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3-01
新疆兵团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提倡“礼治”,竭力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包含范围很广,儒家文化中的“礼”至少包含以下含义。一是一种政治原则。“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形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不可以“僭越”,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二是一种社会制度。“礼”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以此作为人们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行使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三是礼仪规范。学习“礼”、践行“礼”是不同等级的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础。正是因为礼所具备的深刻的内涵及多重的功能,长期以来,礼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秩序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质上,礼是维持统治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规范系统。礼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维护,其基础在于它建构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
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礼发挥了以下作用。首先,地位等级的划分。礼在其内容上,分为“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每一个等级都代表了相应的地位和层次,这是维护统治权威的重要依据。社会的稳定运行要求这种等级结构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它不仅通过制度化的政治统治保障等级秩序,而且运用教化手段,使等级观念、身份认同观念内化于人心,使各阶层、等级各安其分,服从统治。
其次,权利义务的规范。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概念。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层级结构下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保障,政治统治实现的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权利。因此,在传统的“礼”所维护的秩序中,权利义务规范是一个以人治为基础的相对概念。礼是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方面,礼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君主可以规定礼的各种规范,处于社会层级结构底层的民众是无权参与制定的。因此,礼具有实质上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形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也关系到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儒家以“礼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手段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社会信任可以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关系是联结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需要有诚信作为基础。在契约规则的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带来社会焦虑,大大增加社会交往的成本。以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公民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任体系,可以降低社会治理、社会交往、市场交换的成本,使社会生活运行更加高效有序。
(摘编自翟章芬《传统社会为何以礼治天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倡“礼治”,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礼”包含的范围很广。
B.儒家文化中的“礼”是一种政治原则,它规定在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否则,社会就不成其社会。
C.儒家文化中的“礼”对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并把礼作为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要求人们行使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D.儒家文化中的“礼”还包括礼仪规范,它要求不同等级的个人都要学习“礼”、践行“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否则就寸步难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层次分明,在第1段中,依次论述了“礼”所包含的三种含义。
B.文章对“礼”在金字塔式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先是分析论证,然后概括。
C.文章用因果论证,在分析“礼”是统治者的工具后,得出了“礼”有阶级性的结论。
D.整篇文章论证有理有据,比较全面地论证了“礼”在传统社会中的治理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治者用礼来控制社会、维护统治秩序,君主可制定礼的各种规范,底层民众无权参与制定。如此看来,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实质上具有阶级性。
B.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而儒家以礼治国的核心手段就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C.社会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很重要。它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的基础。
D.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使社会焦虑,使社会交往的成本大增。在契约规则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山水有诗意
常龙云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俊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和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俊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如此刻骨铭心呢?
山在那里站着,一万年;水在那里流着,一万年。山水的姿态,是墨客手中流淌的画;山水的韵味,是文人笔下飞翔的诗。读山读水,读山水的诗意,让情感在青山绿水间疯长,把四季绘成丹青水墨。
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桀骜放荡,自在快活!山与水的品性,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其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因李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成为名胜。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为快。最典型莫过于岳阳楼。一楼何奇?却因“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腾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而声名大噪。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淫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穿行在奇异山水间,感受山的风骨,体验水的灵韵,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寄托的是精神。遍赏山色湖光,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贴近空灵的山水,也许你会得到安抚与升华,是一种最休闲的放松,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诗情画意。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入画,更添画意,山水乃诗画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喜欢涉及山水的诗文,如“细雨骑驴入剑门”,实际是喜欢其中的情调和意境,比如对“未老莫还乡”的游子情怀的欣赏。
B.第2段对南国、北疆、西域、巴蜀等处山水的特点进行概括,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地域特色。
C.本文强调文人的诗歌能带来经济价值,比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安徽宣城不起眼的小山丘成为名胜。
D.作者固执地认为中国山水与唐诗、宋词、元曲、绘画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体现了作者对诗意的中国山水的喜爱。
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老伙伴”梁思成
黄汇
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
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我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吗?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噢?建筑系?你们的系主任是谁呀?”
