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寒假学习效果检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2-26
淄博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寒假学习效果检测(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C.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D.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 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 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 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 “80后”,平均年龄为 31~33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B. 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甚至还包括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也登上了月球。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B.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C.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汗漫
上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意就是“到大海上去”。所以,上海雅称“海上”——在大海之上,万类自由,梦寐开阔。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灯火浩瀚,力量四溢。
我所在的药物研究院地处静安区。附近有著名的静安寺,寺门前的金铸匾额上镌刻寺名,从左向右念是“寺安静”。之所以强调“安”“静”二字,大约是为了平衡,平衡周围无边无际的繁华和喧嚣。
以香樟树为主体构成的药物研究院的浓荫深处,时时可闻鸟鸣。鸟鸣心更幽,令偶尔独自值夜班的我惊喜。倘若在周末加班,还可以看到一群鸟把翅膀收敛身后,在办公楼或实验楼的台阶上散步,像把手背在身后谋划未来的董事长、总经理,也像我院那些被研究生们昵称为“老板”的导师——他们也的确是大大小小的老板了,以课题组为财务结算单位,公司化运作,自负盈亏。一群鸟一样的老板,或者说一群老板一样的鸟,在泥土,在市场,寻找着草粒和水。
我的办公桌位于上世纪初期一个英国人所建的别墅式小楼内。来来往往的院长、院士、厂长、经理、广告商,来来往往的电话、传真、文件、报表,来来往往的汉语、英语、韩语、日语尤其是沪语……作为这家拥有上市公司的药物研究院的核心,这里繁忙,芜杂。所有的善良、邪恶、阴郁、明媚,小楼与我都无所不有。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和性质的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气候催发。因此,我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对这座小楼内的黯淡保持警省。
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写字:报告,请示,通知,条例,合同,协议,章程,规划,贺词,某某在某会议上的讲话……为了让这些文字从空白中涌现,我必须在文件室、会议室、实验室、工厂乃至餐馆、酒吧等地穿行、观察、请示、聆听,将领导意图落实于自身行动,用以下与写字无关的若干规则,制约自我:
——头发理短。九年前,我从高校来到这家研究院接受面试。人事处长含蓄提醒:“小余啊,作家们是不是头发都很长呀?”妻子当天就把我逼进理发店。短发,伪装了我散漫的内心,给人一种钉子般充满进取心的错觉。显然,头发长的先生只适合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诗意盎然。倘若让他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奔跑,其必头发张扬如同疯子,不合时宜。从头开始,在上海,每半月理发一次。
——西装领带。在皮肤的遮盖形式上与西方接轨,可令人形成“我是一个具有世界视野、遵守市场规则的人”之幻觉。在上海,一个穿休闲装的秘书紧跟穿西装的老板,是不和谐的。我在院领导们的西装品牌附近稍低的价位上购置一套西服,在陪他们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脱掉夹克、紧急换装。用领带锁紧喉咙,避免内心独白脱口而出。院长看着面目一新的我:“小余,转眼间换了一个人似的!难为你了。”他是一个在西装和夹克之间过渡得比较从容的人。
——注意平衡。比如,对同事,敲门的力度和节奏要一视同仁并注意音响效果。某君曾愤愤:“余,你敲我的门是嗵嗵嗵,敲院长的门是嗒嗒嗒……温柔极了。”我惭愧,认真研究了这两扇门。同样的力度和节奏,敲出的声音果然迥异,原因是该君的门比院长的门微微薄弱。我请他谅解。之后,尽量降低敲击其门扉的次数和力度。从此,对敲开所有人的心扉不再抱以期望。
诗人、作家聚会,我常常被视为一个“小经理”;同事聚会,我又往往被呼为“诗人”“作家”——一个总是出现在客场的队员。在“诗人”“作家”被注入复杂意味的实用主义上海,直觉告诉我:应当将“汗漫”这一笔名造成的倒影,移植到白昼生活以外的夜晚书房里去;让“余秘书”与“汗漫”相互尊重、审视、滋养,而非相互鄙夷、排斥。这是一个理想,何其困难。
研究院内小花园旁耸立着三座铜像,纪念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先后从美、英、日归来,成为我国现代药物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分别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我院的院长、名誉院长。同事、后辈一概尊称他们为“先生”。有谁敢把他们喊为“老板”?中国的第一支贵似黄金的青霉素,根治血吸虫病的呋喃丙胺,出于其手,惠及国人。除了三座铜像,他们似乎没有留下多少资产。面对那些把实验室当作名利场和提款机的浮躁后人,三位先生铜铸的目光,显得忧伤。
每天黄昏,一对来自安徽的清洁工小夫妻在清洗这三座铜像时,都放弃通常用的冲刷地面的软皮水管,而是站在凳子上,用干净毛巾蘸水,细心擦去铜像上的浮尘、鸟粪。他们有一个梦想:“将来让女儿考咱院的研究生咋样?在这大楼里做实验,再成为那三个老先生一样的人,研究药,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多好!”
