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矅,哥舒翰之子,字子明”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19-09-07
哥舒矅,哥舒翰之子,字子明。八岁,玄宗召见华清宫,擢尚辇奉御。以翰陷贼,哀愤号恸,故吏裴冕、杜鸿渐等见之叹息。李光弼讨河北,曜请行,为光弼副。降安太清,救宋州有功,改殿中监,袭封为东都镇守兵马使。德宗立,召为左龙武大将军。
李希烈陷汝州,以周晃为伪刺史。诏拜曜东都行营节度使,将兵万人讨希烈。帝召见问曰:“卿治兵孰与父贤?”对曰:“先臣,安敢比。但斩长蛇,殪封豕,然后待罪私室,臣之愿也。”帝曰:“尔父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今朕得卿,亦不东虑。”及行,帝祖通化门。是日牙干①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希烈退保许州。诏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筑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许。曜进次颍挢,雷震军中七马毙,曜惧,还屯襄城。希烈遣众万人纵火攻栅,殪人于堑以薄垒,曜苦战破之。居数月,希烈自率兵三万围曜,筑甬道属城,矢集如雨。帝遣神策将刘德信以兵三千援之,又诏河南都统李勉出兵相掎角。勉以“希烈在外,许守兵少,乘虚袭之,希烈自解”,乃遣部将与徳信趋许,未至,有诏切让,使班师。徳信等惶惑还,军无斥候,至扈涧,为贼设伏诡击,死者殆半,器械辎重皆亡,德信走汝州。勉恐东都危,使将李坚华以兵四千往守,贼梗道,不得入。汴兵沮,襄城围益急。帝乃诏普王讨蔡州,诏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救襄城。未行,京师乱,帝幸奉天。襄城陷,曜走洛阳。会母丧,夺为东都畿节度使,迁河南尹。曜拙于统御而锐杀戮,士畏而不怀。贞元元年,部将叛,夜焚河南门,曜挺身免。帝以汴州刺史薛珏代之。终右骁卫上将军,赠幽州大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哥舒曜传》)
[注]①牙干:军中长官住所的旗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B.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C.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D.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男子成年后取的表字,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B. “擢”指官职提升,文中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还有“封”“迁”“改”“拜”“夺”等。
C.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节,故称。
D. 斥候,也称“斥堠”,侦察,候望,据传起源于汉代,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哥舒曜出身将门,屡立战功。他的父亲是唐朝名将哥舒翰,他曾随李光弻任副将讨伐河北,凭借军功继承父亲爵位,任东都镇守兵马使。
B. 哥舒曜谦恭有度,深得信任。在与德宗的问答中,他曾自言治兵之才不及其父,表现出其谦虚谨慎,于是德宗放心地派他将兵讨李希烈。
C. 哥舒曜虽历苦战,终失襄城。李希烈曾采用残忍办法进攻襄城,哥舒曜苦战守住城池;后来李希烈更加猛烈围攻,终因京师混乱,襄城被攻陷。
D. 哥舒曜治军乏术,上下离心。他不善于统率部下,对土兵不加体恤;贞元元年,他的部将发动了叛变,哥舒曜脱身逃逸免于一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筑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许
(2)为贼设伏诡击,死者殆半,器械辎重皆亡,德信走汝州。
答
10. D 如本题中,根据注释可知“牙干折”指“住所外的旗杆折断了”,句意完整,“时”表示时间,应该放后一句,排除AC。比较BD两项,根据前面的“时”,可知“今”是和“时”相对的,指“当时……”“现在……”两种情况的对比,所以D项合适。故选D项。
