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06-06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的时候,词作有一个主题是“国破家亡”,面对这种局面大家有一个正统的文化反应,于是发展出辛弃疾这一类作品,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大概也都围绕着这件事。可是另外一方面,在大家不能抗拒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有一类艺术创作者反而躲到了另一个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在当时并不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甚至今天我们也会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等人的作品才是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的东西。可是,也许我们应该以一个比较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不仅因为他在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的视野,还在于他的作品中表现了战争以外新的内容——毕竟人不是只为战争活着的。辛弃疾很明显一直有北伐的意愿,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把它作为生命最高的、激昂的追求。可是姜夔在走过同样的都市(比如扬州)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月光、荷花。令人为难的是,你如果是在亡国的情绪里面,应该看不到月光,也看不到荷花,这是一个矛盾。在文学或艺术的创作上,受到时局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看待时局的方法会有所不同,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把辛弃疾和姜夔放在一起来看南宋,希望能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辛弃疾,或喜欢姜白石,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偏废,两部分都要照顾到。
辛弃疾一生都与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年纪轻轻就开始做官,而且做得不错,是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代表。南宋有主战派与主和派,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主战派是忠臣,主和派是奸臣,似乎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了。然而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倡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提供更多的东西让对方了解,使他的选择更多一点。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辛弃疾一直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事实上辛弃疾并没有北伐中原,没有完成自己的志愿,可是他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以此作为动力,发展出了非常动人的力量。文学其实很有趣,它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如果当时辛弃疾带领大军渡淮北上,把金兵杀得片甲不留,他的文学世界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景象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是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的,当然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因为南宋当时无法对抗北方强大的军事势力。在后来的历史当中,辛弃痰是特别被推崇的,推崇的背后,有一部分动机是文学,有一部分不是。辛弃疾是一个好的诗人,他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个情感的表达上,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可是很多书在谈辛弃疾的时候,歌颂的不是他的文学,而是他作品中的政治性。
(节选自《蒋勋说宋词》,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时期正统文化是以“国破家亡”为主题的,辛弃疾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B. 用持平的看法看待姜夔,有一点原因是他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视野。
C. 辛弃疾的文学和他表达政治观点不相同,体现了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
D. 辛弃疾其人其作被人们推崇,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中的政治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首先将辛弃疾与姜夔比较,提出看待文学家应该用持平的态度这一观点。
B. 作者用辛弃疾做官做的不错和主战的态度来证明辛弃疾一生与政治关系密切。
C. 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既证明他的作品慷慨激昂,也证明了他是忠臣。
D. 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文化与历史教育中要提倡思考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由此作者认为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
B. 作者肯定了辛弃疾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依据是辛弃疾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体情感表达上都很好。
C. 在作者看来,与姜夔一类的文学家相比,岳飞等人的作品是南宋抗金文学的正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提倡。
D. 作者把姜夔和辛弃疾放在一起看南宋,希望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任何一个词人,但是不能偏废。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既证明他的作品慷慨激昂,也证明了他是忠臣”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是为了说明“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辛弃疾一生都与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选项对材料的分析偏离了文章的中心。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与姜夔一类的文学家相比,岳飞等人的作品是南宋抗金文学的正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提倡”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甚至今天我们也会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等人的作品才是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的东西。可是,也许我们应该以一个比较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从“会觉得”“可是”等词语来看,作者认为应该用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选项对作者的观点分析有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我是警察凯尔策西。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
“或许您搞错了,”警察局长考虑了一会儿说,“碰上警察的人几乎都有些负疚感,所以走过警察身边时看看他,您就以为是种藐视的神情了。”
“不,”警官答道,“并非如此。他轻蔑地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呢。”
“您为什么不逮捕他呢?”
“我当时大惊失色,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侮辱时,那人已经溜走了。”
“您能认出他来吗?”
