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3-05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高二2017-2018学年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庄词媚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所谓“诗庄”,取字面意思就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就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这种说法看似简单而概括,实则一语道破诗与词的风格之异。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诗也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滥郑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依靠风尘女子来传播,多被唱作艳曲。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炯《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有人说,“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寓形于风花雪月之中”。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解释了“诗庄词媚”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我国的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诗庄词媚”,诗重庄肃蕴敛、雅正刚挺,词尚谐婉有致、豁朗纤艳,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构成世界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诗庄词媚”现象的一项是
A. 同是写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柳永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同是写思乡,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周邦彦却说“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C. 同样是写愁,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李清照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同样是写江,张若虚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苏轼却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 与诗相比,词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形式自由,这和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词牌的多种多样有关系。
B. “诗庄词媚”的说法只是相对的,历史上也存在诗“媚”词“庄”的现象,比如诗歌中也存在着大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而词中也有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豪放词作。
C. “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因此词中都是女性形象 ,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
D. 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相比之下,词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更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如追求功业,表达政治抱负,感慨身世,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等,而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庄”的一面。
B. 词一直被人们称为“淫滥郑声”,这是由于词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并依靠风尘女子传播,多被唱作艳曲,所以不登大雅之堂。
C. 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诗歌里也存在许多男女情爱之作,这些都反映了诗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
D. 纵观全篇,“诗庄词媚”的风格和诗词的格式、用途及历史等因素有关。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诗与词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无高下之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 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 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 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小说中三次出现“匕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匕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6.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言语照明的世界
苏娅
①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志趣、性情和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月亮和六便士》《问题的核心》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
②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2008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说家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动。然后,翻出《高窗》,给我们念了几段。
③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好来”给迷惑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所挚爱的作家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
④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紧促,采访临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⑤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相关的书,另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查看。交往多了才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惯。
⑥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慈在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的。
⑦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揣着这些钱币走出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⑧后来,为作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了。他用小本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极限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90了,还会为一个读到的句子震动。枯坐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之回应。
⑨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进来,徘徊,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摘自2014年3月24日《第一时经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古朴深邃。
B. 傅惟慈虽少年时代就对收藏有兴趣,但因没有条件,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收藏古币的爱好。
C. 第⑦段写颤巍巍的老人,是为了反衬傅惟慈虽年事已高,但其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仍对其事业和志趣充满热情。
D. 第⑧段直接引用傅惟慈挚友悼念信里的话,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增强文章真实感。
E. 文章主要写了对傅惟慈的三次采访,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使得文章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8.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庄词媚
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史上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诗庄词媚”之说。所谓“诗庄”,取字面意思就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就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这种说法看似简单而概括,实则一语道破诗与词的风格之异。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
