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秦风·蒹葭》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时间:2015-07-01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试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三: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四:
1、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 ”、“ ”、“ ”。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4、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五: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 。第二、三章的韵脚是 。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题解】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试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12年安顺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3、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三: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D)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四:
1、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2、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
宛在水中央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4、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五:
1、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 。
2、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 诗。
3、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 ,特定地点是 ,特定人物是 。
4、全诗换字换词,第一章的韵脚是“ ”,押韵的字有 。第二、三章的韵脚是 。这样换字换韵起到了 的效果。
5、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是否得到了那位伊人?为什么?
6、“苍苍”“凄凄”“采采”属于叠词,诗中使用这些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3、深秋的早晨 芦苇丛生的河边 青年男子或女子
4、ang 苍、霜、方、长、央 “1” “一唱三叹”
5、没有。从诗的内容来看,那位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诗人最终没有得到那位伊人。
6、这三个词都是描写芦苇茂盛的样子,具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使这首诗读起来更加上口,意境更加优美。
【题解】
《诗经》是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多为民歌;“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周王朝京畿一带贵族文人所作的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西周及诸侯鲁国、宋国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乐歌。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诗”和“颂诗”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无法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的“国风”相比,但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诗经》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四言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结构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地表达诗人情思。
【译文】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