“那当然,他留着红胡子。”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很不好受。”
“您坚持一下,我派人接您的班。”
警察局长接通电话,派了辆救护车到凯尔策西所属的管区,并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交通到处中断,警笛声让人惊恐万状,有谣传说警方在追捕一名杀了许多人的凶手。
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警官凯尔策西由两名男护士搀扶,仔细查看嫌疑犯,但他没能认出罪犯来。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凯尔策西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但审讯毫无收获。那名正受缉捕的男子回到家里已经好久了。警察揿他家门铃时,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没有听见。待洗澡水准备好,他听到邮递员的按铃声,电报带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有人为他推荐了一个国外的好职位,条件是必须马上动身前往。“好,”他说,“现在还需做两件事:剃掉讨厌的胡子,马上搞到护照。”他舒舒服服地洗了澡,穿上衣服;为表示对节假日的敬意,又着意挑选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他打电话询问,该乘坐哪一次航班,然后出了家门去理发,最后前往警察局办护照。
这里还得追忆一下,事实上这位男子的确是鄙夷地瞧过那名警察的人,因为凯尔策西酷似他的堂兄埃贡。对于这个没用又欠他债的堂兄,他心怀蔑视之意,这在他看到凯尔策西时无意从眼神中流露出来了。凯尔策西观察敏锐,他的告发是无可非议的。
办护照的事可不像那名男子所想的那么轻而易举。任凭他随身携带着各种各样的证件并出示电报也无济于事:警察局里忙乱不堪的情景把负责办理护照的官员吓坏了。他解释说:“护照是很重要的证件。签发护照需要时间,这只能让警察局长来决定。请他来办吧。”官员收起文件,站起来,“您也同去,”他说着,“我们抄近路穿过机关办公室。”
他们走过三四个房间,里面坐着的全是红胡子男人。“真滑稽,”那男的想,“我不知道竟会有那么多的‘红胡子’,但我现在已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警察局长显得很善于交际应酬,他说:“小官员胆小怕事,避免做任何决定。您理所当然应该立即得到护照。您去伊斯坦布尔任职是我市的荣耀。祝贺您。”他在护照上盖了章,签了名,懒洋洋地将证件递给了客人。“您戴的这条漂亮领带,”他说,“上面似乎绘着一幅地图。”
“对,”那男的回答,“是一张伊斯坦布尔的市区图。”
“好主意。那么现在,”警察局长站起来,将手伸给他,“祝您一路顺风。”他把客人送到门口,热情地挥手告别,接着便到审讯被拘留者的房间去了。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楚,那些“可怜虫”替某些犯罪行为承担了责任,但对被指控的罪行却一致矢口否认。“继续审讯!”
警察局长下过命令,便径直吃午餐去了。餐后回来,他发现一份报告。有个理发师作证说,上午他应一名顾客的要求,刮去了那人的红胡子。他无法描述那男人的长相,可还记得他系着一条绘有地图的领带。
“我真蠢!”警察局长喊道。他急匆匆地走下楼梯,汽车正在大院里待命。“快去机场!”他大声命令司机。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到达机场时,远远望去,只见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警察为全城搜捕“犯人”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那个人”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并且轻松去警局,这样既形成鲜明对比,又使情节波澜曲折。
B. 警察凯尔策西因为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他便相当难受,且需要救护,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
C. “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一句,可见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
D. 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揭示了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
5. 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
6. 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4. B 5. (1)凯尔策西因为别人对自己“轻蔑的一瞥”就坐立不安,甚至要诉诸于法律。(2)警察局长接到凯尔策西的投诉居然就动用了警察局的警力大张旗鼓地全城搜捕,抓来几十个嫌犯进行审讯。(3)真正的嫌犯因为接到出国工作的任务,恰巧刮了胡子、恰巧要到警局办理护照、恰巧被理发师揭发等一系列情节。(4)最后去机场围堵嫌犯的场景描写,也在漫画式的夸张笔法中流露出了一丝荒诞诙谐的意味。荒诞手法的作用: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讽刺效果更强。
6. 本文结尾更好,理由是:作者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了警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街面一片混乱的场景,而这又与后文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举式的笔法使得小说的叙述节奏上具有一定的张力。 “案犯”乘飞机离开这个结局,可以让读者去想象警察局长的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怒与沮丧,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丑恶行为的无情的讽刺与嘲弄,意味深长,对主题的彰显更为有利。
倒数第三段结尾更好,理由是:文章以警察局长命令“继续审讯!”作结尾,戛然而止,既未交代无辜者命运,也未点明“案犯”最终的结局,使得结局都在读者根据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进行推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案犯”被当面放走,无辜者却要受审讯,其中也饱含着无尽的讽刺,揭示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个人只是一个引子,并不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选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有误。A项,考查材料安排的技巧,主要针对对比设题;C项,考查人物形象;D项,考查小说的主旨。这三项的概括分析与文本相合。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这是针对小说情节设置设题。这篇小说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来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而这一故事的起因是因为警察凯尔策西认为“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他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很不好受”,要诉诸于法律,这是荒诞之一;于是警察局长“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并且进行审讯,这是荒诞之二;真正的嫌犯要到国外任职,剃掉了胡须,到警局办理护照,结果又恰巧被理发师揭发等,这荒诞之三;最后为了抓住这个嫌犯,“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这是荒诞之四。