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0-12-01
北京四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因素都可能对识别结果产生干扰。一方面,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生物识别的准确性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也可能干扰生物识别的准确性,像整容、受伤、年龄变化,乃至佩戴隐形眼镜等事件都可能会对生物识别的结果产生影响。
(取材于陈永伟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到刑事侦查、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等领域。
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他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能够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
动态人脸识别不需要停驻等待,只要你出现在一定识别范围内,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立,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识别,也就是说,人以自然的形态走过去,摄像头会进行信息的抓拍和采集,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动态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性、3D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场疫情,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生活。在很多地方,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人脸识别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她说。
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对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在她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各种便利。更何况,打击犯罪只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无法构成强制居民刷脸的理由。今年4月,《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点评江苏省常州市部分社区强制居民“刷脸进小区”的争议事件。文章称,争议的导火线,或许正是对门禁系统的强制推行触碰了信息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经,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7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 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因为我们无法换脸。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劳东燕说。
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目前的个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机制为基础,如果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表示同意,接下来的数据收集、使用、处理就交给了企业和政府,数据主体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法律的滞后性总是存在。但在人脸识别领域,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取材于《南方都市报》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公彦对“下手书”的注释,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
B.郑玄对“下手书”的表述,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
C.指纹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比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等更早开始使用。
D.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生物密钥,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刑事侦查等重要领域。
B.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C.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经过简单存储,就能通过与人脸进行比对,达到有效识别。
D.动态人脸识别指人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进行信息抓拍采集,系统自动进行识别。
3.根据材料二,对“图像分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模块之一。
B.图像分割是否成功,要看分割后的各块图像是否具有鲜明的无交叠的特征属性。
C.好的图像分割系统可以确保对不同的图像内容分割时块区域选择不会发生变化。
D.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是图像分割最基本的两个技术环节。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区中原有的指纹、门禁卡等设备不被取消,疫情在社区中的传播会更加严重。
B.对于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这一观点,劳东燕看法不同。
C.《光明日报》4月的评论文章表明对“刷脸进小区”的争议已经引发人们的关注。
D.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的内容反映出针对人脸识别的漏洞的违法行为不是个案。
5.目前还不适合推广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验证方式,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写过一篇题名为《说故事的人》的文章,开头就感叹:“(说故事的人)离我们愈来愈远了……说故事的艺术就要终结了。我们愈来愈难遇到可以好好说个故事的人。”
本雅明的感叹,半个多世纪后在台湾有许多回响。很多人抱怨电视连续剧不好看,小说不好看,抱怨这些做连续剧、写小说的人,“都不会讲故事了!”也抱怨:“现在都没有人会讲故事了!”
是这样吗?是,也不是。的确,故事正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确,愈来愈难被好的故事感动、影响了。不过,故事与讲故事的人,难道真的都不见了吗?
我就认识一个天生的讲故事好手——黄春明先生。他随时随地能讲、爱讲好听的故事。他曾经到电台上我主持的节目。节目开始前,我跟黄春明闲聊,说我最喜欢宜兰双连埤,尤其黄昏景致令人流连。进了一段现场访谈,广告时间到了,黄春明突然对我说:“你知不知道双连埤有一只三脚猪?”
这只三脚山猪小时候被猎人陷阱夹到,因为它长得太瘦小了,所以陷阱没有夹住它,却夹断了它的腿,所以让它逃走了。不知为何,原本瘦小的山猪后来长得又大又壮,开始下山报仇了。不只报自己的断腿之仇,还要为更多被人类捕杀的同伴报仇。三脚猪又壮又快又精,猎人们都被它整得天翻地覆。
黄春明突然又说:“你知道三脚猪的结局是怎样吗?都没有人知道它怎么消失的。”原来是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三脚猪在山崖上遇到了一个恐怖黑影矗立眼前,它使出最大力气朝那黑影撞去,那黑影竟然丝毫不动,三脚猪拼出全力绝不退让,三只脚拼命撑在地上使力,雨打下来,雨水混着它头上猛撞流出的血滴下来,它不服输,再一用力,那黑影竟然被它推动了,一分、一寸……
讲到这里,广告时间结束,我们又进现场访谈了。真是惊人的说故事本能,在短短两三分钟内,黄春明就即兴、认真且精彩地讲了一个故事,至少是四分之三个故事吧!
怎么会没有故事,没有讲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渐离我们远去,问题恐怕不只出在“生产者”,更该负责的也许是“消费者”吧!
