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阅读答案
时间:2017-03-13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无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E
2.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答“对写”“正侧面描写结合”,分析合理,亦可;但是答“比喻”“以景结情”不给分。)
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2)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6 分)
参考答案
(1)C D(C 中的“如约”一说无依据 D 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
(2)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
(1 分);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1 分);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1 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1 分)。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无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随着皎皎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E.全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在帝都赏月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
2.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E
2.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答“对写”“正侧面描写结合”,分析合理,亦可;但是答“比喻”“以景结情”不给分。)
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末两句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
E.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
(2)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6 分)
参考答案
(1)C D(C 中的“如约”一说无依据 D 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
(2)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
(1 分);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1 分);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1 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