这些荒诞的情节揭示了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谈谈你的理由”,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首先明确两个结尾的内容,再结合结尾的特点,从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如以“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收尾,小说的结尾就是警察局长亲自帮助“犯罪人”离开并继续审讯无辜者,这个结尾就属于戛然而止式结尾,既没有交代这些被抓的红胡须的无辜者的命运,也没有说明真正嫌犯最后的结局,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面对嫌犯,警察局长却亲自放走,而那些无辜的红胡须们却要接受审讯,这就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如果以本文的结尾来收尾,警察局长大张旗鼓前往机场抓捕嫌犯,但嫌犯乘坐飞机离开,警车在大街上造成的混乱局面与最后“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且由此可以想象警察局长在机场的表现,一定是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这就增加了讽刺的意味,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明确观点,即认可哪种结尾,然后分析这种结尾的特色,再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蒋梦麟与《新教育》
马 勇
1917年6月,蒋梦麟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涯,以《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为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
在国内,蒋梦麟也有非同寻常的人脉资源。1915年,随农商部代表团赴美考察的黄炎培获得蒋梦麟全程热情照顾,这为蒋梦麟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黄炎培利用自己的关系,将蒋梦麟安排至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一再叮嘱商务主持人张元济、高梦旦尽量照顾。与此同时,黄炎培又让蒋梦麟在自己主持的江苏教育会、职业教育社兼办社务。
蒋梦麟与北大最年轻的明星教授胡适是同门师兄弟,因而教育学出身的蒋梦麟在新教育界也拥有相当分量。1919年初,在黄炎培的倡导支持下,以江苏教育会为主并联合北大、南京高师等单位创办的《新教育》正式发刊,这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
在蒋梦麟主持下,《新教育》竭力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理念,认同孟子的性善主义,以为教育只是让儿童的本性得到正常发抒,让人类本有的善良因教育而得以呈现、发展。
《新教育》的思想理念非常契合国内正在流行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新教育》也就与新文化的中心北京大学有着一种知识上的亲近、认同、合作,蒋梦麟在《新教育》发刊不久,去北大兼任了一个教育学的教授。
就职业选择而言,蒋梦麟极端享受《新教育》时代的生活,他以留美博士的身份,时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演讲。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但他似乎更加“西方化”一些。他那时的言论,大概都在强调西洋文化优长之处及其根源,并拿来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不足。蒋梦麟曾自我评价,说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蒋梦麟的这一套理论受到一部分中国人的欢迎,当然也就为另一部分人所不欣赏。那时有一张报纸画了一幅插画,一个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人,满口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个西洋名字,以此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这种讽刺似乎对蒋梦麟也有刺激,他开始意识到言必称希腊这条路可能走不通,因为中国人的理智、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似乎都还不够。所以蒋梦麟渐渐改变演讲策略,强调中国要富强,就要先发展工业化,而发展工业化,就必须讲究工程学,因为工程学对于工业发展太重要了。而工程学也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要根据科学。工程学只是应用科学,是要以理论科学或自然科学做基础的。正如蒋梦麟在其自传《西潮与新潮》中所说:“西方列强的兵舰政策不但带来了货品和鸦片,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种子。这在当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这些种子终于发芽滋长,使中国厚蒙其利——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讽刺。”这样的解释,不再出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那几个希腊哲学家的名字,但其效果似乎比原来还要好,因为这更符合中国文化“重实用”的原则和传统。
(本文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4月30日午后,杜威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一起乘船抵达上海。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前往码头迎接,并将他们护送至沧州别墅住下。此后数天,他们几人陪同杜威全家在上海参观游览,并陪同在江苏教育会等处正式开讲。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
②蒋梦麟对新思想的宣传,只是言论上的,并没有付诸行动,但是也必须承认,蒋梦麟以及《新教育》对新思想的宣传,极大地激活了青年学生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有改动)
③蒋梦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弱点是:1.无系统;2.太重应用;3.太重古文字,知识不易普及。
(摘自“360百科”)
④我常常听见人说,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若是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那谁是中国的奴隶呢?教育不是养成主人翁的。又有人说,教育是救国的方法,所以要小学生知道中国的危险,激发他们的爱国心;痛哭流涕的对小学生说,中国要亡了,这般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不知道中国是什么东西,只听得大人说“不好了”“要亡了”这些话,也就悲哀起了;弄得正在萌芽、生气勃勃的小孩子,变成枯落的秋草!