回到本雅明的那篇文章,他清楚明白点出了过去“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他们都来自远方,带着一身与我们熟知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经验。故事之所以迷人,因为故事诉说的,是某种对我们如此陌生的事物,我们不该相信,却透过说故事者的权威,使我们不得不信。
故事与说故事者的黄金年代,应该是大航海发现期吧!每一个海港只要有远航的船只归来,家家户户就扶老携幼赶到码头上,兴奋热切地等着听故事。船上下来的人,一定有一个被推为代表,他可能是水手,可能是传教士,也可能是随船去调查远方动植物或土俗人种的学者,就在带有咸味的海风中,说故事的人开口说:“我们离开里斯本出航的第八十三天,左船舷突然浮现了物体的阴影,巨大如陆地,然而却又快速移动朝我们而来……”所有人屏息听着,他们心底无意识早已准备好了:这将是个荒诞奇异的故事,然而他们愿意相信。那是人对于世界还充满无知与好奇的时代,那也是人还没那么自信自我的时代。每个人内心保留着很大一块没有把握的空间,暧昧的空间,准备如实地接近在看不见的远方,的确会发生些我们不了解、我们不能想象的事。
例如在世道轮回里,会有一条报恩的蛇,化做人形与其恩人结为夫妻,却阴差阳错被她的恩人给害了。例如说和我们一般世俗生活,平行存在着另一个武侠、江湖的世界,那世界里的人或者可以飞檐走壁,或者可以吐剑光夺人首级于百步之外,他们各有师父、各有帮派,也就各有复杂的恩仇。就在我们看不到或者看不出来的那块空间里。
现在的人不再觉得有什么样的经验,是我们不知道的,整个世界都不神秘了,每个可能藏着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过了,于是我们收拾起好奇的心,从听故事者的角色,彻底改换成评论者的角色。
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没人再要认真听故事,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故事还没开始之前,我们已经先准备好要评论了。
“这怎么可能?”“这只猪应该要会飞才好吧?”“那条蛇干吗得是女的呢?它不能变成男的跟许仙当朋友吗?”……
评论一开始,故事就完蛋了。因为评论者就把自己摆放得比故事地位高,他们没打算要和故事平起平坐,更没打算要张着合不拢的嘴,单纯地接受故事、享受故事。
现在的人们,不再从听故事、相信故事里得到乐趣,最大的乐趣变成了发表对故事评头论足的种种意见。于是反过来,这种态度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事会引起这个社会兴趣,什么不会。
别人真正奇特异质的经验,这个社会没有兴趣。虽然那些远洋船只上的水手们,可能还是有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航海经验,然而谁会再跑到码头上去听他们诉说呢?白蛇青蛇水淹金山寺,或者屈原投江的故事,每年端午节行礼如仪讲一讲,可是人们也不会真的有兴趣了,因为那和他们“无关”,他们没办法用自己狭窄的人生去评论白蛇青蛇,或三闾大夫。
那什么才会引起兴趣呢?名人的八卦、绯闻,这些,会引起兴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评论他们的行为、他们之间的纠结,这种新闻,不只满足了社会上的偷窥癖,还满足了众说纷纭的“评论癖”。
太多人靠评论别人来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单调与无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本来最能排遣单调与无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如果打一开始,你就不相信双连埤真的有一只三脚山猪,那你也就不会好奇:风雨夜,三脚猪到底遇上了什么样的鬼怪强敌,三脚猪的结局又到底如何?
(选自杨照《故事照亮未来》,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 特质:独特的特点
B.每个人内心保留着暧昧的空间 暧昧:不光明的
C.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 异质:不一样的
D.满足了社会上的偷窥癖 偷窥:暗中探查他人隐私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切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故事逐渐离我们远去,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要负同样大的责任。
B.大航海时代的人们无知又不自信,才会对远航归来的人所讲的故事深信不疑。
C.故事消失是因为人们的经验不断丰富,秘密的领域都被探索,世界不再神秘。
D.作者对人们热衷评论名人八卦绯闻以解决自己单调与无聊的现象,语含微讽。
8.作者为什么说“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
9.文章中间回顾了黄春明先生即兴讲出的“三脚猪”的故事,又戛然而止。试结合全文,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因素都可能对识别结果产生干扰。一方面,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对生物识别的准确性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本身的生物特征变化也可能干扰生物识别的准确性,像整容、受伤、年龄变化,乃至佩戴隐形眼镜等事件都可能会对生物识别的结果产生影响。
(取材于陈永伟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到刑事侦查、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等领域。
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
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
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
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他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能够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
动态人脸识别不需要停驻等待,只要你出现在一定识别范围内,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立,系统就会自动进行识别,也就是说,人以自然的形态走过去,摄像头会进行信息的抓拍和采集,发出相应的指令,进行动态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性、3D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场疫情,从多个维度改变了社会生活。在很多地方,原有的指纹、门禁卡设备被取消,人脸识别成为居民出入小区的唯一验证方式。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也遇到类似的状况,但她决定对人脸识别说“不”。在劳东燕看来,很多推动人脸识别落地的机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她说。
