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山西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29

山西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看汉服运动
20世纪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国光论”是这个理论的首发与开端,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文化民族论”则是这个理论的阐发与发展,而以钱穆为代表的“文化本位论”则完成了民族史学理论的完整逻辑架构。对于汉服运动,我们也应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从章太炎到陈寅恪再到钱穆,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民族自觉。但是,他们所有的理论诉求都是建立在“文化本位”而不是“种族本位”的基础上的。即使是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目的的章太炎,也明确指出,“提倡国粹”不是要人们尊信孔教,而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同样,按照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汉种之问题;在“种族”、“文化”和“地域”三个因素当中,文化之教化居于首位,无论其属于什么血统,也无论其居住于何处地域,皆以“教化”即文化,定其“民族”之属性。钱穆的“文化本位论”更是毋庸赘言。汉服运动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它所推崇的“汉民族本位”归根结底是一种“种族本位”理论。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甚至可以说在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之中,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是必然的,其认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由此而退回到“种族本位”,则是必须加以警惕的。
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自我封闭的、排他的、妄自尊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强调汉民族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无视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鄙薄汉族之外的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反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一点,在他们对“汉服”和“唐装”的不同态度上,在他们对“汉民族的杰出人物”和“其他民族的杰出人物”的不同态度上,表现得十分清楚。而中国近百年来的文化本位运动,不仅不是纯粹的“汉本位”的文化本位运动,相反,他们都首先强调必须用批评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检阅过去的中国,强调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融。这也正是民族主义史学家没有与西化派形成正面冲突之势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章太炎的“国粹国光论”、陈寅恪的“文化民族论”,还是钱穆的“文化本位论”,都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年代,通过对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寻求民族自救之路和民族文化的新生,因而,他们都是立足传统而面向未来的。汉服运动根本的社会性目标就是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而他们所谓的“正统”不仅是虚妄的,而且是逆时而动、面朝过去的。无论如何,汉服运动都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安东尼·史密斯说:“种族性的民族主义看起来更像是‘宗教替代品’的制度化。”确乎如此。  
(选自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于汉服运动本身也属于文化现象,因而可以把它放置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中加以考察。
B.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理论历来强调民族独立,这与汉服运动推崇的“汉民族本位”是一致的。
C.汉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就包含了汉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是封闭的。
D.汉服运动要恢复“大汉民族”的“正统”的社会性目标,其实是“民族意识的退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以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线索为参照,对汉服运动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考察与分析。
B.与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相比,汉服运动具有种族本位、封闭排他、面朝过去的倾向。
C.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指出汉服运动要警惕种族本位问题。
D.文章引用安东尼•史密斯的话,是为了论证汉服运动是种族性的民族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章太炎明确指出“提倡国粹”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与汉服运动的初衷一致。
B.汉服运动由于推崇“汉民族本位”,产生民族的“认同焦虑”,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
C.汉服运动“汉本位”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与民族主义史学家共同表现出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D.汉服运动应当以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既立足传统,又面向未来,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威风
相裕亭
东家做盐的生意。
东家不问盐的事。
十里盐场,上百顷白花花的盐滩,全都是他的大管家陈三和他的三姨太掌管着。
大东家好赌,常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赌。
那里,有赌局,有戏院,还有大东家常年买断的三间沿河、临街的青砖灰瓦的客房。赶上雨雪天,或东家不想回来时,就在那儿住下。
平日里,大东家回来在三姨太房里过夜时,次日早晨大都日上三竿才起床,那时间,伙计们早都下盐场去了,三姨太陪他吃个早饭,说几件她认为该说的事给东家听听,大东家也不知道是听到了,还是压根儿就没往耳朵里去,大都不言不语地搁下碗筷,剔着牙,走到小院的花草间转转。高兴了,就告诉家里人哪棵花草该浇水了;不高兴时,冷着脸,就奔大门口等候他的马车去了。
马车是送大东家去镇上的。
每天,大东家都在那“哗铃,哗铃”的响铃中,似睡非睡地歪在马车的长椅上,不知不觉地走出盐区,奔向去镇上的大道。
晚上,早则三更,迟则天明,才能听到大东家回来的马铃声。有时,一去三五天,都不见大东家的马车回来。
所以,很多新来的伙计,常常是正月十六上工,一直到青苗淹了地垅,甚至到后秋收盐了,都未必能见上大东家一面。
大东家有事,枕边说给三姨太,三姨太再去吩咐陈三。
陈三呢,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想法子跟大东家见上一面,说些大东家爱听的进项什么的。说得大东家高兴了,大东家就会让三姨太备几样小菜让陈三陪他喝上两盅。
这一年,秋季收盐的时候,陈三因为忙于同各地盐商的周旋,大半个月没来见大东家。大东家便在一天深夜归来时,问三姨太:“这一阵,怎么没见到陈三?”