“主人翁”“枯落的秋草”两件东西,可算是我国办教育的出产品。
我们向来读书的宗旨却是要把活泼泼的人,做成枯落的秋草。科举的功效,读书的结果,把有用的人都变成了书呆子。这不像枯落的秋草么?
(蒋梦麟《我所瞩目的好教育》)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蒋梦麟与北大最年轻的明星教授胡适是同门师兄弟,他们曾同陶行知等友人一起陪同杜威在上海游玩和讲学。
B. 《新教育》的理念与当时国内的新文化新思想合拍,因此也便与当时新文化中心北京大学有了知识上的认同。
C. 有人在报纸上刊登了蒋梦麟头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插画,旨在讽刺蒋梦麟“西学为主”的文化身份。
D. 蒋梦麟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一些缺点,他批判了不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体制对孩子天性的戕害。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蒋梦麟有着不寻常的人脉资源,对黄炎培赴美期间的热情照顾使他得以直接被安排到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
B. 蒋梦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因此,他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
C. 《新教育》竭力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理念,认同孟子的性善主义,这与国内正在流行的新文化新思想是非常契合的。
D. 在学术主张方面,蒋梦麟以留美博士的身份,在公开场合演讲时,将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以批驳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
E. 部分国人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的做派,于是他改变演讲策略,强调中国的富强与工业化的联系,这种改变似乎取得了一定效果。
9. 蒋梦麟“西方化”的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C 8. CE
9. ①实践上,按西方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②理论上,受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影响深;③批评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不足之处。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旨在讽刺蒋梦麟‘西学为主’的文化身份”错误,锁定第6段的信息区位可知,“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可见蒋梦麟是以“传统文化立身”。从“那时有一张报纸画了一幅插画,一个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人,满口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个西洋名字,以此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这些内容可知,应是讽刺他“西方化”的特点。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A项,“直接被安排到……”不准确,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这为蒋梦麟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黄炎培利用自己的关系,将蒋梦麟安排至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可见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非“直接安排到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B项,“蒋梦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因此,他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错误,“蒋梦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和“他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前后句无因果联系,属强加因果。D项,“在学术主张方面……”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就职业选择而言,蒋梦麟极端享受《新教育》时代的生活,他以留美博士的身份,时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演讲”,可见应是“就职业选择而言”,选项表述不清。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蒋梦麟‘西方化’的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要找到设题区域,在文章第六段,文中说“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但他似乎更加‘西方化’一些”,答案应在下文,如“他那时的言论,大概都在强调西洋文化优长之处及其根源,并拿来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不足”“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满口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个西洋名字,以此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的时候,词作有一个主题是“国破家亡”,面对这种局面大家有一个正统的文化反应,于是发展出辛弃疾这一类作品,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大概也都围绕着这件事。可是另外一方面,在大家不能抗拒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有一类艺术创作者反而躲到了另一个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在当时并不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甚至今天我们也会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等人的作品才是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的东西。可是,也许我们应该以一个比较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不仅因为他在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的视野,还在于他的作品中表现了战争以外新的内容——毕竟人不是只为战争活着的。辛弃疾很明显一直有北伐的意愿,一直到老,一直到死,都把它作为生命最高的、激昂的追求。可是姜夔在走过同样的都市(比如扬州)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东西可能是月光、荷花。令人为难的是,你如果是在亡国的情绪里面,应该看不到月光,也看不到荷花,这是一个矛盾。在文学或艺术的创作上,受到时局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看待时局的方法会有所不同,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把辛弃疾和姜夔放在一起来看南宋,希望能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辛弃疾,或喜欢姜白石,要注意的就是不能偏废,两部分都要照顾到。
