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5-02
广东省中山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
与“外”。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
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那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汉朝时越南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明朝时期撤出了越南。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为了不与邻国产生矛盾,只能限定在目前国际承认边界内的960万平方公里,这是今天的中国。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行政管辖边界、军队驻扎的边界、财政收税的边界、文化影响力达到的边界与今天的国界并不重合,有时在这960万平方公里之内,有时在之外。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就必然面临一个中国历史传统的、今天国际法承认的、现代概念的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然有许多张力和矛盾,也很困扰学者们的头脑。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力,表现在可以与异文化相容与互补,而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
B. 皇室血缘的异族成分,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在事实上表明血缘关系不能分清楚中国的“内”与“外”。
C. 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行政管辖边界宽广得多,故不能完全以行政边界来界定“内外”问题。
D.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边界表现很多样,会面临很多让人困扰的矛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包容、血统、行政、心态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B.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内”与“外”的具体边界。
C. 文章的论证语气在整体上比较温和,这有利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
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坚持血统论,那么中国历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B. 如果不分析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中国的“内外”关系容易判断失误。
C. 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D. “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接受条件是“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并且“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所以选项中说“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曲解文意。
点睛: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论证方法和论证分析内容的把握。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没有指出“解决路径”。
3.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原文说“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并没有表达这一意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 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5. 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5. 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前文两个老人困乏的生活与无奈形成对比,突出两个老人对打铁的信仰;
6. “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解析】
4.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错,过分拔高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写法、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作答试题,根据理解从写法上: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从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从主题情感上: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6.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本题从情节结构上,“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标题的含义上,“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从人物形象上,“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小题。
与“外”。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1. A
【解析】
1.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接受条件是“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并且“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所以选项中说“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曲解文意。
点睛:考核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证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论证方法和论证分析内容的把握。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没有指出“解决路径”。
3.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原文说“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并没有表达这一意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炉火
丁肃清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5. 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6. “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解析】
4.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错,过分拔高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写法、内容、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作答试题,根据理解从写法上: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从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从主题情感上: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6.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本题从情节结构上,“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标题的含义上,“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从人物形象上,“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