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眺《和王中丞闻琴》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15-09-21
和王中丞闻琴
谢眺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容与:徘徊犹疑。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3分)(如果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描写音乐,也可得分)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琮琮作响的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感慨。(3分)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使人产生了隐逸之意。(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作者
谢朓
(464—499)南朝齐文学家。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王中丞,可能指王思远。沈约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王中丞即王思远,曾为御史中丞。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前面提到的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读者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似乎可以看到这种写法的影响。
谢眺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容与:徘徊犹疑。
1: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2: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3分)(如果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描写音乐,也可得分)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琮琮作响的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2: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感慨。(3分)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使人产生了隐逸之意。(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作者
谢朓
(464—499)南朝齐文学家。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王中丞,可能指王思远。沈约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王中丞即王思远,曾为御史中丞。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销磨了隐逸的意兴。
全诗境界,可用一“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极富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前面提到的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读者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似乎可以看到这种写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