这一场景,终于让我和若干老板感动。
目前,我还残存一丝被感动的能力。这说明,一个虚幻浮泛、模棱两可的家伙并非无药可救。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还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身而出,重新获得简明扼要的宁静和欢乐。
我喜欢米沃什的名诗《礼物》:
“在这个尘世,我已一无所求。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经历过的一切邪恶,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经是这同一个人并不使我羞愧。
我没有感到痛苦。
当我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假若我在研究院内直起身来,需要沿北京西路朝东走四公里,到达外白渡桥;再乘船越过黄浦江二十公里的浩荡江声,才能看见船帆和大海——这是我和一位伟大波兰诗人之间目前的差距。
毕竟生活在一座以大海为名的城市内,所以,我有希望实现自己后半生的梦想——无论何时何地,一直身,就能看见船帆和大海……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第2段相对比,第1段中“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形象地写出了上海的繁华喧嚣与活力四射。
B.文章第4段中“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暗含了“我”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做人原则不被环境影响。
C.作者非常向往那种“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诗意盎然”的自在生活,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从现实中抽身而出。
D. 文章第6段画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钉子”一词给人一种“坚定有力度”之感,与作者的原有情形构成反差。
8.第11段画线句子中,为什么称“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为“先生”而不是“老板”?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6分)
9. 本文题目“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有着怎样丰富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何效果?(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C.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D.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 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 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 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 “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 “80后”,平均年龄为 31~33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B. 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甚至还包括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也登上了月球。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B.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C.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汗漫
上海,这座城市的名字本意就是“到大海上去”。所以,上海雅称“海上”——在大海之上,万类自由,梦寐开阔。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灯火浩瀚,力量四溢。
我所在的药物研究院地处静安区。附近有著名的静安寺,寺门前的金铸匾额上镌刻寺名,从左向右念是“寺安静”。之所以强调“安”“静”二字,大约是为了平衡,平衡周围无边无际的繁华和喧嚣。
以香樟树为主体构成的药物研究院的浓荫深处,时时可闻鸟鸣。鸟鸣心更幽,令偶尔独自值夜班的我惊喜。倘若在周末加班,还可以看到一群鸟把翅膀收敛身后,在办公楼或实验楼的台阶上散步,像把手背在身后谋划未来的董事长、总经理,也像我院那些被研究生们昵称为“老板”的导师——他们也的确是大大小小的老板了,以课题组为财务结算单位,公司化运作,自负盈亏。一群鸟一样的老板,或者说一群老板一样的鸟,在泥土,在市场,寻找着草粒和水。
