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11-10
杂感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注释
①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
②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
③薄幸:对女子负心。
④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参考译文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创作背景
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三十五岁去世,是短命的多才诗人。黄仲则一生贫病交迫,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为了生计,二十岁开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三十五岁时病死在山西运城。黄仲则短短的三十四年生命,充满悲哀和困顿,却又个性倔强,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
七言律诗《杂感》,是黄仲则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写的,当时黄仲则二十岁。黄仲则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但是黄仲则坚持不平则鸣,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出不平的感慨。

赏析
杂感·仙佛茫茫两未成是清朝诗人黄景仁所作的一首杂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慨叹,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句是经典名句。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薄幸,对女子负心。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来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尾联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此句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除了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也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诗《杂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赏析二
元明清诗向来不受重视,只因为唐诗成就太高,但是元明清诗中亦有精品,清乾隆年间的诗人黄景仁算得上是佼佼者。
黄景仁一生悲苦,四岁丧父;未及成年,祖父、祖母、兄长相继过世。然而他年少有诗才,九岁有诗“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十六岁时,夺三千人童子诗第一。他虽有过人的诗才,却仅得秀才功名。十九岁参加江宁的乡试,名落孙山,愤而有诗《杂感》,不想此诗竟成为其一生的写照。
诗人首先提及自己为解心中苦闷,求佛问道不成,只能在夜深之时发出深深的愤愤不平。宋代以降,佛、道、儒三教合一,传统士大夫在一帆风顺的时候,积极入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在遭遇挫折时,多退居江湖之远,求佛道以自慰。然而此时的诗人才十九岁,什么让他要求佛问道?黄景仁“六赴乡试,概报罢”,一次次的失利,让他心中郁积不平之气,长期游幕,寄人篱下,心中不平之气越来越强,竟然是英年早逝郁郁而终!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说道自己身世凄苦,一生如风蓬一样飘零以及处世落落寡合的性格。诗人寄人篱下,到处飘零,换了旁人,慷慨激昂之气早已消磨待尽,但是他仍旧一副铮铮铁骨。他虽有一世之诗名,但是却掉入了泥潭之中,自己处世落落寡合,被权贵指为不识时务的薄幸之人。
他之所以心中有不平之气,是他厌恶腐败的官场和儒林。所以他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对那些显贵、名儒他在内心深处是及其藐视的,诗人自然要对他们投以白眼了。但是诗人也是很无奈的,面对权势和财富,他又能如何?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此句为人所熟知,但是多理解为自己遭人白眼,只能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恰恰相反,诗人藐视那些权贵,对他们投以白眼,我们看到了他一身都是傲骨!
但是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吗?不是,黄景仁手中有支笔,他可以发出他心中的不平之鸣。“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古人有“诗谶”之说,如果写诗提及不吉利之事,往往会在自己身上灵验,但是诗人不惧怕“诗谶”,要如春天的鸟鸣、秋天的虫吟一般自然,写出自己心中的不平。乾隆时代文网密布,诗人不作歌颂“盛世”靡靡之音,尽是写出和朝廷主旋律不和谐的“不平鸣”!
《杂感》是诗人十九岁时的作品,但是却惊人的暗合他三十五年间的遭遇,黄景仁不畏惧“诗谶”,但是却没能逃离“诗谶”,真是可叹可悲啊!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三百首 > 古诗赏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