“不知道,还没正式开学,怎么会知道系主任是谁呢?不管他是谁都行呗。”
“好,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上楼?那小楼上是不开放的。”
“没关系,我就住在上面。”
“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行!你这人挺好玩。”
他请我们上了楼,吃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然后又带我们到对面竹林旁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席地而坐,他坐下去很困难,就垫起了一块什么东西。当时玩的是“叫名字”游戏,他自报的名字就是“小老头”,而且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四五个人的名字。
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让他在谐趣园休养。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些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他说我写得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
我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他看后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去,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组织全班同学游颐和园偶遇梁思成先生时,不顾及他当时遭受的亡妻和被批判之痛而称他为“小老头”,而他并不在意。
B.一年级暑假,梁思成先生安排“我”完成两份“交朋友报告”,意在教育“我”做建房设计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
C.梁思成先生以形象的比喻教导“我”,每当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不要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不要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D.本文是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届毕业生黄汇对梁思成的回忆,展现了作者与梁先生之间浓厚的师生情谊、梁先生的为师之道以及指点作者让作者受益终生的教诲。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总理关照他,让他在谐趣园休养”几句,交代了梁思成先生当时的处境,反映出总理的关怀。
B.针对因“我”好玩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梁思成先生严厉批评“我”不遵守纪律,并以自己的经历严肃教育“我”要会玩,不能白玩。
C.为增强材料的真实性,也为了更好的纪念、追忆梁思成先生,本文不惜笔墨,侧重行为描写,叙写了梁思成先生的平凡事迹。
D.本文以小见大,所写虽都是回顾与梁思成先生相处琐碎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反映出梁思成先生的人性光芒,优美的文字中蕴含着哲理智慧。
E.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例如,为增强材料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作者以进大学和梁思成先生相处的先后过程为线索组织材料。
8.梁思成先生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提倡“礼治”,竭力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包含范围很广,儒家文化中的“礼”至少包含以下含义。一是一种政治原则。“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形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不可以“僭越”,社会才能井然有序。二是一种社会制度。“礼”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以此作为人们之间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行使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三是礼仪规范。学习“礼”、践行“礼”是不同等级的个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础。正是因为礼所具备的深刻的内涵及多重的功能,长期以来,礼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秩序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质上,礼是维持统治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基本手段,也是进行社会控制的规范系统。礼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维护,其基础在于它建构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
在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中,礼发挥了以下作用。首先,地位等级的划分。礼在其内容上,分为“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每一个等级都代表了相应的地位和层次,这是维护统治权威的重要依据。社会的稳定运行要求这种等级结构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它不仅通过制度化的政治统治保障等级秩序,而且运用教化手段,使等级观念、身份认同观念内化于人心,使各阶层、等级各安其分,服从统治。
其次,权利义务的规范。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性的概念。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层级结构下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权利义务关系得不到保障,政治统治实现的是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权利。因此,在传统的“礼”所维护的秩序中,权利义务规范是一个以人治为基础的相对概念。礼是统治者实行社会控制的工具,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方面,礼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君主可以规定礼的各种规范,处于社会层级结构底层的民众是无权参与制定的。因此,礼具有实质上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形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也关系到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儒家以“礼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手段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社会信任可以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实现。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关系是联结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需要有诚信作为基础。在契约规则的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带来社会焦虑,大大增加社会交往的成本。以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公民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任体系,可以降低社会治理、社会交往、市场交换的成本,使社会生活运行更加高效有序。
(摘编自翟章芬《传统社会为何以礼治天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倡“礼治”,推崇以“礼”的原则和规范构建社会生活的秩序,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中的“礼”包含的范围很广。
B.儒家文化中的“礼”是一种政治原则,它规定在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角色、位置办事。否则,社会就不成其社会。
C.儒家文化中的“礼”对社会各等级的权利、义务做了规定,并把礼作为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准则,要求人们行使相应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D.儒家文化中的“礼”还包括礼仪规范,它要求不同等级的个人都要学习“礼”、践行“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否则就寸步难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层次分明,在第1段中,依次论述了“礼”所包含的三种含义。
B.文章对“礼”在金字塔式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先是分析论证,然后概括。
C.文章用因果论证,在分析“礼”是统治者的工具后,得出了“礼”有阶级性的结论。
D.整篇文章论证有理有据,比较全面地论证了“礼”在传统社会中的治理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治者用礼来控制社会、维护统治秩序,君主可制定礼的各种规范,底层民众无权参与制定。如此看来,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根本,实质上具有阶级性。
B.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和社会秩序建构的不同逻辑。而儒家以礼治国的核心手段就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认识。
C.社会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使社会生活更有效率。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契约很重要。它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中大量市场交易的基础。
D.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诚信缺失会使社会焦虑,使社会交往的成本大增。在契约规则背后,诚信的社会环境是使市场行为顺利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山水有诗意
常龙云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俊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烁古今中外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霄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和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俊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如此刻骨铭心呢?
