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庠《菩萨蛮·宜兴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14-09-17
菩萨蛮·宜兴作
宋 ·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赏析:
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这里也有宜人的景致。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
过片两句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了方位。丹阳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是比较容易的了,加上前面看到“落日送归鸿”,接着写出回乡之思完全是顺理成章的。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词中所谓“石亭春满枝”句好像是写实景,其实却是虚拟,从“北风”、“寒溪”推演而出:一是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二是如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此二句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张元干跋苏庠所作赠王道士诗墨迹云:“吾友养直,平生得禅家自三味,片言只字,无一点尘埃。宇宙山川,云烟草木,千变万态,尽笔端,何曾气索?”这段话,对于理解此词是有帮助的。
评解
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作者
苏庠(1065~1147) 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
宋 ·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
1.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两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赏析:
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然而这里也有宜人的景致。三、四两句,所写的景物和给人的感觉与上两句迥然不同: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栖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
过片两句写北斗星低垂于荒陂,点明了方位。丹阳宜兴之北,因而说“乡山近”。家乡既然很近,回去是比较容易的了,加上前面看到“落日送归鸿”,接着写出回乡之思完全是顺理成章的。可是结拍两句却词意陡转,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词人的心意是:政坛既不可涉足,则只有借山而隐;宜兴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归丹阳?词中所谓“石亭春满枝”句好像是写实景,其实却是虚拟,从“北风”、“寒溪”推演而出:一是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二是如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此二句语浅情深,意味深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张元干跋苏庠所作赠王道士诗墨迹云:“吾友养直,平生得禅家自三味,片言只字,无一点尘埃。宇宙山川,云烟草木,千变万态,尽笔端,何曾气索?”这段话,对于理解此词是有帮助的。
评解
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不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作者
苏庠(1065~1147) 南宋初词人。字养直。初因病目,自号眚翁。本泉州人,随父苏坚徙居丹阳(今属江苏)。因卜居丹阳后湖,又自号后湖病民。苏坚有诗名,曾与苏轼唱和,得苏轼赏识,并因苏轼称誉其诗而声名大振。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其后居京口。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征召,独不赴,隐逸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