我的办公桌位于上世纪初期一个英国人所建的别墅式小楼内。来来往往的院长、院士、厂长、经理、广告商,来来往往的电话、传真、文件、报表,来来往往的汉语、英语、韩语、日语尤其是沪语……作为这家拥有上市公司的药物研究院的核心,这里繁忙,芜杂。所有的善良、邪恶、阴郁、明媚,小楼与我都无所不有。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有可能成为各种类型和性质的人,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气候催发。因此,我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对这座小楼内的黯淡保持警省。
我的工作主要就是写字:报告,请示,通知,条例,合同,协议,章程,规划,贺词,某某在某会议上的讲话……为了让这些文字从空白中涌现,我必须在文件室、会议室、实验室、工厂乃至餐馆、酒吧等地穿行、观察、请示、聆听,将领导意图落实于自身行动,用以下与写字无关的若干规则,制约自我:
——头发理短。九年前,我从高校来到这家研究院接受面试。人事处长含蓄提醒:“小余啊,作家们是不是头发都很长呀?”妻子当天就把我逼进理发店。短发,伪装了我散漫的内心,给人一种钉子般充满进取心的错觉。显然,头发长的先生只适合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诗意盎然。倘若让他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奔跑,其必头发张扬如同疯子,不合时宜。从头开始,在上海,每半月理发一次。
——西装领带。在皮肤的遮盖形式上与西方接轨,可令人形成“我是一个具有世界视野、遵守市场规则的人”之幻觉。在上海,一个穿休闲装的秘书紧跟穿西装的老板,是不和谐的。我在院领导们的西装品牌附近稍低的价位上购置一套西服,在陪他们出席正式场合的时候脱掉夹克、紧急换装。用领带锁紧喉咙,避免内心独白脱口而出。院长看着面目一新的我:“小余,转眼间换了一个人似的!难为你了。”他是一个在西装和夹克之间过渡得比较从容的人。
——注意平衡。比如,对同事,敲门的力度和节奏要一视同仁并注意音响效果。某君曾愤愤:“余,你敲我的门是嗵嗵嗵,敲院长的门是嗒嗒嗒……温柔极了。”我惭愧,认真研究了这两扇门。同样的力度和节奏,敲出的声音果然迥异,原因是该君的门比院长的门微微薄弱。我请他谅解。之后,尽量降低敲击其门扉的次数和力度。从此,对敲开所有人的心扉不再抱以期望。
诗人、作家聚会,我常常被视为一个“小经理”;同事聚会,我又往往被呼为“诗人”“作家”——一个总是出现在客场的队员。在“诗人”“作家”被注入复杂意味的实用主义上海,直觉告诉我:应当将“汗漫”这一笔名造成的倒影,移植到白昼生活以外的夜晚书房里去;让“余秘书”与“汗漫”相互尊重、审视、滋养,而非相互鄙夷、排斥。这是一个理想,何其困难。
研究院内小花园旁耸立着三座铜像,纪念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先后从美、英、日归来,成为我国现代药物研究领域的拓荒者,分别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或我院的院长、名誉院长。同事、后辈一概尊称他们为“先生”。有谁敢把他们喊为“老板”?中国的第一支贵似黄金的青霉素,根治血吸虫病的呋喃丙胺,出于其手,惠及国人。除了三座铜像,他们似乎没有留下多少资产。面对那些把实验室当作名利场和提款机的浮躁后人,三位先生铜铸的目光,显得忧伤。
每天黄昏,一对来自安徽的清洁工小夫妻在清洗这三座铜像时,都放弃通常用的冲刷地面的软皮水管,而是站在凳子上,用干净毛巾蘸水,细心擦去铜像上的浮尘、鸟粪。他们有一个梦想:“将来让女儿考咱院的研究生咋样?在这大楼里做实验,再成为那三个老先生一样的人,研究药,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多好!”
这一场景,终于让我和若干老板感动。
目前,我还残存一丝被感动的能力。这说明,一个虚幻浮泛、模棱两可的家伙并非无药可救。作为一个在壁炉旁边办公桌上写字谋生的家伙,我还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抽身而出,重新获得简明扼要的宁静和欢乐。
我喜欢米沃什的名诗《礼物》:
“在这个尘世,我已一无所求。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嫉妒。
我经历过的一切邪恶,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经是这同一个人并不使我羞愧。
我没有感到痛苦。
当我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
假若我在研究院内直起身来,需要沿北京西路朝东走四公里,到达外白渡桥;再乘船越过黄浦江二十公里的浩荡江声,才能看见船帆和大海——这是我和一位伟大波兰诗人之间目前的差距。
毕竟生活在一座以大海为名的城市内,所以,我有希望实现自己后半生的梦想——无论何时何地,一直身,就能看见船帆和大海……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第2段相对比,第1段中“这座城市的街道有着船舷的陡峭和甲板的动荡”,形象地写出了上海的繁华喧嚣与活力四射。
B.文章第4段中“必须对体内的毒素和阴影保持警惕”,暗含了“我”希望自己的行为和做人原则不被环境影响。
C.作者非常向往那种“散步于空山野水间,优哉游哉,诗意盎然”的自在生活,认为自己已经不可能从现实中抽身而出。
D. 文章第6段画线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钉子”一词给人一种“坚定有力度”之感,与作者的原有情形构成反差。
8.第11段画线句子中,为什么称“三位去世多年的药物科学家”为“先生”而不是“老板”?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6分)
9. 本文题目“直起身来,看见船帆和大海”有着怎样丰富的寓意?以此为题有何效果?(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