三姨太说:“哟,今年的盐丰收了,还没来得及跟你讲。”
三姨太说,今年春夏时雨水少,盐区喜获丰收!各地的盐商,蜂拥而至,陈三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三姨太还告诉大东家,说当地盐农们,送盐的车辆,每天都排到二三里以外去了。
大东家没有吱声。但,第二天大东家在去镇上的途中,突发奇想,让马夫带他到盐区去看看。
刚开始,马夫以为自己听错了,随后追问了大东家一句:“老爷,你是说去盐区看看?”
大东家没再吱声,马夫就知道大东家真是要去盐区。大东家那人不说废话,他不吱声,就说明他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当下,马夫就调转车头,带大东家奔盐区了。
可马车进盐区没多远,就被送盐的车辆堵在外头了。
大东家走下马车,眯着眼睛望了望送盐的车队,拈着几根有数的山羊胡子,拄着手中小巧、别致的拐杖,独自奔向前头收盐、卖盐的场区去了。
一路上,那些送盐的盐农们,没有一个跟大东家打招呼的——都不认识他。
快到盐场时,听见里面闹哄哄地喊呼——
“陈老爷!”
“陈大管家!”
大东家知道,这是称呼陈三的。
近了,再看那些穿长袍、戴礼帽的外地盐商,全都围着陈三递洋烟、上火。就连左右两边为陈三捧茶壶,摇纸扇的伙计,也都跟着沾光了,个个叼着盐商们递给的洋烟,人模狗样地吐着烟雾。
大东家走近了,仍没有一个人理睬他。
被冷落在一旁的大东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那帮闹哄哄的人群后面,好不容易找了个板凳坐下,看陈三还没有看到他,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
陈三一愣!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后的这位小老头,到底是不是他的大东家时,大东家却把脸别在一旁,轻唤了一声,说:“陈三!”
陈三立马辨出是他的东家,忙说:“老爷,你怎么来了?”
东家没看陈三,只用手中的拐杖,指了指他脚上的靴子,不温不火地说:“看看我的靴子里,什么东西硌脚!”
陈三忙跪在大东家跟前,给大东家脱靴子。
在场的人谁都不明白,刚才那个威风凛凛的陈大管家,陈老爷,怎么一见到眼前这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就跪下给他掏靴子?
可陈三是那样地虔诚,他把大东家的靴子脱下来,几乎是贴到自己的脸上了,仍然没有看到里面有何硬物,就调过来再三抖,见没有硬物滚出来,就把手伸进靴子里头抠……确实找不到硬物,就跟东家说:“老爷,什么都没有呀!”
“嗯——”大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
大东家说:“不对吧!你再仔细找找。”
说话间,大东家顺手从头上捋下一根花白的头丝,猛弹进靴子里,指给陈三:“你看看这是什么?”
陈三捏起东家那根头发,好半天没敢抬头看大东家。大东家却蹬上靴子,看都没看陈三一眼,起身走了。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说以“东家做盐的生意。东家不问盐的事。”开头,构思巧妙,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了下文。
B.大东家听到里面乱哄哄地喊呼,看到盐商们向陈三献尽殷勤。这是通过大东家的所见所闻来表现陈大管家的威风。
C.“就拿手中的拐杖从人缝里,轻戳了陈三的后背一下。”一个“轻戳”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大东家的主子身份。
D.“‘嗯——’大东家的声音拖得长长的。”这个“嗯”字表达的是大东家对陈三不尽心寻找硬物的不满。
5.小说画线部分内蕴丰富,请作简要解析。(4分)
6.小说叙事前半部分慢条斯理、后半部分浓笔重彩,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