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07-07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源。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偏闹了笑话。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孑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见第五回)
(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
材料二:
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在小说中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中,一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若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
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部作品的基本条件。
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只能成为创作中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中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而来的。
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分,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
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不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成为《红楼梦》的一劫。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他说:“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
(节选自《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 在俞平伯看来,“消闲派”红学家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 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品诞生的重要原因。
D. 小说主题就是作者的人生观的体现,作家具备了人生观,其作品才会有文学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俞平伯看来,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 想要了解曹雪芹的写作态度,只能从《红楼梦》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这两条最可靠的途径着手。
C. 由于第一、第二两回是读《红楼梦》全书的关键,所以首先要从这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 赵先生认识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事迹和真实人物的事迹并不相符,可见赵先生反对《红楼梦》是作者自传的观点。
3.下列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不是材料一所驳斥的一项是(3分)
A. 贾宝玉的故事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经历相似,所以《红楼梦》是讲纳兰家事。
B. 民间传说顺治帝最后出家为僧,书中宝黛爱情的原型是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C.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便出乖卖丑,是个毫无自尊心的村妪。
D. 《红楼梦》中几首描写贾宝玉的诗词似贬实褒,寄寓了曹雪芹的愤世嫉俗之情。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对于“考证派”将《红楼梦》看作是自传或合传,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李开会
龙颖
下了几天的暴雨终于停了,太阳也已经出来了,但风一吹还是很冷。小镇上萧条一片,街道旁家家闭门封户,一场暴雨把这往日的人间烟火也冲刷走了。
今天早上镇上要开会,要求各村各寨的村主任都要参加。一大早,老李就起来了,没惊扰村里任何人,自己徒步走到了镇上。
前脚刚踏进镇政府的院子里,一眼瞧见了空中飘扬的红旗,老李后脚就软了。整个人就像突然被扎了一针的皮球,内里轻飘飘的,十分没底。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从未见过如此庄严肃穆的情景,心里一下就打了退堂鼓。后脚怎么也抬不起来,怎么也跨不过镇政府这铁门槛。
门卫觉得奇怪,赶忙出来询问:“老乡,您是有什么事?”
“我……我……我是营头村的村主任。”老李一把按住发抖的大腿,把后脚抬了进来。
“哦,来开会的吧。快去吧,他们快开始了。”门卫转身就走,给老李提了个醒。
老李见门卫进了传达室,关上了门,嗓子眼上的一颗心才落下了。老李抬手抹了抹额头的虚汗,整理了一下黑色的中山装,战战兢兢地走进了铁门。各个办公室的门都是开着的,老李也不知该从哪一扇门进,走到一扇门就往里瞧上几眼。
老李犹豫着要不要上去再问一下门卫,一抬眼,就看见了玻璃窗后面门卫迷惑的眼神。慌忙间,老李立刻转开了头,却在下一秒又看见了大门前立着的“为人民服务”的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像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烤得老李大汗直冒。
背后传来了门卫的开门声,老李全身血液突涌至心脏,心脏“突突”地撞击着胸口。老李往后偷瞄了一眼,发现门卫已经在门前拿什么东西了,老李大脑里立刻闪现出电视上的那些警匪狭路相逢的情景,警察快速掏出枪,朝着匪徒,抬手就是一枪。
老李心里害怕极了,抬起双脚,绕过“为人民服务”,噔噔跑上了二楼,一不小心摔在了楼道上,连忙捂住嘴,紧张地环视了四周。见没人,赶忙深吸了几口大气。
待稍稍平静下来,老李慢慢地趴在窗户上,只露出脑袋望向院子里。
门卫不知何时抬出了一张软椅,正舒舒服服地躺着晒太阳。老李紧绷的心才放松下来,顺着墙,一屁股滑坐在了冰凉凉的楼道上。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一惊一乍,老李憨实实地挠了挠头,忍不住笑了出来。
楼道里静悄悄的,老李迷迷糊糊间听到有人在讲话,断断续续的,一个人讲完另一个人接着。老李激动得立刻爬起来,循着声源悄悄地走过去。越往前走,声音越大,听得越清楚。老李高兴透了,终于找到开会的地方了。
他立刻从中山装的口袋里拿出工作报告稿,粗糙的大手刚一触碰到门把手,反射性地缩了回来,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
这么大的场面,要是徐主任,肯定不怕。可是,我是李老头啊,我怕啊!
会议室里面突然重重拍了一下桌子,老李被吓得哆嗦起来,整个人向门倾去,无意间推开了会议室的大门。
会议室里安安静静的,坐着的人都低垂着头,只有干练的镇长站着,十分正气凛然地叉腰看着面前的众人。他瞧见了门口哆嗦的老李,缓了缓神色问:“你是做什么的?”
老李定了定神,立刻解释道:“哦哦哦,领导您好,我……我是来开会的。”
老李赶忙摊开手中的东西,小步跑到镇长身边,双手递给他过目。
“你是?”镇长收了东西,放到了自己面前的桌子上。他的印象里没有哪个村的主任是长这样的。
“我是营头村的徐主任。”老李明明十分紧张,却强迫自己挤出笑容来回答他的话。电视剧里面,下属对领导都是这样的,老李也这样演。
“把笑容收了!干部要有干部的样子,嘻嘻哈哈的干什么!”
老李被威慑住了,心里的紧张现在全部都表现出来了。整个人抖得跟筛筛子一样,紫色的双唇激烈地上下打着架,硬是讲不出一句话来。
“营头村的徐主任,不是在昨天走访贫困户的路上被大水冲走了吗?”一堆人中不知谁说了一句,大家的目光突然齐刷刷地投到了老李身上。
老李知道自己被揭穿了,一只手不停地抹着脸上的汗,一只手紧紧地按住直发抖的腿,一时没控制住,瘫坐在了地上,大哭起来,“徐主任是个好人,山洪来的时候,他把报告稿塞给我,把我推到了旁边的高地,自己……”老李哭着拿过报告稿,深深地埋在自己的胸前,“今天的会他准备了好久,我只是想帮他把会开完……”
众人皆默默地低下了头,镇长抹了抹眼泪,蹲下来把老李扶起来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自己走到了旁边,对着下面的人说:
“下面,我们有请徐主任报告自己的工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卫”这一人物出现多次,引发了老李的心理波动和举止变化,从而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在意识到自己一惊一乍之后,老李忍不住笑了出来,这既是忐忑之后放轻松的表现,也是为自己解嘲。
C.老李进入会场时,恰逢会议气氛紧张,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忙把徐主任的报告稿交给镇长检查。
D.听到老李代替徐主任开会的缘由,众人感到羞愧和不自在,为之前轻视老李的错误行为而低下了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了镇政府院中的红旗、“为人民服务”的牌子等典型景物,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这种气氛加剧了老李的紧张,促成其一系列反应。
B.镇长既有干练、威严的一面,也有面对群众的和蔼平易,是一位工作认真严肃、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基层干部,落泪的细节体现出他的刚中之柔。
C.小说两次写到老李穿着黑色中山装,这种严肃正式又略显过时的服装穿在老农民身上,虽然显得不伦不类,但符合他不想引起其他开会人员注意的心理。
D.小说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李开会的经过,暗线是徐主任为救群众而牺牲的故事,老李开会的原因最后才点出,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8.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9.这篇小说善于制造“反差”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