辛弃疾一生都与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年纪轻轻就开始做官,而且做得不错,是南宋朝廷中主战派的代表。南宋有主战派与主和派,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主战派是忠臣,主和派是奸臣,似乎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了。然而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倡思考,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提供更多的东西让对方了解,使他的选择更多一点。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辛弃疾一直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处于一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事实上辛弃疾并没有北伐中原,没有完成自己的志愿,可是他在文学的世界里不断以此作为动力,发展出了非常动人的力量。文学其实很有趣,它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如果当时辛弃疾带领大军渡淮北上,把金兵杀得片甲不留,他的文学世界恐怕又是另外一个景象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是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的,当然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因为南宋当时无法对抗北方强大的军事势力。在后来的历史当中,辛弃痰是特别被推崇的,推崇的背后,有一部分动机是文学,有一部分不是。辛弃疾是一个好的诗人,他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个情感的表达上,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可是很多书在谈辛弃疾的时候,歌颂的不是他的文学,而是他作品中的政治性。
(节选自《蒋勋说宋词》,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南宋时期正统文化是以“国破家亡”为主题的,辛弃疾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B. 用持平的看法看待姜夔,有一点原因是他音乐上的创造为宋词提供了新视野。
C. 辛弃疾的文学和他表达政治观点不相同,体现了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状况。
D. 辛弃疾其人其作被人们推崇,不是因为他的文学而是因为他的作品中的政治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首先将辛弃疾与姜夔比较,提出看待文学家应该用持平的态度这一观点。
B. 作者用辛弃疾做官做的不错和主战的态度来证明辛弃疾一生与政治关系密切。
C. 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既证明他的作品慷慨激昂,也证明了他是忠臣。
D. 作者在文中还提出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文化与历史教育中要提倡思考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大概是对现实世界中所受伤痛的一种慰藉,由此作者认为辛弃疾文字里的悲壮和他的失败、挫败感相关。
B. 作者肯定了辛弃疾是一个非常好的诗人,依据是辛弃疾在文字运用上、在结构上、在整体情感表达上都很好。
C. 在作者看来,与姜夔一类的文学家相比,岳飞等人的作品是南宋抗金文学的正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提倡。
D. 作者把姜夔和辛弃疾放在一起看南宋,希望得到一个两面的看法,你可以喜欢任何一个词人,但是不能偏废。
【答案】1. B
【解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既证明他的作品慷慨激昂,也证明了他是忠臣”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反复强调辛弃疾是主战派,是为了说明“好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应该是即使我不喜欢某些东西,可是也要让别人知道”“辛弃疾一生都与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的文学也和他的政治观点密切相关”,选项对材料的分析偏离了文章的中心。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与姜夔一类的文学家相比,岳飞等人的作品是南宋抗金文学的正统,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提倡”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甚至今天我们也会觉得,南宋时期抗金的文学才是正统,岳飞等人的作品才是应该受到尊重和提倡的东西。可是,也许我们应该以一个比较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从“会觉得”“可是”等词语来看,作者认为应该用持平的看法去看待姜夔这一类文学家,选项对作者的观点分析有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我是警察凯尔策西。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
“或许您搞错了,”警察局长考虑了一会儿说,“碰上警察的人几乎都有些负疚感,所以走过警察身边时看看他,您就以为是种藐视的神情了。”
“不,”警官答道,“并非如此。他轻蔑地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呢。”
“您为什么不逮捕他呢?”
“我当时大惊失色,当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侮辱时,那人已经溜走了。”
“您能认出他来吗?”
