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5-0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谈(4题北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站在当代社会、网络时代的高点上,我们谈论传统文化,是在谈什么呢?
有人说“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这种观点可以说道尽了文化、传统的本质特征。因为,对于我们的传说来说也好,对文化来说也好,它们不过是世世代代系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进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的生活与头脑中的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在谈你我他的日常生活,更谈我们的思路、我们的风度、我们的气派……
说到中华文化的玄妙处,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曲”。昆曲向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艺术品位著称。被看做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著名作家昆曲制作人白先勇曾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大胆创新,并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力求贴近当代人的日常审美生活,创作了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剧具有了符合今天审美趣味的时尚色彩。在演出时,人们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让人黯然伤神……”昆曲表演中的水袖柔婉、昆腔曼妙,可谓是对这种“玄妙“美的最好解释,“罕有其匹”。
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走自己的路,处处坚持自身特色,但如果要融入社会与时代的大潮,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要求新求异、从文化科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时代精神。
故宫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载体。近年来,故宫推出的一系列“萌系”文创产品迅速蹿红,比如朝珠耳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建筑彩绘”秘密皇宫”与“戒急用忍”等。“故宫淘宝”在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雍正:感党自己萌萌哒》微信小文,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有600年历史的故宫这一古老IP推上时代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这一系列文化创意之举,改变了文物仿制品素来古典肃穆但缺少新鲜生命力的形象,切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众多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正是这种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文化创断和艺术个性超拔的努力,让古老的故宫走入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这也正合了王蒙先生所说:让表们试着接触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看看到底有多少奥妙玄机,可塑可化,真才实力,奋为前进,得其时矣!
这些年来,我们正努力寻找一个合理的方向和方式来对待传统文化。但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在割裂传统文化,有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浅薄和轻浮的解构和颠覆,更有甚者,干脆采取一种商业化的态度]消費传统文化……事实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本就被是亘古常新的,这是其绵延五千年而不曾断裂的秘诀所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弘杨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更深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内化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最好的传承之道。这也印证了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所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生活方式。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谈我们头脑中世代积累沉淀的信念及其生话习惯两者之间的关系。
B.昆曲是精妙高雅的传统艺术,它本身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结合,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形式,更代表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
C.传统文化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要任文化样式上,审美趣味上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D.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华不曾斯裂,就在于它时时求新,融入并内化为人们的时代生括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引出“谈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谈日常生活”作为行文的观点。
B.第三段举例论证,以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论述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玄妙美”。
C.最后一段批评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错误方式,与前文的论证形成正反对比,进而从反面论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
D.文章从“是什么,为什么”两个方面人手论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联,逐层深人,论述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不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表面,更存在于一种思路、风度与气派中,是一种精神的呈现。
B.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与文物仿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切合年轻人的审美心理,改变了文物古板的历象,融人了时尚的元素。
C.对于传统对于文,当代人应当谨慎地使自己的前进步伐不发生偏差,而不是轻蔑的人积累下来的庞大的精神遗产。
D.一个民族不能与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我们需要进行好传统和现代的对接,是历史要求我们拥起的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红蓼花开
王照祥
①那年头,一到傍晚,村边的稻场格外热闹。妇女们边收拾锅盘碗盏,边唠着家常。。男人们摇开了蒲扇,话着庄稼农活或天南海北。孩子们追逐游戏,欢笑声叫喊声荡漾在稻场上空……
②月亮西斜,清辉如水。贪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已经响起了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着眠歌,熟睡的婴儿发出的几声梦呓,就像是小鱼儿放出的水泡声。月下的稻场如安静的池塘,稻场四周,明灭着几堆烟火,袅袅升腾几缕青烟。
③那是隔年的红蓼发出的烟气,有点辛辣,蚊子闻风而逃。
④红蓼是乡间常见的草类,田间地头路傍,随处可见。春天,红蓼发出几片绿叶,形如菠菜。到了夏天,中间抽出一穗或数穗白色的花柱。秋风起时,花柱变红,那就是红蓼开花了。我的故乡土地贫瘠,所以红蓼花开并没有见奇之处。
⑤对红蓼的另一种记忆来自暑假。天山坡,野地,池塘,年少的我们上山摘果,下河捉鱼,到处飞奔。不出几日,身上就长满了热疮和疱疖。母亲并寻来了红蓼,放在石臼里捣烂,热敷到疖子上。一边敷,一边叮嘱不要再到野外疯跑了。不几天,疖子烟消云散,我们便又奔跑如初了。母亲们的叮嘱如何能锁得住我们贪玩的、奔腾的脚步呢?
