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百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4-29
江苏省百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于一个重要事件,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等20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富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增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是“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努力奋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文界约定俗成地认为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是以文学高光事件来认定的,因而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B.邵燕君等人认为1996年应该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他们锚定金庸客栈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1991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和追溯一种事实真相相比,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能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后者让网络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当前网络文学的迫切需求在于提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D.材料二结合网络文学发展到当下的现实状况,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文学的一贯使命追求两个角度,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3.下列各项对网络文学现状和事实的描述与材料二所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从《少年的你》到《赘婿》,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B.很多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之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C.当下的网络文学多数是一些人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某些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等制造出的垃圾文化类型。
D.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传承历史文化并助其焕发活力,但其野蛮生长的状态依然故我,良莠不齐。
4.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相关内容简要叙述。(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酒记
肖曙光
运送桂花醇酒的骡马“高脚队”,在汉中北边的秦岭山麓,竟然被歹人劫了货。
那可是从湘西南都梁城运来的整整一百坛桂花醇酒啊,汉中桂花醇酒庄的邵掌柜,急得嘴角起了泡,他慌里慌张禀告老爷。原以为老爷会震怒,没想到老爷慢慢喝了口茶,说了句“你去查查吧”。邵掌柜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小厮一头扎进了秦岭。
汉中素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美誉,老爷看中了这个地方,设了酒庄,把当年皇上封赐的“桂花醇酒”远销到这里。这种用桂花酿制的酒,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很快在汉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老爷一向很器重他,眼下出了这么大的事,邵掌柜哪能不着急?
在秦岭山麓寻了半个月,没发现一丝线索。苍苍莽莽、连绵起伏的大山,不要说一百坛酒,就是一千坛、一万坛酒,消失在大山里,也是泥牛入海难寻踪迹。
这天,邵掌柜在山里转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看见前面有一处低矮的茅草屋,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心里顿时一振。便与小厮策马前去。
屋内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见了邵掌柜,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山沟沟里,还能遇见贵客,快请进。”老妇人揭开冒着热气的锅,锅里正煮着红薯汤。她盛了两碗给邵掌柜。邵掌柜心里一阵感动,这一年,汉中蝗虫肆虐,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在这偏僻的地方能有一碗红薯汤喝,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喝了红薯汤,刚才还无精打采的小厮,顿时有了精神,他砸巴着嘴说:“掌柜的,要能喝上一碗酒,解解乏该多好。”邵掌柜苦笑着摇摇头,这小厮到底年轻,光惦记着喝酒,还不知道那些酒能不能找得到呢?
“哦,你说酒啊。”老妇人听了小厮的话,好像想起什么来。她颤巍巍地走向床边,在床底下摸索了一阵,抱出一个坛子:“你不说,我真忘了,这里有一坛酒。”
邵掌柜和小厮一见到那个坛子,两人顿时愣住了,这是一个造型古朴的陶瓷坛子,坛子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隶书“桂”字,坛口蒙着一块杏黄色的布。“桂花醇酒!”两人差点失声叫出来。
老妇人看见两人惊诧的眼神,说:“这酒不好吗?”
邵掌柜连忙从老妇人手中接过酒坛,轻轻放在桌上。他看了看坛颈上垂下的那根红布条,红布上有一个“汉”字,这是销往汉中的标志。无疑,这酒正是那批被劫的酒。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邵掌柜按捺住内心的惊喜,对老妇人说:“这当然是好酒。只是你不喝酒,为何藏有酒呢?”
老妇人笑了,说:“这酒和红薯,都是前段时间儿子送来的。酒,我留给儿子喝。”
“那你儿子呢?”邵掌柜问道
“唉。”老妇人叹口气道:“媳妇和孙子都饿死了。他出去找活路去了,就留下我这孤老婆子守着这个家。这灾年,老天爷是不让人活呀。”
自从闹灾,秦岭山麓就多了一些打家劫舍的歹人,看来酒就是老妇人的儿子这伙人劫的。
两人不敢久留。回酒庄的路上,小厮欣喜地说:“掌柜的,快去报官吧,抓住了老婆子,就能抓住她的儿子,”
邵掌柜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是啊,总算能给老爷一个交代了。”
是夜,邵掌柜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老爷,老爷重重叹了口气,久久不再言语。
邵掌柜揣摩不透老爷的心思,良久,才嗫嚅道:“老爷,明天我去报官吧?”