唐代科举取士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诗也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滥郑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依靠风尘女子来传播,多被唱作艳曲。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炯《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有人说,“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寓形于风花雪月之中”。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解释了“诗庄词媚”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风弄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
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我国的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
“诗庄词媚”,诗重庄肃蕴敛、雅正刚挺,词尚谐婉有致、豁朗纤艳,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构成世界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
(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诗庄词媚”现象的一项是
A. 同是写离别,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柳永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同是写思乡,李白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周邦彦却说“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C. 同样是写愁,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李清照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 同样是写江,张若虚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苏轼却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 与诗相比,词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形式自由,这和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以及词牌的多种多样有关系。
B. “诗庄词媚”的说法只是相对的,历史上也存在诗“媚”词“庄”的现象,比如诗歌中也存在着大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而词中也有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豪放词作。
C. “词植根于教坊歌女之口,扬声于雕栏玉砌之间”,因此词中都是女性形象 ,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
D. 诗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具有教化的功能,“经夫妻,成孝顺,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相比之下,词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更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如追求功业,表达政治抱负,感慨身世,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等,而在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并未表现出“庄”的一面。
B. 词一直被人们称为“淫滥郑声”,这是由于词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并依靠风尘女子传播,多被唱作艳曲,所以不登大雅之堂。
C. 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诗歌里也存在许多男女情爱之作,这些都反映了诗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
D. 纵观全篇,“诗庄词媚”的风格和诗词的格式、用途及历史等因素有关。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诗与词的风格各不相同,却并无高下之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花瓷细腰鼓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飞扬。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沦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幸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侧。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 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很敬重。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 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 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青花瓷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香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地之性,帷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赤陡然,掩面而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5.小说中三次出现“匕里香”,第一次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匕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其他两处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6.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言语照明的世界
苏娅
①采访自己敬重的翻译家傅惟慈,是件困难的事,想不出更好的问题。关于他的志趣、性情和对世界的看法,答案似乎都隐含于他的译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月亮和六便士》《问题的核心》和随笔集《牌戏人生》中,任何时候读,总有一两个句子蹦出来呼应你的探寻,正像他所喜欢的穆旦的诗句:“用言语所能照明的世界”。
②第一次走进四根柏小院采访傅惟慈,是2008年初夏的事。那是一次为侦探小说家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和《高窗》做的采访。傅惟慈开门见山地说,自己不是做文学批评的,很难说清楚一个作家怎么个好,很多时候是被小说的语言打动。然后,翻出《高窗》,给我们念了几段。
③后来听录音,才意识到自己是被他说的“我不是搞文学批评的,说不出怎么个好来”给迷惑了,实际上,在那些闲言般的点评中,傅惟慈举重若轻地勾勒了他所挚爱的作家的小说技艺,甚至这位作家在某一类型小说史上的位置。
④那年秋天,我们又做了一次采访,这次是为傅惟慈的钱币收藏,因为截稿时间紧促,采访临时安排在傍晚,他平时与朋友的清谈或采访通常在下午,上午是看报、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⑤秋天傍晚的四根柏小院寂静安详,小屋书桌上放着为采访准备的老钱币和两摞相关的书,另外几摞放在桌子下的面板上,后来在采访中随时查看。交往多了才发觉,为每次和朋友的聚会准备话题、和话题相关的书籍与物件是先生的一个习惯。
⑥钱币收藏,是傅惟慈少时成长的一个印迹。但这个少年时代就有的兴趣,傅惟慈在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很早他就清楚,搞收藏是需要闲暇、学识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的。
⑦那天采访完,傅惟慈整理了十多枚珍贵的钱币,让我带回来拍照片用作配图,揣着这些钱币走出胡同的感觉,至今印象清晰,路上行人稀少,和一位颤巍巍的老奶奶擦肩而过时,我头一回生出一种往来人世里默默已黄昏的怅然,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眼里的傅惟慈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
⑧后来,为作一个人物特写的采访,我们交往多起来,可以聊一些相对深的问题了。他用小本子摘录读书看报时得到的信息,极限偶然想到的话和值得深入考虑的问题。傅惟慈的挚友蓝华在发来的哀悼信里写:“傅先生是一个极为勤奋博学的文人,也是我相识的人中最为慈悲的好人”。他是我见过阅读最勤力最驳杂的老人,总有一股劲让他通过阅读来拓宽思想视野,年近90了,还会为一个读到的句子震动。枯坐回味很久,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设法掏出一些自己的经历与之回应。
⑨永远会记得一次采访中遇到的小插曲,那天我们正聊着,家里的白猫轻柔地绕进来,徘徊,我弯腰抱起白猫,谈话停止了。傅惟慈忽然说:“我虽然也喜欢它,但从没主动抱过,我总以为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我当时真尴尬,为自己没礼貌地从谈话中“走出”,碰巧这时,白猫纵身一跃跳上窗台看外面的风景,窗前树影婆娑,回来听,录音笔里留下很长一段沉默。现在想来,“克制情感是人的一种尊严”是傅惟慈先生对我最严厉的训诫。
(摘自2014年3月24日《第一时经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第⑤段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世界,使得文章古朴深邃。
B. 傅惟慈虽少年时代就对收藏有兴趣,但因没有条件,临近晚年才重新拾起收藏古币的爱好。
C. 第⑦段写颤巍巍的老人,是为了反衬傅惟慈虽年事已高,但其依然身形健朗、心力旺盛,仍对其事业和志趣充满热情。
D. 第⑧段直接引用傅惟慈挚友悼念信里的话,不仅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也能增强文章真实感。
E. 文章主要写了对傅惟慈的三次采访,以顺叙为主,辅以插叙,使得文章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8.标题“言语照明的世界”有何意蕴?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