⑥而红蓼委实是太平凡了,平凡得在我长大离家后几乎就将她忘记了,直到我到江心洲工作的时候,再次看到看到红蓼。
⑦江心洲的红蓼长得格外蓊蓊郁郁,且有层次。洲堤上的红蓼也如菠菜一样低矮,但越往外滩,就越茂盛,高大,犹如小树。初秋,清澈的沼泽犹如明亮的镜子。沼泽边高大的红蓼们,似乎争着要照镜子似的,挨挨挤挤到水边,摆弄着红色的花柱。顽皮的鱼儿游过来,像要欣赏红蓼的花容。红蓼的花柱挑逗一般地轻点水面,小鱼儿便一跃,似要去亲吻红蓼。红蓼则轻巧地把花柱挑起,小鱼二扑了个空,落入水中,在水面砸出砸出圆圈涟漪,摇摇尾巴游走了。绿叶发出哗哗的笑声,生成江风,轻摇着红蓼丛中的渔船。
⑧鱼汛季节,渔船常常钻进了江边的红蓼丛停歇着,汲取沼泽地的清水做饭,等待着出江打鱼的时机。红蓼丛俨然成了他们的家园。江心洲上的居民十家九姓,或是当年为逃避战火移居而来,或是流浪的船民定居下来。近年,洲上人家青壮劳力悉数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管着没办法跟父母外出的孩童,艰难地耕种着土地,还有一些谙熟水性、不舍长江的渔民。
⑨六,七月,是长江最为活跃的日子。几场瓢泼大雨,一夜之间,洪水抹平了外滩,江流抵到屋脚。洲上的人们每日走到大堤上,密切注视着水情雨情,几乎到了恐惧的极限。在大水中从容的是白杨树,它们挺拔着身躯,立在水里,向人们传递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从容的还有洲上那些经见过各种危难的的老人们。
⑩老人说,等吧,等红蓼花开了,红蜻蜓飞来了,水就退了。
⑪于是,我们天天盼望着红蓼花开。外滩的的红蓼在水中拼命的露出头来,慢慢变得郁郁葱葱起来,又渐渐地,叶子中间抽出了一穗数穗白色的花柱,江中的洪流似乎也不那么发鼓了。
⑫忽然有一天清晨,洲上的人都涌到了江堤上,看红蓼花开。是的,红蓼花开了,白色的花柱一夜之间开得红艳艳。大片的红艳艳的红蓼像一条丝带,沿着江堤伸向远方,犹如天上的仙女凌空划过,生生阻断了浑浊的江水。天空中忽然发出嗡嗡的声音,一大片蜻蜓——红色的蜻蜓蜓——飞来了,仿佛天边飘过来的一片祥云。
⑬红蓼开花,蜻蜓变红,大水老了。洲上人说。是的,大水老了。自此,洪水在一天天落了下去。红蓼,从此真正植入了我的心田。
⑭老人们说,红蓼,是一种通了神的花草。
⑮其实,大地上的花草有哪一株不是通神的呢?看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读懂了这世界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如斯,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边稻场上傍晚时的追逐游戏,暑假里上山摘果、下河提鱼,使作者对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B.贫玩的孩子、劳累的大人发出的鼻息声,母亲们轻吟的眠歌,婴儿的梦呓,以动写静,体现出乡村夜晚的宁静安详。
C.故乡的红蓼花委实太平凡了,平凡得没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记忆,以至于长大离开家之后,作者几乎就将她忘记了。
D.花草看遍人间的悲欢离合,读透世上的沧海桑田,却依然淡定,用拟人修辞,赋予植物以阅尽沧桑却从容淡定的情感态度。
5.作者在故乡在工作的地方,都对红蓼花深有感触。请结合全文,概括红事花是怎样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5分)
6.第⑦段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心洲的红蓼花,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乡村振兴再一次成为2018开年新政略。乡村振兴要顺应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内蒙古巴彦津尔市五原县是农业大县,素有“河套粮仓、葵花之乡”的美誉,畜牧业也极其发达。近年来,由于地处黄河灌区,五原县土壤严重盐碱化,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每年递增。增草兴牧,成为关系到县计民生,也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承续发展的关键。
2017年初,县政府与蒙草签订协议,计划用5年时间改良盐碱地,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升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能力。利用其大数据平台,蒙草汇集县内10个乡镇的样品,将水、土、气、光、热、肥等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引入先进种植技术,如水培、雾培和基质培等,指导农民合理规划种植,掌握高效载培技术,并精准控制作物生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秉持其一贯的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采集驯化耐盐植物35种,19种已被成功用于修复盐碱化土地,“万亩农业示范园区”土壤舍盐量已由0。6%降到0。25%,可实现种子落地自繁。
五原县由政企共同建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已成为三产融合的标杆项目。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蒙草通过农业生态大数据这样的三产融合创新,必将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2月26日)
材料二:
