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17-08-11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始为太子妃,操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太子数 为汉、赵二王所间,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仁宗立,册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是时海内宁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 物必先上皇太后。-亨慈孝闻天下。四年谒长、献二陵,帝亲燊韃骑导。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 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还,过农家,召老 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曰:“此田家味也。”他日,帝谓杨士奇曰: “皇太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张辅,武臣也,达大义。蹇义重厚小心,第寡断。汝克 正,言无避忤,先帝或数不乐,然终从汝,以不败事。又有三事,时悔不从也。”太后遇外家 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 “此新天子也。”群臣呼万岁,浮言乃息。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 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 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正统七年十月崩。当大渐,召士奇、缚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 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 太皇太后已崩。遗诏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语甚谆笃。上尊谥曰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 皇后,合葬献陵,拊冬序。
(选自《明史•仁宗诚孝张皇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B.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C.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又为 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西汉时期,两宫是指东宫、西宫;东汉时期,两 宫是指南宫、北宫。本文中“两宫”具体是指成祖及仁孝皇后。
B. 妇道,旧时对成年女子的通称,亦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为妇之道,传统意义指 贞节、孝敬、卑顺、勤谨。在封建时代,则为“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C. “崩”专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人们对“死”往往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 多别称。古代人对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太_,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 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 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诚孝皇后颇有妇道。作太子妃,严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喜欢;贵为太后,严格管束娘家人,不使他们干预朝政;获得临朝听政的机会,却安于内宫。 z
B. 诚孝皇后颇有谋断。宣德初年,军国大事多听从她的裁决;宣宗驾崩时,宫中讹传将 立襄王为皇帝,她当机立断进行了处理,流言才得以平息。
C. 诚孝皇后爱民惜民。劝勉皇帝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召来农家老妇询问生活及农活方面 的事,赐与钱币;留遗诏勉励大臣辅助皇帝实行仁政。
D. 诚孝皇后善于识人。对杨士奇、张辅等人的办事能力非常熟悉。她认为,杨士奇直言 不讳,先帝有时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他的建议,得以无错无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2) 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参考答案
10.B
11.A(文中“两宫”具体是指宣宗及仁孝皇后。)
12.D(“无悔”错)
13.文言文翻译(每句5分,共10分)
(1)成祖为此十分生气,大减太子的宫膳,多次到了要另立太子的地步,最后都因为张皇后从中周旋的缘故(太子)才得以不被废掉。
(恚,1分;易,1分;卒,1分;句意2分)
(2)时时勉励皇帝立志求学,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因此,王振虽被英宗宠幸,太皇太后在世时却不敢独揽大权。
(勖,1分;股肱,1分,宠于帝,被动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 张皇后开始是太子妃,她严守妇道,甚得成祖及仁孝皇后喜欢。太子多次被汉、赵二王所离间,又因身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为此十分生气,大减太子的宫膳,多次到了要另立太子的地步,最后都因为张皇后从中周旋的缘故(太子)才得以不被废掉。仁宗即位,她被封为皇后。宣宗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
宣德初年(1426),军国大事多受命于皇太后,听从她的裁决。当时四海之内安宁祥泰,宣宗对皇太后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有所进献,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给皇太后。两宫慈孝天下皆知。四年,皇太后前往长、献二陵拜谒,宣宗亲自配带弓箭,骑马在前引导。到达河桥时,又下马扶车。京畿百姓都夹道拜观,陵旁老幼也欢呼拜迎。见此情景,皇太后回过头来对宣宗说道:“百姓拥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皇帝应当将此牢记在心。”在返回途中,经过农家,皇太后召来农家老妇询问一些生活及农活方面的事,并且赐与钱币。有的农家献上蔬菜酒浆等东西,皇太后便取来赐给宣宗,说:“这是农家的口味啊。”此后的一天,宣宗对杨士奇说:“皇太后拜谒二陵回来后,说起你们的办事能力时非常熟悉。她说,张辅虽是一名武臣,却通晓大义。蹇义忠厚小心,只是优柔寡断。你呢,非常正直,说起话来直言不讳,先帝有时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你的建议,得以不做错事。还有三件事,时常后悔没有听从你的意见。”皇太后对外戚很严格,其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皇太后仍不许他参加商议国家大事。
宣宗驾崩时,英宗才九岁,宫中讹传将立襄王为皇帝。皇太后急忙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英宗即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大臣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说:“不要破坏祖宗之法,只须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全部废止。”时时勉励皇帝立志求学,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因此,王振虽受英宗之宠,太皇太后在世时却不敢独揽大权。
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去世。当她病重时,召杨士奇、杨溥入宫,命宦官询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有办。杨士奇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庶人虽死,但应当编修实录。其二,太宗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遗作者死,这条禁令应当解除。第三件事还未来得及上奏,太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太皇太后遗诏勉励大臣辅助皇帝勉力实行仁政,语气十分诚恳淳厚。英宗为她上尊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
