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2019年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7-10
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2019年高三五月高考适应性练习(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美术研究者是沟通当下与历史的重要枢纽。这样说,不但是提醒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更是希望在中国更深刻地参与未来世界格局、更频繁地面对各种新事物冲击时,研完者能够不轻易随世界“热风”摇摆,持守学术自律,在尊重中国艺术生成和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对新事物、新方法进行过滤、转化后再生成研究成果。
②当下,在庞大的“地球村”中,人类的生活正在日趋同质化甚至单一化,这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慢慢消解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我们常担忧文化不再“纯正”,更不想看到人类文明失去活力,一张面孔。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正是由于其对各种文明、各种艺术形态兼容并包、化为己用。比如唐代都城长安,各种艺术形式在此生成、交汇、流转,但凭借唐代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最终成就了唐代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永恒魅力。这种能力依然是未来中国艺术发展所需要的。21世纪,世界的目光将不断聚焦中国,各种优势资源也将纷至沓来、交汇融通。在这样一种新常态中,中国美术研究将承担更为艰巨的责任,即海纳百川后孕育并壮大中国美术独特的闪光点,让它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持续发光。所以,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美术在中国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所消解。
③与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相伴的,是人类文明数据化的浪潮。可以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发展从未离开过对数据的获得和使用,通过持续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建构成学科, 人类为理解自身和世界搭筑认知框架。未来,“数据”将指向更为庞杂丰富、维度多样、全面完备的信息综合体,也会影响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的美术研究也必然与“数据”的搜集和使用息息相关。此外,与美术相关的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步产出,使用于美术研究的大量多维度数据沉淀在未来成为可能,美术研究也将跨入全新模式。未来美术研究者的性质或许会发生深刻变革:美术研究将从学者个人演变为研究团队,从专业领域的“单打独斗”演变为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人才精密合作后推出的“组合拳”。这样的研究团队中将不仅包括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甚至还会引入计算机专家和数据处理专家,这可能就是数据时代赋予美术研究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④自律,是一种觉知后的自我约束,是理性踏实的践行,也是重构的前提。未来,中国美术研究需要不断对自身价值进行内省与观照,美术研究者应始终站在中国的时代情境中,重新认识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美术是什么样的,怎样去守护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如何让美术的创造活力滋养中国文化。
(摘自孟繁玮《持守学术自律》,《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活日趋同质化正在逐渐消解各类文明的独特光辉,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的活力便会受到影响。
B.面对各种优势资源蜂拥而至的新常态,中国美术研究者要立足国情,兼容并蓄,化为己用,打造中国美术独特艺术品质。
C.数据化浪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获得量越多,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就越深入,人类文明发展就越迅速。
D.如何有效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如何加强与其他学科人才的精密合作,是未来美术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然后从两方面详加阐述,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明方向。
B.文章以唐代文明为例,说明中华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成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
C.第②③两段,分别分析了世界文明同质化带来的担忧和人类文明数据化带来的影响。
D.文章对美术研究提出持守学术自律要求,借此对其他中国文化研究提出了相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持守学术自律,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随波逐流,应当在尊重本民族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世界其他文化精华。
B.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而强大的文化品质足以化解当下世界文明同质化带来的侵袭。
C.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主体地位一旦被动摇,中国文化特质就将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消解。
D.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引发的新一轮数据化的浪潮,将使信息综合体更丰富、多样、全面,不断推动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转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时长短、轻量化是短视频的突出特点,它们的长度往往是以秒计数的。当下,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使得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众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丰富的信息,而短视频恰恰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当下,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使得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采用“微小”型的方式加以展现无疑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摘编自刘倩《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发展探析》,《视听》2017年第10期)
材料二:
(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北京前段时间在宣传西城区的红墙意识,找了几大央媒,也找了我们做了一些同题报道,最后中宣部包括西城区最满意的是“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其中有一个短视频系列,分8分钟、5分钟、3分钟的,主题是“春风十里不如红墙下的你”,领导认为很好。我觉得时政主题报道用短视频来呈现会更加“柔软”,更加有说服力。另外,短视频也让人物报道更加立体、更加有力度。我们短视频也做得不错。我们有牌照优势,有新闻敏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跟他们对话,这是我们运作时政短视频的小收获和具体操作手法。短视频让很多时政报道能“柔软”起来,短视频接地气,确实可以挖掘很多细节,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准备在7月份以“北京时间”为主,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用短视频来弘扬社会正气、挖掘人性之关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产。当然,新闻短视频还可以再细分,时政类短视频或者新闻类短视频在市场上能够持续供给的新媒体机构不算特别多,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参与。
(摘编自《时政短视频如何实现新表达》,华龙网2018年6月30日)
材料三:
在短视频诞生之初,其内容还是以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为主,这也符合手机拍摄的基本应用场景。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方式从“百花齐放”逐渐呈现“中心化”倾向,即围绕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在这场演变中,抖音(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该软件于2016年9月上线,是一个专注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模仿者一朝走红变成被模仿者,这种现象在抖音中屡见不鲜,高重复度的作品也令抖音饱受恶评,但这种模式同样催生出了一些颇具创意的短视频小品,在极短篇幅内多次运用剪辑、安排反转,显示出一定的创作才华。
(摘编自马涌《让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5. 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9%。
短视频文化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交汇融合。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青微工作室”“四平警事”等政务短视频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短视频号,受到年轻用户的普遍青睐。随着短视频文化生产主体的逐渐多元.精英文化开始在短视频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短视频精品内容越来越多。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策源地,“来了老弟”“买了否冷”“我们不一样”等网络流行语都发源于短视频平台,并由此向线下扩散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
不得不提的是,迅速崛起的短视频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和问题,比如偏离主流价值轨道的表现,低俗庸俗、暴力血腥等内容层出不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肆意横行,亟需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摘编自张陆园《短视频形成文化风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_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为短视频新闻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基础。 .