老爷摇头:“不用。明天,你去汉中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吧。”
不报官,还要设粥厂赈济灾民?邵掌柜有些想不明白,但他不敢多问。
几天过去了,邵掌柜忍不住又想去报官,老爷依然是摇头不许。邵掌柜很无奈,却便不再提此事。
几日后,在酒庄的几个拐角处,陆续发现了那批被劫的酒,显然是被人送回来了。掌柜惊喜不已,连忙报告老爷,老爷淡淡一笑。
桂花醇酒庄设粥厂三个月,济灾民数万人。
让邵掌柜没想到的是,从此一批又一批的桂花醇酒运来汉中,路过秦岭山,再无被劫之事。
(选自《天池》2016年第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简练精辟,寥寥几笔,三言两语,概述了桂花醇酒在秦岭山麓被劫的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铺开了后文叙事的架势。
B. 秦岭山麓,大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桂花醇酒被人劫了,消失大山、难寻踪迹,环境的选择,情节的开端,充满了传奇色彩。
C. 文中邵掌柜和小厮在老妇人家中“差点失声叫出来”透露了两人发现线索后的惊喜,但最终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
D. 面对老爷的前后两次摇头,邵掌柜先是想不明白,却也不多问,后是很无奈,却也便不再提此事,两相照应,可见邵掌柜的忠诚。
7.下列对小说艺术技巧和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如“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头扎进”等动作描写,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邵掌柜在酒被劫后的慌张着急。
B. 小说中邵掌柜与老妇人的对话描写,既是邵掌柜在查找劫酒人的踪迹,也是作者借老妇人之口在交代劫酒原因,有言简而意丰的效果。
C. 小厮在确认劫酒实情后回酒庄路上的欣喜与老爷从管家那里得知劫酒原委后的重重叹气久久不语形成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
D. 肖曙光的故乡地处雪峰山脉,天地有灵不乏传奇,作者受此影响写就了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笔记体作品,《寻酒记》便体现了地域特色。
8.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波三折是小小说情节的典型特色,请简要概括本文情节安排的转折之处。(4分)
9.文学作品往往在弘扬正能量中彰显感化人心的价值,小说多处彰显“善有善报”的观念,请结合文本相关情节加以分析。(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于一个重要事件,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等20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富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增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是“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努力奋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文界约定俗成地认为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是以文学高光事件来认定的,因而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B.邵燕君等人认为1996年应该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他们锚定金庸客栈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1991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和追溯一种事实真相相比,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能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后者让网络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当前网络文学的迫切需求在于提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D.材料二结合网络文学发展到当下的现实状况,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文学的一贯使命追求两个角度,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3.下列各项对网络文学现状和事实的描述与材料二所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从《少年的你》到《赘婿》,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B.很多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之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C.当下的网络文学多数是一些人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某些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等制造出的垃圾文化类型。
D.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传承历史文化并助其焕发活力,但其野蛮生长的状态依然故我,良莠不齐。
4.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相关内容简要叙述。(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寻酒记
肖曙光
运送桂花醇酒的骡马“高脚队”,在汉中北边的秦岭山麓,竟然被歹人劫了货。
那可是从湘西南都梁城运来的整整一百坛桂花醇酒啊,汉中桂花醇酒庄的邵掌柜,急得嘴角起了泡,他慌里慌张禀告老爷。原以为老爷会震怒,没想到老爷慢慢喝了口茶,说了句“你去查查吧”。邵掌柜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小厮一头扎进了秦岭。
汉中素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美誉,老爷看中了这个地方,设了酒庄,把当年皇上封赐的“桂花醇酒”远销到这里。这种用桂花酿制的酒,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很快在汉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老爷一向很器重他,眼下出了这么大的事,邵掌柜哪能不着急?
在秦岭山麓寻了半个月,没发现一丝线索。苍苍莽莽、连绵起伏的大山,不要说一百坛酒,就是一千坛、一万坛酒,消失在大山里,也是泥牛入海难寻踪迹。
这天,邵掌柜在山里转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看见前面有一处低矮的茅草屋,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心里顿时一振。便与小厮策马前去。
屋内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见了邵掌柜,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山沟沟里,还能遇见贵客,快请进。”老妇人揭开冒着热气的锅,锅里正煮着红薯汤。她盛了两碗给邵掌柜。邵掌柜心里一阵感动,这一年,汉中蝗虫肆虐,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在这偏僻的地方能有一碗红薯汤喝,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喝了红薯汤,刚才还无精打采的小厮,顿时有了精神,他砸巴着嘴说:“掌柜的,要能喝上一碗酒,解解乏该多好。”邵掌柜苦笑着摇摇头,这小厮到底年轻,光惦记着喝酒,还不知道那些酒能不能找得到呢?