与街道相关负责人谈话时,对方的主要论据是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劳东燕对此难以认同。在她看来,人脸识别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风险,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各种便利。更何况,打击犯罪只是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无法构成强制居民刷脸的理由。今年4月,《光明日报》曾刊发评论文章,点评江苏省常州市部分社区强制居民“刷脸进小区”的争议事件。文章称,争议的导火线,或许正是对门禁系统的强制推行触碰了信息被采.集者的敏感神经,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加剧了被采集者的安全焦虑。
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从2018年7月开始,有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并制作相应的“换脸”视频,突破了支付宝的人脸识别认证。2019 年,又有“00后”男孩绕过了厦门银行App的人脸识别系统,使用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多个账户并倒卖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特征识别信息无法更改的特性,将使得受害者更难获得有效救济。“人脸数据具有不可更换性,因为我们无法换脸。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即便采取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劳东燕说。
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对的是,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难以对人脸识别实现有效的规制。目前的个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机制为基础,如果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表示同意,接下来的数据收集、使用、处理就交给了企业和政府,数据主体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法律的滞后性总是存在。但在人脸识别领域,这一问题似乎更加突出。
(取材于《南方都市报》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公彦对“下手书”的注释,能够表明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指纹识别的人。
B.郑玄对“下手书”的表述,证明早在周朝就已经发现指纹的性质并开始应用。
C.指纹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比人脸识别以及虹膜识别等更早开始使用。
D.人们开始大量使用生物密钥,是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远高于传统密码。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刑事侦查等重要领域。
B.人脸数据采集可以通过拍照,也可以通过摄像,目的是获取采集对象的静态图像。
C.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经过简单存储,就能通过与人脸进行比对,达到有效识别。
D.动态人脸识别指人进入识别范围,摄像头进行信息抓拍采集,系统自动进行识别。
3.根据材料二,对“图像分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模块之一。
B.图像分割是否成功,要看分割后的各块图像是否具有鲜明的无交叠的特征属性。
C.好的图像分割系统可以确保对不同的图像内容分割时块区域选择不会发生变化。
D.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是图像分割最基本的两个技术环节。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区中原有的指纹、门禁卡等设备不被取消,疫情在社区中的传播会更加严重。
B.对于人脸识别可以排查违法犯罪人员、让小区更安全这一观点,劳东燕看法不同。
C.《光明日报》4月的评论文章表明对“刷脸进小区”的争议已经引发人们的关注。
D.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显示的内容反映出针对人脸识别的漏洞的违法行为不是个案。
5.目前还不适合推广人脸识别作为出入小区的验证方式,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写过一篇题名为《说故事的人》的文章,开头就感叹:“(说故事的人)离我们愈来愈远了……说故事的艺术就要终结了。我们愈来愈难遇到可以好好说个故事的人。”
本雅明的感叹,半个多世纪后在台湾有许多回响。很多人抱怨电视连续剧不好看,小说不好看,抱怨这些做连续剧、写小说的人,“都不会讲故事了!”也抱怨:“现在都没有人会讲故事了!”
是这样吗?是,也不是。的确,故事正从我们生活中消失;的确,愈来愈难被好的故事感动、影响了。不过,故事与讲故事的人,难道真的都不见了吗?
我就认识一个天生的讲故事好手——黄春明先生。他随时随地能讲、爱讲好听的故事。他曾经到电台上我主持的节目。节目开始前,我跟黄春明闲聊,说我最喜欢宜兰双连埤,尤其黄昏景致令人流连。进了一段现场访谈,广告时间到了,黄春明突然对我说:“你知不知道双连埤有一只三脚猪?”
这只三脚山猪小时候被猎人陷阱夹到,因为它长得太瘦小了,所以陷阱没有夹住它,却夹断了它的腿,所以让它逃走了。不知为何,原本瘦小的山猪后来长得又大又壮,开始下山报仇了。不只报自己的断腿之仇,还要为更多被人类捕杀的同伴报仇。三脚猪又壮又快又精,猎人们都被它整得天翻地覆。
黄春明突然又说:“你知道三脚猪的结局是怎样吗?都没有人知道它怎么消失的。”原来是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三脚猪在山崖上遇到了一个恐怖黑影矗立眼前,它使出最大力气朝那黑影撞去,那黑影竟然丝毫不动,三脚猪拼出全力绝不退让,三只脚拼命撑在地上使力,雨打下来,雨水混着它头上猛撞流出的血滴下来,它不服输,再一用力,那黑影竟然被它推动了,一分、一寸……
讲到这里,广告时间结束,我们又进现场访谈了。真是惊人的说故事本能,在短短两三分钟内,黄春明就即兴、认真且精彩地讲了一个故事,至少是四分之三个故事吧!
