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阅读答案
时间:2020-12-17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节选)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绎思:精心构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参考答案:
(1).C; C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2).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 :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迁回曲折,各臻妙境。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意象组成意境。翻译: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这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李白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涧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注】粉图:在粉墙上所绘之图。峨眉:山名,在四川境内。下文的“罗浮”,山名,在广东境内;“赤城",山名,在浙江境内;“苍梧”,山名,在湖南境内。“三山”,方丈,蓬莱,瀛洲,传说中的三座仙山。绎思:精心构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至少包含了三个信息,其中“歌”是诗体标志,即“歌行体”,属于古体诗。
B.“驱山走海”句,以夸张手法表现了“名公”挥动彩笔、描绘山水图景的高超技艺。
C.诗人所写的孤舟和征帆迷失了方向,在画面上一动不动,却又像随风飘荡到天边。
D.诗人为这形象逼真的画面所感染,欣赏的兴致很浓,还围绕画面发挥自己的想象。
2).请你通过李白对这幅“粉图山水”的描绘,分析画家创作时的“绎思”和技巧。
参考答案:
(1).C; C项,“迷失了方向”错误,“迷归年”的意思是迷失了回归的时间,即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这是诗人看到画中飘荡在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所触发的想象。
(2).善于艺术概括(精心选取意象) :画家将峨眉、罗浮、赤城等天下名山巧妙地汇聚在同一画面上,收到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善于营造意境:峨眉高峻,罗浮悠远,赤城、苍梧云蒸霞蔚,洞庭潇湘缥缈绵远,三江七泽迁回曲折,各臻妙境。善于逼真再现:诗人描绘满堂的空灵苍翠就好像可以触摸到,赤城、苍梧的烟霞就好像扑面而来,由此可见,画家着色用笔之逼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技巧的能力。诗词构思需要整体把握,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作者想象的。它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意象组成意境。翻译: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这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