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8-11-20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公众的空间。现代公共空间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如公园等,也包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公共论坛,如网络等。我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公共空间,以家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也没有凸显出公共空间意识及公共空间伦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引入了现代性制度及伦理要求,例如公共空间需要排队等,但我国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依然不足,通常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空间”的外化,没有意识到公共空间与所有人相关,每个人都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应当遵守公共空间的伦理规范。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养成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整体推进,并非政府、学校或企业一方可以完成。在现代社会治理的视野中,不同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法人、社会组织、学校、公民个人共同参与,构建与公共空间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建立覆盖社会公共领域的制度体系,规范各交往领域的制度,引导公共交往和谐、有序发展。同时,提供完善的、有效的制度调节,管理、引导人们遵守现代公共交往原则规范,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公共领域的关系。还应对已经出台的制度进行进一步细化与拓展,更新人们熟知的道德规范的内容。例如“爱护公物”是宣传几十年的美德,今天看来依然是合理的,但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新“公物”的概念,不只是国家所有的物品,非国家所有却是公共空间的事物(例如共享单车)也应涵盖在内。另外,规范公共领域交往的制度,应当符合制度伦理,即具有道德合理性,让制度彰显人性,保障、尊重人权,最大限度地尊重大多数人。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到运行、监督,乃至惩罚环节,都需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教育、树立社会平等和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引导民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个体权利,尊重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公德行为息息相关。只有让社会个体能够有效维护自己的权利与尊严,并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维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不可分割,对公共利益、公德的侵害就是对包括个体利益在内的社会利益的侵害,对他人的不尊重也就是不尊重自身。通过倡导、教育,来树立、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在道德教育中加强公共礼仪、公共规则等内容,在考试中增加社会公德表现的权重。此外,在道德教育中,还应注意引导公德与私德的联系与区分,改变处理公共领域交往时习惯于私德外推的思维方式,兼顾个体与公共利益,既反对只关注个体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也要反对公共利益至上而牺牲个体利益,不可偏废一方。
(摘编自赵鑫洋《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传统道德伦理的存在,导致我国传统社会中公共空间和公共伦理意识很淡薄。
B.共享单车作为公共空间的事物,应该受到社会公共领域制度体系的保护。
C.制度伦理就是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要在制度中彰显人性,体现对人的尊重。
D.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公德行为,要求兼顾个体权利与社会利益,不可偏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从制度建设与意识培养两个角度,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具体措施。
B.文章先进行定义分析,继而摆事实、讲道理,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意义。
C.文章段落以并列结构为主,第二三段地位相当,但依然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D.对于“公”与“私”,作者采用辩证分析的思路,说理充分,结论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网络涉及的公共空间伦理,与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伦理,应该保持一致。
B.只有不断规范现代公共交往的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
C.如果公共领域交往时习惯于私德外推,就无法进行旨在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
D.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的构建,其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牲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因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一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国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溥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做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仲出手竭力抚弄 着它,它却木然采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咸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国,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一一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织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颜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子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一一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那花辯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牲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适。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已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的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杜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一遵循花期和自然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一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D.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的作用。(6分)
6.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
7.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B.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 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9.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5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公众的空间。现代公共空间包括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如公园等,也包括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的公共论坛,如网络等。我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公共空间,以家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也没有凸显出公共空间意识及公共空间伦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引入了现代性制度及伦理要求,例如公共空间需要排队等,但我国民众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依然不足,通常将公共空间视为“私人空间”的外化,没有意识到公共空间与所有人相关,每个人都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应当遵守公共空间的伦理规范。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养成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整体推进,并非政府、学校或企业一方可以完成。在现代社会治理的视野中,不同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需要政府机构、企业法人、社会组织、学校、公民个人共同参与,构建与公共空间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
(摘编自赵鑫洋《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传统道德伦理的存在,导致我国传统社会中公共空间和公共伦理意识很淡薄。
B.共享单车作为公共空间的事物,应该受到社会公共领域制度体系的保护。
C.制度伦理就是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要在制度中彰显人性,体现对人的尊重。
D.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与公德行为,要求兼顾个体权利与社会利益,不可偏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制度建设与意识培养两个角度,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具体措施。
B.文章先进行定义分析,继而摆事实、讲道理,阐述构建共享空间伦理的意义。
C.文章段落以并列结构为主,第二三段地位相当,但依然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D.对于“公”与“私”,作者采用辩证分析的思路,说理充分,结论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网络涉及的公共空间伦理,与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伦理,应该保持一致。
B.只有不断规范现代公共交往的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公共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
C.如果公共领域交往时习惯于私德外推,就无法进行旨在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
D.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的构建,其主体应该是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昐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牲丹尤为天下奇。
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因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一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贍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国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溥的花瓣层层相裏,透出一副做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仲出手竭力抚弄 着它,它却木然采立,无动于衷。
惊愣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一一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咸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国,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一一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织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豆绿墨撒金白雪塔铜崔春锦帐芙蓉烟绒紫首案红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颜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子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一一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那花辯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牲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适。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已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于是你在无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的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奇美,而且有传奇的身世,只有在洛阳人们才能尽情欣赏到杜丹的绝世姿容
B.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C.文题为“牡丹的拒绝”,其“拒绝”的表层原因为习性一遵循花期和自然规律;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一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甘愿自己冷落自己。
D.文章取材于真实的经历,却又冲破“写真”的疆域,说传闻、引佳句、驰骋想象,“实”与“虚”水乳交融。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的作用。(6分)
6.此文的视角和人称有些特别:全篇无“我”,处处是“你”。这样的视角和人称的选择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
7.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B.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 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9.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