草下的藻泽泥潭。“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人在自然、社会中,为满足种种私欲而导致自己陷入的困境;“你不知道那草潭下是藻泽陷阱吗”“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作者对人类的警示和劝诫。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立足文本,探究主人公“他”体现出的人性特征。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内容“即便遇到不值钱的山羊,他也同意留下的守护,以免空手而归”“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我过去没伤过你们,放我一条生路吧,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行不行”等分析概括即可。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它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由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族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对包括曲艺在内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曲艺表演的演员没有扮相,他们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B. 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C. 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 赫哲族民族的伊玛堪的“说唱”表演成为当今该民族唯可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母本”,发挥着曲艺的“母体”功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取层进式论证结构,首先阐明了曲艺的功用价值,之后论述了对待曲艺乃至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做法。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曲艺具有“本体”、“载体”和“母体”的多重功能。
C. 文章第三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既指出问题,也阐明方法,论证充分,语言鲜明生动,观点富有思辨性。
D.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的论证,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虽然曲艺具有与其它艺术形式相同的社会功用,但由于它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功用,因此它的价值比其它艺术门类更为突出。
B. 如果想要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做法,就要以对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为前提。
C. 中国曲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曲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要做到返璞归真和返本开新并重。
D. 只有摈弃自卑、自残和自虐,通过学 习 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自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超出了它的本体功能”错,这些都是曲艺的本体功能。C项,“都需要”错,原文为“许多”。D项,应该是“载体”功能。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B项,文章第二段论证的是曲艺的“载体”和“母体”功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关系倒置,原文是说通过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确立自觉自尊自豪基础上的自信,就不会自卑、自残和自虐。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陷阱
闫建军
天色快要暗下来的时候,他们终于发现了猎物的脚印,头儿用手指探了探猎物踩过的脚印,喊道,不远,码踪追!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了一阵子,终于在一处草潭里追上了目标,那是一群山羊,山羊一定是为了寻觅绿草才陷入草下的藻泽泥潭中的,食草动物往往会被绿草迷惑,不慎就会一个个陷进草下的藻泽泥潭里,而且越挣扎越深,身体渐渐下沉,最后只露个脑袋,有的顷刻间就没了踪影,陷进这里的动物,大多没有生还希望。
头儿看着这群山羊,骂道,没记性的种,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
他们铺上厚厚的芦苇,爬过去,将山羊一一扒出,用绳子拴好,岸上的人用力拽。一会就把十几只山羊拽出来了。
这是一群母山羊,有几只已经怀了孕了,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
一个人的他,显得寂寞,他就蜷在杂草丛边,迷迷糊糊犯困了。不知过了多时,山羊群突然骚动起来,开始争先恐后的跳动起来。他迅速端起枪。一群饥肠辘辘的狼正向这里扑来。
他向狼群头顶开了一枪,以为狼会一下跑掉。然而,狼群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这边逼来。
尿性!不要命了!他骂。于是,他在黑乎乎的狼群里寻找着头狼,每位猎手都知道,打狼群要先制服头狼,这是经验。虽然天色较暗,他终于还是发现了头狼,他瞄准了头狼,狠狠地扣动了扳机,头狼一下倒下了。他知道,头狼倒下了,后面的狼就会停下来。然而,令他失望了,头狼中弹倒下后,又趔趄地站了起来,继续进攻过来。
尿性!还能站起来!他又骂,心里倒有些害怕了。他换了个地方,不停的射击,子弹终于打光了,狼群仍在围拢过来。不行,不能白白送死!这时,他想到了跑,没面子总比死了强!他慌乱的把空弹的枪往身上一背,拔腿就跑。
此时,山羊也嗷嗷乱叫一团,叫声凄惨、悲哀。猛然,他一下站定了。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那是三年前早春的一个傍晚,他刚刚从河套狩猎回来,就见老婆蜷在炕角,已经有气无力了,血从炕头漫到了炕梢,老婆早产了,他发疯似地找来了后院会接生的麻婆,麻婆见状,也慌了,连连说,难产,难产,大流血啊!他不知所措,喊道,咋整?麻婆说,胎不正,镇卫生院太远,恐怕来不及了,八成只能保一个了。他喊道,什么八成,不,两个都要保!老婆突然条件反射地抱住了肚子,使出最大的劲,断断续续的哭喊道,不,孩子,一定要……先保孩子……
山羊的哀叫声已经没有那么急切了,山羊绝望了。他回过神来,转头再次瞪瞪眼睛看了那群山羊几秒钟,山羊本能地聚在了一角,互相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天底下的母爱咋都是一样的啊!他突然转身,飞速地跑向山羊群,迅速果断地用刀砍断了拴山羊的绳子。
可此时的山羊已经吓傻了,都怔怔地挤在那里不知所措。
尿性!都跑哇!再不跑你们和你们肚子里的孩子就都保不了啦!他几乎是歇斯底里地吼叫着。
顷刻间,惊恐万状的山羊飞快的跑得无影无踪了。
狼,已经扑到了跟前,他不会像山羊那样飞快的跑掉了,再跑已经来不及了,咋办?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
狼群追到绿草潭前,一下站定了,只见他两脚在草潭上慢慢下沉……
跳上草潭是无奈的选择,不跳就是死亡,跳上了也许有救。身子正在慢慢下沉,他急中生智,身子立刻前倾,伸开双臂,一下趴在了绿草潭上,以减少下沉的压力,面积大了,下沉的速度就减慢了,他要争取时间,等着哥们回来营救。
狼与他虽然只有十几米远,但狼知道那草潭底下是陷阱,狼没有那么傻,都蹲在岸上等机会。
他趴在草潭上想着办法自救,想着想着就开始后怕起来,心狂跳不止,直怪自己心软了,不该回来救那些山羊,否则,也不会落到如此的境地。终于,他哭了,狼啊,求求你们了,其实,我过去没伤过你们,放我一条生路吧,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行不行?
