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武冈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8-07
湖南省武冈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它只有在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耗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环境资源保护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境地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来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要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第二,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第三,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第四,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以熊彼特和刘思华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方面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有着重要区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车去远方吗?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亲的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乐师,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它们 “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在这样好的诗意里,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摆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荷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境即能从你眼下生出: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地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⑦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儿。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像受了“惊”,从另一片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起跳的姿势——“扑通”一声,跳入碧清的水里。我明白: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沙鸟带声飞”或“池花对影落” ——噢,那分明是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⑧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这菊花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⑨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⑩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呵,童塘!银装素裹的童塘哦,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那诗章是圣洁的,无瑕的,是天国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又清新自然,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将清新、美丽的童塘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意境。
C.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D.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塘”收笔,中间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5.结合第⑦段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段画线部分。(4分)
答:
6.作者写了童塘春夏秋冬四季的哪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9、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它只有在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耗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环境资源保护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境地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来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要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第二,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第三,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第四,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以熊彼特和刘思华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的观点。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C.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方面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表现及相关后果。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生态创新理论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有着重要区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车去远方吗?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亲的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乐师,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它们 “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在这样好的诗意里,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摆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荷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境即能从你眼下生出: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地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⑦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儿。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像受了“惊”,从另一片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起跳的姿势——“扑通”一声,跳入碧清的水里。我明白: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沙鸟带声飞”或“池花对影落” ——噢,那分明是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⑧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这菊花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⑨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⑩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呵,童塘!银装素裹的童塘哦,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那诗章是圣洁的,无瑕的,是天国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又清新自然,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将清新、美丽的童塘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B.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意境。
C.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D.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塘”收笔,中间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5.结合第⑦段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段画线部分。(4分)
答:
6.作者写了童塘春夏秋冬四季的哪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 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都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9、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请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