“哦,你说酒啊。”老妇人听了小厮的话,好像想起什么来。她颤巍巍地走向床边,在床底下摸索了一阵,抱出一个坛子:“你不说,我真忘了,这里有一坛酒。”
邵掌柜和小厮一见到那个坛子,两人顿时愣住了,这是一个造型古朴的陶瓷坛子,坛子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隶书“桂”字,坛口蒙着一块杏黄色的布。“桂花醇酒!”两人差点失声叫出来。
老妇人看见两人惊诧的眼神,说:“这酒不好吗?”
邵掌柜连忙从老妇人手中接过酒坛,轻轻放在桌上。他看了看坛颈上垂下的那根红布条,红布上有一个“汉”字,这是销往汉中的标志。无疑,这酒正是那批被劫的酒。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邵掌柜按捺住内心的惊喜,对老妇人说:“这当然是好酒。只是你不喝酒,为何藏有酒呢?”
老妇人笑了,说:“这酒和红薯,都是前段时间儿子送来的。酒,我留给儿子喝。”
“那你儿子呢?”邵掌柜问道
“唉。”老妇人叹口气道:“媳妇和孙子都饿死了。他出去找活路去了,就留下我这孤老婆子守着这个家。这灾年,老天爷是不让人活呀。”
自从闹灾,秦岭山麓就多了一些打家劫舍的歹人,看来酒就是老妇人的儿子这伙人劫的。
两人不敢久留。回酒庄的路上,小厮欣喜地说:“掌柜的,快去报官吧,抓住了老婆子,就能抓住她的儿子,”
邵掌柜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是啊,总算能给老爷一个交代了。”
是夜,邵掌柜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老爷,老爷重重叹了口气,久久不再言语。
邵掌柜揣摩不透老爷的心思,良久,才嗫嚅道:“老爷,明天我去报官吧?”
老爷摇头:“不用。明天,你去汉中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吧。”
不报官,还要设粥厂赈济灾民?邵掌柜有些想不明白,但他不敢多问。
几天过去了,邵掌柜忍不住又想去报官,老爷依然是摇头不许。邵掌柜很无奈,却便不再提此事。
几日后,在酒庄的几个拐角处,陆续发现了那批被劫的酒,显然是被人送回来了。掌柜惊喜不已,连忙报告老爷,老爷淡淡一笑。
桂花醇酒庄设粥厂三个月,济灾民数万人。
让邵掌柜没想到的是,从此一批又一批的桂花醇酒运来汉中,路过秦岭山,再无被劫之事。
(选自《天池》2016年第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简练精辟,寥寥几笔,三言两语,概述了桂花醇酒在秦岭山麓被劫的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铺开了后文叙事的架势。
B. 秦岭山麓,大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桂花醇酒被人劫了,消失大山、难寻踪迹,环境的选择,情节的开端,充满了传奇色彩。
C. 文中邵掌柜和小厮在老妇人家中“差点失声叫出来”透露了两人发现线索后的惊喜,但最终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
D. 面对老爷的前后两次摇头,邵掌柜先是想不明白,却也不多问,后是很无奈,却也便不再提此事,两相照应,可见邵掌柜的忠诚。
7.下列对小说艺术技巧和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如“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头扎进”等动作描写,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邵掌柜在酒被劫后的慌张着急。
B. 小说中邵掌柜与老妇人的对话描写,既是邵掌柜在查找劫酒人的踪迹,也是作者借老妇人之口在交代劫酒原因,有言简而意丰的效果。
C. 小厮在确认劫酒实情后回酒庄路上的欣喜与老爷从管家那里得知劫酒原委后的重重叹气久久不语形成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
D. 肖曙光的故乡地处雪峰山脉,天地有灵不乏传奇,作者受此影响写就了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笔记体作品,《寻酒记》便体现了地域特色。
8.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一波三折是小小说情节的典型特色,请简要概括本文情节安排的转折之处。(4分)
9.文学作品往往在弘扬正能量中彰显感化人心的价值,小说多处彰显“善有善报”的观念,请结合文本相关情节加以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