B.在北京宣传西城区红墙意识活动中,“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取得成功,彰显了短视频形式在进行时政主题报道时的独特优势。
C.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己由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转为对爆款视频进行模仿改编,在这场演变中,抖音起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D.短视频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塑造社会文化的新工具,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政短视频的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操作,还要求制作者能够深入生活,关心普遍的社会问题,以赢得人们关注。
B.发起“世界是暧的短视频征集大赛”,是为了积极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现新闻短视频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引领作用。
C.当前的短视频还良莠不齐,对蓄意恶搞、低俗庸俗的作品必须予以禁止,对具有创意、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要大力扶持。
D.通过有效价值引导,消除短视频中潜藏着的负而因素,推动短视频文化逐渐发展成精英文化,是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6.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短视频收到推崇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雪夜的老人
叶骑
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第8期《啄木鸟》)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人生活艰辛,但能够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从未向残酷的生活屈服,也从未被摧垮。
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以误会来设置悬念,使情节摇曳生姿。
8.小说中对雪夜老人的描写可谓虚实结合,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9.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老人”,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美术研究者是沟通当下与历史的重要枢纽。这样说,不但是提醒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更是希望在中国更深刻地参与未来世界格局、更频繁地面对各种新事物冲击时,研完者能够不轻易随世界“热风”摇摆,持守学术自律,在尊重中国艺术生成和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对新事物、新方法进行过滤、转化后再生成研究成果。
②当下,在庞大的“地球村”中,人类的生活正在日趋同质化甚至单一化,这股强大的力量正在慢慢消解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我们常担忧文化不再“纯正”,更不想看到人类文明失去活力,一张面孔。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正是由于其对各种文明、各种艺术形态兼容并包、化为己用。比如唐代都城长安,各种艺术形式在此生成、交汇、流转,但凭借唐代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最终成就了唐代艺术的独创精神和永恒魅力。这种能力依然是未来中国艺术发展所需要的。21世纪,世界的目光将不断聚焦中国,各种优势资源也将纷至沓来、交汇融通。在这样一种新常态中,中国美术研究将承担更为艰巨的责任,即海纳百川后孕育并壮大中国美术独特的闪光点,让它在人类文明谱系中持续发光。所以,我们更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美术在中国情境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所消解。
③与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相伴的,是人类文明数据化的浪潮。可以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发展从未离开过对数据的获得和使用,通过持续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将知识建构成学科, 人类为理解自身和世界搭筑认知框架。未来,“数据”将指向更为庞杂丰富、维度多样、全面完备的信息综合体,也会影响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因此,未来的美术研究也必然与“数据”的搜集和使用息息相关。此外,与美术相关的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步产出,使用于美术研究的大量多维度数据沉淀在未来成为可能,美术研究也将跨入全新模式。未来美术研究者的性质或许会发生深刻变革:美术研究将从学者个人演变为研究团队,从专业领域的“单打独斗”演变为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人才精密合作后推出的“组合拳”。这样的研究团队中将不仅包括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甚至还会引入计算机专家和数据处理专家,这可能就是数据时代赋予美术研究的新契机和新挑战。
④自律,是一种觉知后的自我约束,是理性踏实的践行,也是重构的前提。未来,中国美术研究需要不断对自身价值进行内省与观照,美术研究者应始终站在中国的时代情境中,重新认识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美术是什么样的,怎样去守护中国美术的独特价值,如何让美术的创造活力滋养中国文化。
(摘自孟繁玮《持守学术自律》,《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活日趋同质化正在逐渐消解各类文明的独特光辉,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的活力便会受到影响。
B.面对各种优势资源蜂拥而至的新常态,中国美术研究者要立足国情,兼容并蓄,化为己用,打造中国美术独特艺术品质。
C.数据化浪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数据获得量越多,人类对自身与世界的认知就越深入,人类文明发展就越迅速。
D.如何有效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如何加强与其他学科人才的精密合作,是未来美术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提出中心观点,然后从两方面详加阐述,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明方向。
B.文章以唐代文明为例,说明中华文明强大的消化、整合能力成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
C.第②③两段,分别分析了世界文明同质化带来的担忧和人类文明数据化带来的影响。
D.文章对美术研究提出持守学术自律要求,借此对其他中国文化研究提出了相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持守学术自律,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随波逐流,应当在尊重本民族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世界其他文化精华。
B.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而强大的文化品质足以化解当下世界文明同质化带来的侵袭。
C.中国美术在生成中国文化独特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主体地位一旦被动摇,中国文化特质就将被世界文明同质化浪潮消解。