“那当然,他留着红胡子。”
“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很不好受。”
“您坚持一下,我派人接您的班。”
警察局长接通电话,派了辆救护车到凯尔策西所属的管区,并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交通到处中断,警笛声让人惊恐万状,有谣传说警方在追捕一名杀了许多人的凶手。
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警官凯尔策西由两名男护士搀扶,仔细查看嫌疑犯,但他没能认出罪犯来。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凯尔策西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但审讯毫无收获。那名正受缉捕的男子回到家里已经好久了。警察揿他家门铃时,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没有听见。待洗澡水准备好,他听到邮递员的按铃声,电报带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有人为他推荐了一个国外的好职位,条件是必须马上动身前往。“好,”他说,“现在还需做两件事:剃掉讨厌的胡子,马上搞到护照。”他舒舒服服地洗了澡,穿上衣服;为表示对节假日的敬意,又着意挑选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他打电话询问,该乘坐哪一次航班,然后出了家门去理发,最后前往警察局办护照。
这里还得追忆一下,事实上这位男子的确是鄙夷地瞧过那名警察的人,因为凯尔策西酷似他的堂兄埃贡。对于这个没用又欠他债的堂兄,他心怀蔑视之意,这在他看到凯尔策西时无意从眼神中流露出来了。凯尔策西观察敏锐,他的告发是无可非议的。
办护照的事可不像那名男子所想的那么轻而易举。任凭他随身携带着各种各样的证件并出示电报也无济于事:警察局里忙乱不堪的情景把负责办理护照的官员吓坏了。他解释说:“护照是很重要的证件。签发护照需要时间,这只能让警察局长来决定。请他来办吧。”官员收起文件,站起来,“您也同去,”他说着,“我们抄近路穿过机关办公室。”
他们走过三四个房间,里面坐着的全是红胡子男人。“真滑稽,”那男的想,“我不知道竟会有那么多的‘红胡子’,但我现在已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
警察局长显得很善于交际应酬,他说:“小官员胆小怕事,避免做任何决定。您理所当然应该立即得到护照。您去伊斯坦布尔任职是我市的荣耀。祝贺您。”他在护照上盖了章,签了名,懒洋洋地将证件递给了客人。“您戴的这条漂亮领带,”他说,“上面似乎绘着一幅地图。”
“对,”那男的回答,“是一张伊斯坦布尔的市区图。”
“好主意。那么现在,”警察局长站起来,将手伸给他,“祝您一路顺风。”他把客人送到门口,热情地挥手告别,接着便到审讯被拘留者的房间去了。
为了减轻自己的痛楚,那些“可怜虫”替某些犯罪行为承担了责任,但对被指控的罪行却一致矢口否认。“继续审讯!”
警察局长下过命令,便径直吃午餐去了。餐后回来,他发现一份报告。有个理发师作证说,上午他应一名顾客的要求,刮去了那人的红胡子。他无法描述那男人的长相,可还记得他系着一条绘有地图的领带。
“我真蠢!”警察局长喊道。他急匆匆地走下楼梯,汽车正在大院里待命。“快去机场!”他大声命令司机。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到达机场时,远远望去,只见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
(原文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警察为全城搜捕“犯人”忙得焦头烂额、不可开交时,“那个人”却“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并且轻松去警局,这样既形成鲜明对比,又使情节波澜曲折。
B. 警察凯尔策西因为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他便相当难受,且需要救护,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
C. “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一句,可见当权者混淆黑白、善恶不分、强词夺理的丑陋嘴脸。
D. 本文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揭示了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
5. 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
6. 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4. B
6. 本文结尾更好,理由是:作者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描写了警车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街面一片混乱的场景,而这又与后文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举式的笔法使得小说的叙述节奏上具有一定的张力。 “案犯”乘飞机离开这个结局,可以让读者去想象警察局长的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的愤怒与沮丧,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丑恶行为的无情的讽刺与嘲弄,意味深长,对主题的彰显更为有利。
倒数第三段结尾更好,理由是:文章以警察局长命令“继续审讯!”作结尾,戛然而止,既未交代无辜者命运,也未点明“案犯”最终的结局,使得结局都在读者根据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进行推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案犯”被当面放走,无辜者却要受审讯,其中也饱含着无尽的讽刺,揭示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是因为这个人一贯高高在上,心理素质极差,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错误,从文中来看,这个人只是一个引子,并不是惹起祸端的罪魁祸首。选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有误。A项,考查材料安排的技巧,主要针对对比设题;C项,考查人物形象;D项,考查小说的主旨。这三项的概括分析与文本相合。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色彩,试从原文中举出三例,并谈谈这种荒诞手法的作用”,这是针对小说情节设置设题。这篇小说以“轻蔑的一瞥”为线索来组织情节,描写了一个抓捕“红胡子”嫌犯的故事,而这一故事的起因是因为警察凯尔策西认为“刚刚有个行人轻蔑地看着我”,他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很不好受”,要诉诸于法律,这是荒诞之一;于是警察局长“下令逮捕所有蓄着红胡子的市民。巡逻队一接到命令便迅疾投入战斗。