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10-19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
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500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
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
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城。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
B.《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C.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
D.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到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刚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真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寥廓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多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给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
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推理,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尊重。
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形象而有灵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来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B.第二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彩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C.有别于游乾陵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
D.文章主要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舒展,可谓耐人寻味。
8.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
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推动力。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
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部有9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截至2019年初已翻译100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已翻译500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展20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不仅有助于网络文学创作表现二次元等虚拟世界,也有助于表现被淡忘的线下生活,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
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
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城。
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统的幻想类题材生活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B.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D.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
B.《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C.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
D.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到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刚收割后耙平的土地。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真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寥廓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多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给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
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推理,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尊重。
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形象而有灵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来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B.第二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彩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C.有别于游乾陵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
D.文章主要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舒展,可谓耐人寻味。
8.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