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2021年新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1-05-19
2021年新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个注重和谐、和睦的民族,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孔子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的理论思考首先在于强调和睦相处,“和”的起点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為贵。其次,其强调只有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间、民族间、国家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和谐,才能沟通,以善意回应善意,互利才能归于双方。再次,强调“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凡事必缘理而不径绝,“和”也是有原则的。《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最后,在“不同”下求“和”道,即用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
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固然有着众多原因,但不得不说“和而不同”的精神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在保持各民族丰富多样性的前提下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同样,“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汉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交汇融合,正是“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了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秦汉帝国建立后,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汉唐以后,与世界文化交流增多,中国文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为世界文化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而不同”还将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坚持“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
(摘编自常亮《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文化“贵和”,中华民族注重和谐,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遵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B.“和而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存在,因为“不同”,人们才需要交流、认同,“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
C. 以“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能够化解矛盾,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从而实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
D.“和而不同”思想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和而不同”的内涵,“和而不同”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层次清晰。
B. 材料列举的《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和”,强调和睦相处,“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
C. 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述时先提出总论点,具体论证时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论证,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习惯。
D. 材料二既写了“和而不同”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意义,也写了其对国家、社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重要意义的一项是(3分)
A. 华夏文化不断吸收和同化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华夏文化又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从而逐步实现国内、国际文化的融合。
B. 我国“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完美体现,香港、澳门回归后的良好发展也印证了“和而不同”思想的优越性。
C. 虽然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数次迁徙,但是中华文明依然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思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 在当今时代,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认识到“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性,并秉持这一思想,有利于解决民族矛盾和国际纷争。
4. 请简要概括“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4分)
5. 请结合材料,简述“和而不同”思想有哪些重要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沪上秋临
沈轶伦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是什么声音?
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听。
轰隆隆一阵巨响,每过几分钟地底下就有地铁开过,地铁站里被这轰鸣声充斥。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脚步声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有节奏而清亮的声音持续传出来,唧唧唧唧——
不是机房的声音,不是广播里站务通知的声音,也不是站台里工作的机器人滚动巡逻的声音。那些声音孩子大约都熟悉。他辨认着陌生的“唧唧”声,茫然不解。父亲模样的人笑着说,有一只蟋蟀跑到地铁站来了,蟋蟀啊,知道吗?小孩摇头。
我也放慢脚步,侧耳倾听蟋蟀的鸣叫。这是夜晚将近九点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城市中最没有自然景致的地方,听到了纯属于自然的奏鸣曲。
无数人写过上海,写过这里繁华的商业、移民的奋斗,写过地面上人类建造起的漂亮建筑,写过屋檐下的历史和水泥森林见证过的人事变化。却很少有人写过上海的动物,这座城市除了有人居住,还切切实实有其他物种共存。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也一样生活在这片区城内。它们感知城市里时光流逝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对城市空间分布的认知或许也不一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同时也略带迷茫吗?
在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柴斯特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村小溪边的树桩里,几个来野餐的人,在溪边敞开餐盒,柴斯特跳入餐盒想大快朵颐,不料来野餐的人正好收拾餐盒,之后走去坐车又转车,直到进了纽约曼哈顿区时代广场的地铁站,柴斯特才找到机会跃出餐盒,落到了在地铁站里开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手里。
一个“乡下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地方,真是无所适从。好在地铁站里的老居民——猫和老鼠,成为柴斯特的朋友。
玛利欧安排柴斯特住进了一只火柴盒,或许仅仅是因为饥饿,它啃了玛利欧一家辛苦积攒的存款——纸的味道多么像家乡的草叶。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奏乐,来弥补玛利欧一家。它在时代广场开了一个演奏会——它摩擦翅膀,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演奏了意大利歌剧,演奏了它在报摊收音机里听到的大家爱听的美国歌曲。它的音乐会吸引了地铁站里的人们,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稍稍弥补了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停在那里,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在音乐持续的这几分钟里,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那些人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可当触手可及的出名的诱惑和金钱——这些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时,真心爱蟋蟀的小男孩,最先察觉到蟋蟀的不快乐,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疲倦。看到纽约的第一片落叶旋然而下,柴斯特告诉猫和老鼠,它想家了,想念乡下的土拨鼠和兔子,想念小溪和柳树。
猫和老鼠帮助新朋友坐上了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列车。小说的最后,送走朋友而久久没有入睡的老鼠对猫说:“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到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去。”
在大学上儿童文学选修课的时候,老师读到这段,解释说,蟋蟀难以过冬,柴斯特从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显示九月开始,自知寿数将尽,它想要落叶归根。但作者不忍将死亡展现在儿童文学里,因此让蟋蟀坐车回乡,这是最完美的安排。
在上海的这个夜晚,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叫时,各自又会想到什么呢?
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小男孩应该和玛利欧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昆虫。而那父亲呢,若是这城市的老居民,或许会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伙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的花圃里捉蟋蟀的往事,那时候上海还不是这种高楼密布的场所;若他是这城市的新移民,此刻会不会也有一点思乡呢?像柴斯特思念土拨鼠和兔子、小溪和柳树一样,他会不会牵着儿子的手,想念童年故土风物呢?
柴斯特这样向猫和老鼠解释:“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快到秋季了,这正是康涅狄格州最美的时候。所有的树都在改变颜色,每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望无际。只有天边偶尔会出现烧树叶时升起的缕缕轻烟。这时,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几天后,我还是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经过这个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空荡荡的站台,空无一人,唯有鸣叫声持续发出,一切像一个梦一样。这是属于蟋蟀一个“人”的演奏会。而循着长长的扶手電梯来到地面,夜晚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蟋蟀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一些人的童年,而对于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蟋蟀代表着故土、亲人以及他们生活的过往。
B. 柴斯特描述的康涅狄格州秋天辽阔、浪漫、宁静、平和,而大都市的生活局促、单调、喧嚣,字里行间暗示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
C. 文章结尾写几天后经过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但站台空无一人,含蓄地说明大自然的美妙是永恒的,告诉人们要学会欣赏和珍惜。
D. 文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文中的蟋蟀象征那些由家乡来到大城市中拼搏奋斗、想要在城市中扎根的外来人员,意蕴丰富,具有现实意义。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在描写蟋蟀的声音之前,先写了地铁轰隆隆的巨响、站台人流的脚步声,这与地铁站平静后有节奏而清亮的蟋蟀声形成了对比。
B. 文章起笔用“你听,是什么声音?”“不是……不是……也不是……的声音”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C.“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在时代广场“开一个演奏会”,拟人化的手法既表现了柴斯特的可爱,又表现了演技的高超。
D. 康涅狄格州的秋季是最美的时候,而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夜风中却带着凉意,作者通过类比,突出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凸显了主旨。
8.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9. 本文记上海地铁里的蟋蟀,却花费大量笔墨写《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