山在那里站着,一万年;水在那里流着,一万年。山水的姿态,是墨客手中流淌的画;山水的韵味,是文人笔下飞翔的诗。读山读水,读山水的诗意,让情感在青山绿水间疯长,把四季绘成丹青水墨。
行走山水间,凝眸处,都是漂泊者载酒江湖的萍踪浪迹。这些官场失势、情场失意、商场失利的文人,经过一番红尘的折腾后,身心俱疲,志坠青云,愤世伤心之余,一脚踏进江湖,寄情山水,托志万象,逍遥去也。“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那是何等的桀骜放荡,自在快活!山与水的品性,又恰恰迎合了文人的秉性,响应了他们内在的精神理想,使其思想情怀找到了可供寄托、归依和宣泄的家园,山水成为他们驰骋个性精神、张扬生命理想最自由的场所和最广阔的天地。他们临风弄月的古韵行吟,飞龙舞凤的斑驳陈迹,为自然的山水附丽了浓郁得化不开的人文色彩,一山一水、一园一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因此都具有了强烈的生命激情、历史印迹、文化渊源和传奇色彩。安徽宣城外的那座不起眼的小山丘,因李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成为名胜。而绍兴城南一处普通的私家园林,因陆游遗恨千载的《钗头凤》和《沈园诗》,令古往今来多少性情中人不顾山迢水遥,争相一睹为快。最典型莫过于岳阳楼。一楼何奇?却因“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腾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而声名大噪。人文精神对山水的浸淫和提升,给中国山水罩上了玄奥的文化青衫,弥漫了宗教般的神秘气氛,让崇尚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价值和追求生命真谛的西方人,拍痛了脑袋也解读不透其中的奥秘。
穿行在奇异山水间,感受山的风骨,体验水的灵韵,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寄托的是精神。遍赏山色湖光,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贴近空灵的山水,也许你会得到安抚与升华,是一种最休闲的放松,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诗情画意。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样的赏心乐事,是粗鄙者不会为之的。山水入诗,更增诗情,山水入画,更添画意,山水乃诗画之源。山水有钟灵秀气而生才子佳人,这大概属于中国古老的风水学说了。
好山好水是我们的物质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很欣赏“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那份潇洒与浪漫,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游遍普天之下的名山大川。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喜欢涉及山水的诗文,如“细雨骑驴入剑门”,实际是喜欢其中的情调和意境,比如对“未老莫还乡”的游子情怀的欣赏。
B.第2段对南国、北疆、西域、巴蜀等处山水的特点进行概括,构成排比句式,突出了地域特色。
C.本文强调文人的诗歌能带来经济价值,比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安徽宣城不起眼的小山丘成为名胜。
D.作者固执地认为中国山水与唐诗、宋词、元曲、绘画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体现了作者对诗意的中国山水的喜爱。
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老伙伴”梁思成
黄汇
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四十六年前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
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我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
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呵!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吗?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
“噢?建筑系?你们的系主任是谁呀?”
“不知道,还没正式开学,怎么会知道系主任是谁呢?不管他是谁都行呗。”
“好,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
“上楼?那小楼上是不开放的。”
“没关系,我就住在上面。”
“你是颐和园的干部吧?住在这地方多好玩!”
“我是个没事干的小老头,住在这里并不好玩,因为没人跟我玩,你们来了这里,带我玩行吗?”
“行!你这人挺好玩。”
他请我们上了楼,吃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然后又带我们到对面竹林旁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席地而坐,他坐下去很困难,就垫起了一块什么东西。当时玩的是“叫名字”游戏,他自报的名字就是“小老头”,而且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四五个人的名字。
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总理关照他,让他在谐趣园休养。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些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交卷。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那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他说我写得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然后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运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坡度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
我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他看后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去,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琐琐碎碎的许多小事,教诲指点终生,却无法回报。世上最无法弥补的是时空造成的无奈,越是在纪念、追念先生的时候越是难过,真是难过极了。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组织全班同学游颐和园偶遇梁思成先生时,不顾及他当时遭受的亡妻和被批判之痛而称他为“小老头”,而他并不在意。
B.一年级暑假,梁思成先生安排“我”完成两份“交朋友报告”,意在教育“我”做建房设计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
C.梁思成先生以形象的比喻教导“我”,每当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不要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不要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D.本文是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届毕业生黄汇对梁思成的回忆,展现了作者与梁先生之间浓厚的师生情谊、梁先生的为师之道以及指点作者让作者受益终生的教诲。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总理关照他,让他在谐趣园休养”几句,交代了梁思成先生当时的处境,反映出总理的关怀。
B.针对因“我”好玩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梁思成先生严厉批评“我”不遵守纪律,并以自己的经历严肃教育“我”要会玩,不能白玩。
C.为增强材料的真实性,也为了更好的纪念、追忆梁思成先生,本文不惜笔墨,侧重行为描写,叙写了梁思成先生的平凡事迹。
D.本文以小见大,所写虽都是回顾与梁思成先生相处琐碎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反映出梁思成先生的人性光芒,优美的文字中蕴含着哲理智慧。
E.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例如,为增强材料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作者以进大学和梁思成先生相处的先后过程为线索组织材料。
8.梁思成先生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