D.世界文明同质化趋势引发的新一轮数据化的浪潮,将使信息综合体更丰富、多样、全面,不断推动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转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时长短、轻量化是短视频的突出特点,它们的长度往往是以秒计数的。当下,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使得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众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丰富的信息,而短视频恰恰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当下,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使得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采用“微小”型的方式加以展现无疑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摘编自刘倩《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发展探析》,《视听》2017年第10期)
材料二:
(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北京前段时间在宣传西城区的红墙意识,找了几大央媒,也找了我们做了一些同题报道,最后中宣部包括西城区最满意的是“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其中有一个短视频系列,分8分钟、5分钟、3分钟的,主题是“春风十里不如红墙下的你”,领导认为很好。我觉得时政主题报道用短视频来呈现会更加“柔软”,更加有说服力。另外,短视频也让人物报道更加立体、更加有力度。我们短视频也做得不错。我们有牌照优势,有新闻敏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跟他们对话,这是我们运作时政短视频的小收获和具体操作手法。短视频让很多时政报道能“柔软”起来,短视频接地气,确实可以挖掘很多细节,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准备在7月份以“北京时间”为主,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用短视频来弘扬社会正气、挖掘人性之关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产。当然,新闻短视频还可以再细分,时政类短视频或者新闻类短视频在市场上能够持续供给的新媒体机构不算特别多,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参与。
(摘编自《时政短视频如何实现新表达》,华龙网2018年6月30日)
材料三:
在短视频诞生之初,其内容还是以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为主,这也符合手机拍摄的基本应用场景。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方式从“百花齐放”逐渐呈现“中心化”倾向,即围绕个别爆款视频进行模仿和改编。在这场演变中,抖音(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该软件于2016年9月上线,是一个专注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选择歌曲,拍摄音乐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模仿者一朝走红变成被模仿者,这种现象在抖音中屡见不鲜,高重复度的作品也令抖音饱受恶评,但这种模式同样催生出了一些颇具创意的短视频小品,在极短篇幅内多次运用剪辑、安排反转,显示出一定的创作才华。
(摘编自马涌《让短视频赋能主流文化》,《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5. 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74.19%。
短视频文化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交汇融合。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青微工作室”“四平警事”等政务短视频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短视频号,受到年轻用户的普遍青睐。随着短视频文化生产主体的逐渐多元.精英文化开始在短视频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短视频精品内容越来越多。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策源地,“来了老弟”“买了否冷”“我们不一样”等网络流行语都发源于短视频平台,并由此向线下扩散至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
不得不提的是,迅速崛起的短视频也潜藏着不少隐忧和问题,比如偏离主流价值轨道的表现,低俗庸俗、暴力血腥等内容层出不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肆意横行,亟需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
(摘编自张陆园《短视频形成文化风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_项是(3分)
A.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为短视频新闻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基础。 .
B.在北京宣传西城区红墙意识活动中,“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取得成功,彰显了短视频形式在进行时政主题报道时的独特优势。
C.随着行业发展,短视频创作己由多样化生活片段分享转为对爆款视频进行模仿改编,在这场演变中,抖音起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D.短视频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塑造社会文化的新工具,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政短视频的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操作,还要求制作者能够深入生活,关心普遍的社会问题,以赢得人们关注。
B.发起“世界是暧的短视频征集大赛”,是为了积极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现新闻短视频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引领作用。
C.当前的短视频还良莠不齐,对蓄意恶搞、低俗庸俗的作品必须予以禁止,对具有创意、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要大力扶持。
D.通过有效价值引导,消除短视频中潜藏着的负而因素,推动短视频文化逐渐发展成精英文化,是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6.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短视频收到推崇的主要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雪夜的老人
叶骑
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第8期《啄木鸟》)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B.小说开篇写“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强调说明了“我”对雪花的观察、体味之细,暗示“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表明,老人生活艰辛,但能够凭着坚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从未向残酷的生活屈服,也从未被摧垮。
D.小说以“雪夜的老人”为题,却突破了“关爱”“同情”等常规主题及构思模式,以误会来设置悬念,使情节摇曳生姿。
8.小说中对雪夜老人的描写可谓虚实结合,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9.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老人”,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