中国拥有草原近4亿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如何做好草原生态保护?又如何将生态保护与农牧业持埃发展生态扶贫等工作高效统筹起来?蒙草董事长王召明说,“我的建议是,构建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蒙草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集成了某一地区近几十年以来的水、土气人革。古。微生物子生态吴键园素指标数据,运用科学的数据储备和分析,可以实现锁定任何一经纬度或某一种植物,就能查询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科研数据,获知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呼和塔拉草原是蒙草生态草原修复的代表项目。这片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由于自然和人为影响,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蒙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平台数据等技术手段,用两年时间将其恢复成2万余亩的人工草原,重现草原生态风光,与大青山共同构筑起一道绿色风景线,堪称“山水林田湖草”样板生态区。
(摘编自中国科技网2018年3月9日)
材料三:
蒙草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企业,以“小草扎根”的力量,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构建产业生态圈。正从内蒙古走出去,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市场。
生态修复不靠经验,靠大数据。蒙草主营业务有种业科技、生态修复等,希望凭借其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修复的标准化和产品化。近几年,蒙草已将“生态理念+技术智慧+资源储备+管理标准+生态产品”的生态修复模式复制成疆革、藏草、滇苹、秦草等事业群,并在新加坡、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以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智慧,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摘编自环球网2018年4月3日)
材料四:
蒙草坚持以科技手段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环境。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造合长什么样的植物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地方的水、土、气等生态要素决定的,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是规律所驱。每到一个地方,蒙草都先由科研人员详细调研这里曾经生长过哪些植物。然后再结合具体生态修复类型给出“适地”、“还情”“适植物的解决方案,主旨是通过人工干预,恢复生态的自愈能力。
蒙草乡土植物博物馆陈列着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石竹、北葱、二色补血草、山韭等数百种本土野花野草已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品种。经过20余年的积累和实践,蒙草建起“土壤大数据”和“种质资源大数据”,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近2000种、3000余份,植物标本2800余种、2万余份,土壤样本近40万份。
(摘编自蒙草网2017年10月19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业畜牧业都很发达,近年来,由于地处黄河灌区,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环境堪优。
B.蒙草的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情定任何一经纬度或某一种植物,就能查询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科研数据。
C.蒙草希望凭借其种质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将束在新加坡、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
D.科研人员够到一地都要详细调研这里曾经生长过哪些植物,目的是寻找“适地”、“适情”、“适植物”的生态修复方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蒙草在五原地区采集驯化耐盐植物用于修复盐碱化土地,正是体现了其通过人工干预,恢复生态自愈能力的宗旨。
B.蒙草在五原地区的增草兴牧、实现盐碱化土地修复,主要凭借其驯化乡土植物能复生态的理念和先进的大数据平台。
C.借助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掌握个地区的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数据,有助于精准修复该地区生态。
D.呼和塔拉草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变成了砂石遍地的荒滩,蒙草用两年时间将其修复成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E.生态修复不靠经验,靠大数据。因而,五原县盐碱化土地修复呼和塔拉草原生态修复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
9.作为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企业,蒙草正从内蒙古走出去,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修复市场。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蒙敢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4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