怎么会没有故事,没有讲故事的人呢?故事之所以逐渐离我们远去,问题恐怕不只出在“生产者”,更该负责的也许是“消费者”吧!
回到本雅明的那篇文章,他清楚明白点出了过去“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他们都来自远方,带着一身与我们熟知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经验。故事之所以迷人,因为故事诉说的,是某种对我们如此陌生的事物,我们不该相信,却透过说故事者的权威,使我们不得不信。
故事与说故事者的黄金年代,应该是大航海发现期吧!每一个海港只要有远航的船只归来,家家户户就扶老携幼赶到码头上,兴奋热切地等着听故事。船上下来的人,一定有一个被推为代表,他可能是水手,可能是传教士,也可能是随船去调查远方动植物或土俗人种的学者,就在带有咸味的海风中,说故事的人开口说:“我们离开里斯本出航的第八十三天,左船舷突然浮现了物体的阴影,巨大如陆地,然而却又快速移动朝我们而来……”所有人屏息听着,他们心底无意识早已准备好了:这将是个荒诞奇异的故事,然而他们愿意相信。那是人对于世界还充满无知与好奇的时代,那也是人还没那么自信自我的时代。每个人内心保留着很大一块没有把握的空间,暧昧的空间,准备如实地接近在看不见的远方,的确会发生些我们不了解、我们不能想象的事。
例如在世道轮回里,会有一条报恩的蛇,化做人形与其恩人结为夫妻,却阴差阳错被她的恩人给害了。例如说和我们一般世俗生活,平行存在着另一个武侠、江湖的世界,那世界里的人或者可以飞檐走壁,或者可以吐剑光夺人首级于百步之外,他们各有师父、各有帮派,也就各有复杂的恩仇。就在我们看不到或者看不出来的那块空间里。
现在的人不再觉得有什么样的经验,是我们不知道的,整个世界都不神秘了,每个可能藏着秘密的角落都被探索过了,于是我们收拾起好奇的心,从听故事者的角色,彻底改换成评论者的角色。
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没人再要认真听故事,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故事还没开始之前,我们已经先准备好要评论了。
“这怎么可能?”“这只猪应该要会飞才好吧?”“那条蛇干吗得是女的呢?它不能变成男的跟许仙当朋友吗?”……
评论一开始,故事就完蛋了。因为评论者就把自己摆放得比故事地位高,他们没打算要和故事平起平坐,更没打算要张着合不拢的嘴,单纯地接受故事、享受故事。
现在的人们,不再从听故事、相信故事里得到乐趣,最大的乐趣变成了发表对故事评头论足的种种意见。于是反过来,这种态度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事会引起这个社会兴趣,什么不会。
别人真正奇特异质的经验,这个社会没有兴趣。虽然那些远洋船只上的水手们,可能还是有一大堆稀奇古怪的航海经验,然而谁会再跑到码头上去听他们诉说呢?白蛇青蛇水淹金山寺,或者屈原投江的故事,每年端午节行礼如仪讲一讲,可是人们也不会真的有兴趣了,因为那和他们“无关”,他们没办法用自己狭窄的人生去评论白蛇青蛇,或三闾大夫。
那什么才会引起兴趣呢?名人的八卦、绯闻,这些,会引起兴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评论他们的行为、他们之间的纠结,这种新闻,不只满足了社会上的偷窥癖,还满足了众说纷纭的“评论癖”。
太多人靠评论别人来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单调与无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本来最能排遣单调与无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如果打一开始,你就不相信双连埤真的有一只三脚山猪,那你也就不会好奇:风雨夜,三脚猪到底遇上了什么样的鬼怪强敌,三脚猪的结局又到底如何?
(选自杨照《故事照亮未来》,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故事的人”最重要的特质 特质:独特的特点
B.每个人内心保留着暧昧的空间 暧昧:不光明的
C.进入故事的异质世界 异质:不一样的
D.满足了社会上的偷窥癖 偷窥:暗中探查他人隐私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切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故事逐渐离我们远去,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要负同样大的责任。
B.大航海时代的人们无知又不自信,才会对远航归来的人所讲的故事深信不疑。
C.故事消失是因为人们的经验不断丰富,秘密的领域都被探索,世界不再神秘。
D.作者对人们热衷评论名人八卦绯闻以解决自己单调与无聊的现象,语含微讽。
8.作者为什么说“真正消逝了的,是听故事的人”?
9.文章中间回顾了黄春明先生即兴讲出的“三脚猪”的故事,又戛然而止。试结合全文,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