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翁《浪淘沙令·秋夜感怀》阅读答案
时间:2020-09-26
浪淘沙令 秋夜感怀
刘辰翁【注】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达到词的全盛时期。
B. “满城明月半窗横”描写的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寄寓了诗人的愉悦惬意的心情。
C. “起舞”二字使用了晋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从而抒发了诗人报国效忠、收复河山的伟大志向。
D. 在“正襟危坐二三更”中,刻画了诗人为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早起晨练,积极备战的生活片段。
E. “未晓偏醒”中“偏”字意涵丰富,强调了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了词人内心的不情愿。
15. 苏轼《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请分析它们表情达意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4. BD B项,“寄寓了诗人的愉悦惬意的心情”错误,而是“夜不能寐的忧愁”。
D项,“……刻画了诗人为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早起晨练,积极备战的生活片段”错误,“正襟危坐二三更”,抒发的是为志向不能实现的苦闷。
15.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建安十八年,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赤壁赋》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秋夜感怀》中“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收复故土,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
刘辰翁【注】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
14.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达到词的全盛时期。
B. “满城明月半窗横”描写的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寄寓了诗人的愉悦惬意的心情。
C. “起舞”二字使用了晋人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从而抒发了诗人报国效忠、收复河山的伟大志向。
D. 在“正襟危坐二三更”中,刻画了诗人为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早起晨练,积极备战的生活片段。
E. “未晓偏醒”中“偏”字意涵丰富,强调了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了词人内心的不情愿。
15. 苏轼《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请分析它们表情达意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4. BD B项,“寄寓了诗人的愉悦惬意的心情”错误,而是“夜不能寐的忧愁”。
D项,“……刻画了诗人为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早起晨练,积极备战的生活片段”错误,“正襟危坐二三更”,抒发的是为志向不能实现的苦闷。
15.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建安十八年,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赤壁赋》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秋夜感怀》中“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收复故土,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