他们封锁了大街,来到商店、饭店和居民家中,只要发现蓄着红胡子的人便强行带走”“搜捕几个小时后便取得了辉煌战果:58名红胡子男人被带到了警察局”,并且进行审讯,这是荒诞之二;真正的嫌犯要到国外任职,剃掉了胡须,到警局办理护照,结果又恰巧被理发师揭发等,这荒诞之三;最后为了抓住这个嫌犯,“汽车风驰电掣地向前冲去,先后碾死了两条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伤了一辆有轨电车,损坏了一辆装有废纸的手推车,使成百上千个行人惊慌失措”,这是荒诞之四。这些荒诞的情节揭示了警察作威作福、民众连基本的人身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小说在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处收尾会更好。跟本文相比你认为哪一个结尾好,谈谈你的理由”,这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首先明确两个结尾的内容,再结合结尾的特点,从人物形象、小说情节以及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如以“倒数第三段即‘继续审讯’”收尾,小说的结尾就是警察局长亲自帮助“犯罪人”离开并继续审讯无辜者,这个结尾就属于戛然而止式结尾,既没有交代这些被抓的红胡须的无辜者的命运,也没有说明真正嫌犯最后的结局,这就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面对嫌犯,警察局长却亲自放走,而那些无辜的红胡须们却要接受审讯,这就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如果以本文的结尾来收尾,警察局长大张旗鼓前往机场抓捕嫌犯,但嫌犯乘坐飞机离开,警车在大街上造成的混乱局面与最后“那架开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正从滑行道上缓缓升空”形成鲜明的对比,且由此可以想象警察局长在机场的表现,一定是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这就增加了讽刺的意味,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明确观点,即认可哪种结尾,然后分析这种结尾的特色,再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蒋梦麟与《新教育》
马
1917年6月,蒋梦麟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涯,以《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为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
在国内,蒋梦麟也有非同寻常的人脉资源。1915年,随农商部代表团赴美考察的黄炎培获得蒋梦麟全程热情照顾,这为蒋梦麟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黄炎培利用自己的关系,将蒋梦麟安排至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一再叮嘱商务主持人张元济、高梦旦尽量照顾。与此同时,黄炎培又让蒋梦麟在自己主持的江苏教育会、职业教育社兼办社务。
蒋梦麟与北大最年轻的明星教授胡适是同门师兄弟,因而教育学出身的蒋梦麟在新教育界也拥有相当分量。1919年初,在黄炎培的倡导支持下,以江苏教育会为主并联合北大、南京高师等单位创办的《新教育》正式发刊,这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
在蒋梦麟主持下,《新教育》竭力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理念,认同孟子的性善主义,以为教育只是让儿童的本性得到正常发抒,让人类本有的善良因教育而得以呈现、发展。
《新教育》的思想理念非常契合国内正在流行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新教育》也就与新文化的中心北京大学有着一种知识上的亲近、认同、合作,蒋梦麟在《新教育》发刊不久,去北大兼任了一个教育学的教授。
就职业选择而言,蒋梦麟极端享受《新教育》时代的生活,他以留美博士的身份,时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演讲。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但他似乎更加“西方化”一些。他那时的言论,大概都在强调西洋文化优长之处及其根源,并拿来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不足。蒋梦麟曾自我评价,说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蒋梦麟的这一套理论受到一部分中国人的欢迎,当然也就为另一部分人所不欣赏。那时有一张报纸画了一幅插画,一个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人,满口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个西洋名字,以此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这种讽刺似乎对蒋梦麟也有刺激,他开始意识到言必称希腊这条路可能走不通,因为中国人的理智、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似乎都还不够。所以蒋梦麟渐渐改变演讲策略,强调中国要富强,就要先发展工业化,而发展工业化,就必须讲究工程学,因为工程学对于工业发展太重要了。而工程学也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要根据科学。工程学只是应用科学,是要以理论科学或自然科学做基础的。正如蒋梦麟在其自传《西潮与新潮》中所说:“西方列强的兵舰政策不但带来了货品和鸦片,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种子。这在当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这些种子终于发芽滋长,使中国厚蒙其利——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讽刺。”这样的解释,不再出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那几个希腊哲学家的名字,但其效果似乎比原来还要好,因为这更符合中国文化“重实用”的原则和传统。
(本文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4月30日午后,杜威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一起乘船抵达上海。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前往码头迎接,并将他们护送至沧州别墅住下。此后数天,他们几人陪同杜威全家在上海参观游览,并陪同在江苏教育会等处正式开讲。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