狼群那听得懂他的哭诉,仍然站在岸边瞅着他。
救命啊——他绝望的哀声喊着……
傍晚,伙伴们回来了,草潭岸边留下了乱七八糟的脚印,草潭上一只猎枪躺在了那里,大家目瞪口呆、毛骨悚然。
头儿脸色苍白,抓起拴羊群的绳子,看到齐刷刷的刀印时,惊呆了,扑通一声叩跪在那里,突然呜呜痛哭,久久不起,歇斯底里的嚎叫着,山羊的命有你的命值钱吗!你不知道那草潭下是藻泽陷阱吗!大家一下跪下了,哀哭流涕。
远处,发出闷闷的低吟,沉闷、颤抖;黑乎乎的云雾,从高高的芦苇尖上慢慢压来,显得阴气沉沉。
头儿猛然抬起头,用两只袖子抹去两眼的泪花,警惕的四处瞅着,不觉心头一震,顿觉浑身打颤,脸色煞白,然后压着声音催促道,快,快,味道不对,有情况,这里不能久留,赶紧逃哇!
头儿然后匆匆离开了这里,大家随后紧紧跟随着头的脚印慌乱的逃去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4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方寸之间,峰回路转又高潮迭起,直至结尾处仍留有悬念,牵动人心。
B. “尿性”一词在文中几次出现,生动展现了“他”遭遇意外情况时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地域色彩。
C. “远处……”这段渲染出阴沉、恐怖、压抑氛围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了危险的存在,又村托了这些猎人的悲剧结局,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D. 小说结尾写猎人们“慌乱地逃去了”的狼狈样和开头劲头十足的“码踪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5. 小说的标题“陷阱”有何含义?请简要说明。
6. 请结合全文,探究主人公“他”体现出的人性特征。
【答案】4. A 5. ①表面指绿草下的藻泽泥潭。②喻指人在自然、社会中,为满足种种私欲而导致自己陷入的困境。③以“陷阱”为题,饱含作者对人类的警示和劝诫,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主旨。
6. ①猎取的欲望。他跟随“哥们”去盗猎,想捕获值钱的猎物,即便遇到不值钱的山羊,他也同意留下的守护,以免空手而归。
②善良的本性。山羊的惨叫勾起他对妻子早产情形的回忆,激起了他心底的善良,激发了他对弱者和新生命的恻隐之心,使他决定转身去解救山羊。
③求生的本能。面对突袭的狼群,他头脑清醒地进行反击,即使被逼到了藻泽泥潭中他也设法争取时间等待“哥们”回来救他。
④死的恐惧和生的渴望。当趴在草潭上陷入绝境时,他十分后怕,甚至怪自己救了那些山羊,他甚至向狼哭诉求狼放过他,他绝望地哀声呼救。
⑤绝境中的自我救赎意识。面对死亡,他哭诉“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过错,救赎自己。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试题的设计,除了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主要从所选文本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峰回路转又高潮迭起”错。
5. 试题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陷阱”,表层意思,结合文本内容“这是最要命的藻泽泥潭,只看见上面的绿草了,没看见下面的陷阱”分析,指绿草下的藻泽泥潭。“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人在自然、社会中,为满足种种私欲而导致自己陷入的困境;“你不知道那草潭下是藻泽陷阱吗”“山羊是不值钱的,但不能空手而归。头儿决定让他留下看护山羊,其他十来个人继续往前追杀值钱的鹿群”,作者对人类的警示和劝诫。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立足文本,探究主人公“他”体现出的人性特征。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文本内容“即便遇到不值钱的山羊,他也同意留下的守护,以免空手而归”“他的心被刺了一下,仿佛听见了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眼前蓦然快速的浮现了那让他撕心裂肺的难以忘怀的揪心场景”“慌乱中也顾不了许多了,他只好向不远的那片绿草潭跑去”“我过去没伤过你们,放我一条生路吧,以后我再也不盗猎了,行不行”等分析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