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是时海内宁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 物必先上皇太后。-亨慈孝闻天下。四年谒长、献二陵,帝亲燊韃骑导。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 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还,过农家,召老 妇问生业,赐钞币。有献蔬食酒浆者,取以赐帝,曰:“此田家味也。”他日,帝谓杨士奇曰: “皇太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张辅,武臣也,达大义。蹇义重厚小心,第寡断。汝克 正,言无避忤,先帝或数不乐,然终从汝,以不败事。又有三事,时悔不从也。”太后遇外家 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 “此新天子也。”群臣呼万岁,浮言乃息。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大臣请太后垂帘听政, 太后曰:“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 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正统七年十月崩。当大渐,召士奇、缚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 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 太皇太后已崩。遗诏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语甚谆笃。上尊谥曰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 皇后,合葬献陵,拊冬序。
(选自《明史•仁宗诚孝张皇后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B.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C.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 皇帝宜重念
至河桥下/马扶辇/畿民夹道拜观/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顾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又为 东宫和上台的合称(指太子及皇帝)。西汉时期,两宫是指东宫、西宫;东汉时期,两 宫是指南宫、北宫。本文中“两宫”具体是指成祖及仁孝皇后。
B. 妇道,旧时对成年女子的通称,亦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为妇之道,传统意义指 贞节、孝敬、卑顺、勤谨。在封建时代,则为“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与“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C. “崩”专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人们对“死”往往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 多别称。古代人对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 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太_,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 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 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诚孝皇后颇有妇道。作太子妃,严守妇道,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后喜欢;贵为太后,严格管束娘家人,不使他们干预朝政;获得临朝听政的机会,却安于内宫。 z
B. 诚孝皇后颇有谋断。宣德初年,军国大事多听从她的裁决;宣宗驾崩时,宫中讹传将 立襄王为皇帝,她当机立断进行了处理,流言才得以平息。
C. 诚孝皇后爱民惜民。劝勉皇帝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召来农家老妇询问生活及农活方面 的事,赐与钱币;留遗诏勉励大臣辅助皇帝实行仁政。
D. 诚孝皇后善于识人。对杨士奇、张辅等人的办事能力非常熟悉。她认为,杨士奇直言 不讳,先帝有时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他的建议,得以无错无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成祖恚,至减太子宫膳,濒易者屡矣,卒以后故得不废。
(2) 时时勖帝向学,委任股肱,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参考答案
10.B
11.A(文中“两宫”具体是指宣宗及仁孝皇后。)
12.D(“无悔”错)
13.文言文翻译(每句5分,共10分)
(1)成祖为此十分生气,大减太子的宫膳,多次到了要另立太子的地步,最后都因为张皇后从中周旋的缘故(太子)才得以不被废掉。
(恚,1分;易,1分;卒,1分;句意2分)
(2)时时勉励皇帝立志求学,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因此,王振虽被英宗宠幸,太皇太后在世时却不敢独揽大权。
(勖,1分;股肱,1分,宠于帝,被动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仁宗诚孝皇后张氏,永城人。 张皇后开始是太子妃,她严守妇道,甚得成祖及仁孝皇后喜欢。太子多次被汉、赵二王所离间,又因身体肥硕不能骑射,成祖为此十分生气,大减太子的宫膳,多次到了要另立太子的地步,最后都因为张皇后从中周旋的缘故(太子)才得以不被废掉。仁宗即位,她被封为皇后。宣宗即位,她被尊为皇太后。
宣德初年(1426),军国大事多受命于皇太后,听从她的裁决。当时四海之内安宁祥泰,宣宗对皇太后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有所进献,即便是微小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给皇太后。两宫慈孝天下皆知。四年,皇太后前往长、献二陵拜谒,宣宗亲自配带弓箭,骑马在前引导。到达河桥时,又下马扶车。京畿百姓都夹道拜观,陵旁老幼也欢呼拜迎。见此情景,皇太后回过头来对宣宗说道:“百姓拥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皇帝应当将此牢记在心。”在返回途中,经过农家,皇太后召来农家老妇询问一些生活及农活方面的事,并且赐与钱币。有的农家献上蔬菜酒浆等东西,皇太后便取来赐给宣宗,说:“这是农家的口味啊。”此后的一天,宣宗对杨士奇说:“皇太后拜谒二陵回来后,说起你们的办事能力时非常熟悉。她说,张辅虽是一名武臣,却通晓大义。蹇义忠厚小心,只是优柔寡断。你呢,非常正直,说起话来直言不讳,先帝有时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听从你的建议,得以不做错事。还有三件事,时常后悔没有听从你的意见。”皇太后对外戚很严格,其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皇太后仍不许他参加商议国家大事。
宣宗驾崩时,英宗才九岁,宫中讹传将立襄王为皇帝。皇太后急忙召集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英宗即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大臣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说:“不要破坏祖宗之法,只须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全部废止。”时时勉励皇帝立志求学,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因此,王振虽受英宗之宠,太皇太后在世时却不敢独揽大权。
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去世。当她病重时,召杨士奇、杨溥入宫,命宦官询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有办。杨士奇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庶人虽死,但应当编修实录。其二,太宗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遗作者死,这条禁令应当解除。第三件事还未来得及上奏,太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太皇太后遗诏勉励大臣辅助皇帝勉力实行仁政,语气十分诚恳淳厚。英宗为她上尊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