②蒋梦麟对新思想的宣传,只是言论上的,并没有付诸行动,但是也必须承认,蒋梦麟以及《新教育》对新思想的宣传,极大地激活了青年学生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有改动)
③蒋梦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弱点是:1.无系统;2.太重应用;3.太重古文字,知识不易普及。
(摘自“360百科”)
④我常常听见人说,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若是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那谁是中国的奴隶呢?教育不是养成主人翁的。又有人说,教育是救国的方法,所以要小学生知道中国的危险,激发他们的爱国心;痛哭流涕的对小学生说,中国要亡了,这般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不知道中国是什么东西,只听得大人说“不好了”“要亡了”这些话,也就悲哀起了;弄得正在萌芽、生气勃勃的小孩子,变成枯落的秋草!
“主人翁”“枯落的秋草”两件东西,可算是我国办教育的出产品。
我们向来读书的宗旨却是要把活泼泼的人,做成枯落的秋草。科举的功效,读书的结果,把有用的人都变成了书呆子。这不像枯落的秋草么?
(蒋梦麟《我所瞩目的好教育》)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梦麟与北大最年轻的明星教授胡适是同门师兄弟,他们曾同陶行知等友人一起陪同杜威在上海游玩和讲学。
B. 《新教育》的理念与当时国内的新文化新思想合拍,因此也便与当时新文化中心北京大学有了知识上的认同。
C. 有人在报纸上刊登了蒋梦麟头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插画,旨在讽刺蒋梦麟“西学为主”的文化身份。
D. 蒋梦麟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一些缺点,他批判了不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体制对孩子天性的戕害。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蒋梦麟有着不寻常的人脉资源,对黄炎培赴美期间的热情照顾使他得以直接被安排到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
B. 蒋梦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因此,他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
C. 《新教育》竭力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理念,认同孟子的性善主义,这与国内正在流行的新文化新思想是非常契合的。
D. 在学术主张方面,蒋梦麟以留美博士的身份,在公开场合演讲时,将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以批驳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
E. 部分国人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的做派,于是他改变演讲策略,强调中国的富强与工业化的联系,这种改变似乎取得了一定效果。
9. 蒋梦麟“西方化”的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C
9. ①实践上,按西方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②理论上,受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影响深;③批评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不足之处。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旨在讽刺蒋梦麟‘西学为主’的文化身份”错误,锁定第6段的信息区位可知,“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可见蒋梦麟是以“传统文化立身”。从“那时有一张报纸画了一幅插画,一个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人,满口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个西洋名字,以此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这些内容可知,应是讽刺他“西方化”的特点。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恰当的”“两项”。A项,“直接被安排到……”不准确,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这为蒋梦麟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黄炎培利用自己的关系,将蒋梦麟安排至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可见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非“直接安排到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B项,“蒋梦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因此,他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错误,“蒋梦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和“他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前后句无因果联系,属强加因果。D项,“在学术主张方面……”错误,文章第六段说的是“就职业选择而言,蒋梦麟极端享受《新教育》时代的生活,他以留美博士的身份,时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演讲”,可见应是“就职业选择而言”,选项表述不清。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蒋梦麟‘西方化’的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要找到设题区域,在文章第六段,文中说“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但他似乎更加‘西方化’一些”,答案应在下文,如“他那时的言论,大概都在强调西洋文化优长之处及其根源,并拿来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不足”“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满口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个西洋名字,以此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