11. A 此题A项“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分析错误。应是“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故选A。
12. B B项,“在与德宗的问答中,他曾自言治兵之才不及其父,表现出其谦虚谨慎,于是德宗放心地派他将兵讨李希烈”这句的事件先后概括有误,哥舒曜将兵讨李希烈后,才与德宗问答。故选B。
13. ⑴德宗下诏命令在襄城建造用作防御的高墙,哥舒曜认为让疲惫的人筑墙不如让他们身穿铠甲、手持武器来挫败敌人,德宗不同意。
⑵被敌人设下埋伏袭击,死去的人将近一半,器械辎重都丧失了,德信逃到了汝州。
参考译文:
哥舒曜,是哥舒翰的儿子,字子明。八岁时,唐玄宗在华清宫召见他,提拔他任尚辇奉御。因为哥舒翰陷入敌阵(被俘获),(哥舒曜)悲哀愤慨,号啕痛哭,哥舒翰以前的属下官吏裴冕、杜鸿渐等人见了这种情形禁不住叹气。李光弼讨伐河北,哥舒曜请求随行,担任了李光弼的副将。降服安太清,援救宋州有功,改任殿中监,继承父亲哥舒翰的爵位被封为东都镇守兵马使。德宗即位,召见他任左龙武大将军。
李希烈攻陷了汝州,让周晃做了伪刺史。德宗下诏授予哥舒曜东都行营节度使的官职,率领万人的军队讨伐李希烈。德宗召见他,问他说:“你整顿军队与你父亲相比谁更好?”哥舒曜回答说:“您已故的大臣,我怎么敢比?只要除去残暴如大蛇、贪婪如大猪的贪暴者,这之后待在家中等候处置,是我的愿望。”德宗说:“你的父亲在开元朝时,朝廷没有西方边境的忧患;现在我得到你,也不再有东方边境的忧虑。”等到出征的时候,德宗在通化门为他饯行。这一天哥舒曜军中住所外的旗杆折断了,当时因为哥舒翰出军时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后来斩杀了举持旗杆的人,最后战败了,现在哥舒曜又这样(旗杆折断),人们很担忧他。哥舒曜出击敌人,收复汝州,擒获了周晃进献给朝廷,斩杀了他的两员大将。李布烈退军守护许州。德宗下诏命令在襄城建造用作防御的高墙,哥舒曜认为让疲惫的人筑墙不如让他们身穿铠甲、手持武器来挫败敌人,德宗不同意。哥舒曜进军并临时驻扎在颍桥,天空打雷,军营中有七匹马被震死,哥舒曜害怕了,退还,军队驻扎在襄城。李希烈派遣近万人放火进攻围栅,杀死百姓填到沟中来迫近营垒,哥舒曜艰苦地战斗才打败他们。过了几个月,李希烈亲自率领三万士兵包围哥舒曜,建造甬道靠近城墙,进攻的箭矢如雨落下。德宗派遣神策将刘德信率领三千士兵支援他,又下诏命令河南都统李勉出兵与他形成掎角之势。李勉认为“李希烈在外作战,许昌守卫的兵力少,趁着空虚袭击他们,李希烈的威胁自然会解除”,就派遣部将同刘德信奔赴许昌,还没有到达,遭到皇帝下诏严厉责备,让他撤回军队。刘德信等人惶恐疑惑地往回走,军队没有侦查敌情的哨兵,到了扈涧这个地方,被敌人设下埋伏袭击,死去的人将近一半,器械辎重都丧失了,德信逃到了汝州。
李勉恐怕东都危急,派大将李坚华率四千士兵前往护守,敌人在道路上阻截,不能够进入。汴州的士兵士气低落,襄城的围困更加急追。德宗就下诏命令普王讨伐蔡州,诏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解救襄城。还未起行,京城发生暴乱,德宗移驾到了奉天。襄城沦陷,哥舒曜逃到洛阳。恰逢他母亲去世,被削除爵位贬为东都畿节度使,又降职为河南尹。哥舒曜不善于统率驾驭士兵,而长于屠戮,士兵畏惧他却不(从内心)归向他。贞元元年,部将叛变,夜里焚烧和南门,哥舒曜脱身逃逸免于一死。德宗派汴州刺史薛珏代替他。他在右卫上将军位上去世,被赠予幽州大都督的封号。
李希烈陷汝州,以周晃为伪刺史。诏拜曜东都行营节度使,将兵万人讨希烈。帝召见问曰:“卿治兵孰与父贤?”对曰:“先臣,安敢比。但斩长蛇,殪封豕,然后待罪私室,臣之愿也。”帝曰:“尔父在开元时,朝廷无西忧;今朕得卿,亦不东虑。”及行,帝祖通化门。是日牙干①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希烈退保许州。诏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筑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许。曜进次颍挢,雷震军中七马毙,曜惧,还屯襄城。希烈遣众万人纵火攻栅,殪人于堑以薄垒,曜苦战破之。居数月,希烈自率兵三万围曜,筑甬道属城,矢集如雨。帝遣神策将刘德信以兵三千援之,又诏河南都统李勉出兵相掎角。勉以“希烈在外,许守兵少,乘虚袭之,希烈自解”,乃遣部将与徳信趋许,未至,有诏切让,使班师。徳信等惶惑还,军无斥候,至扈涧,为贼设伏诡击,死者殆半,器械辎重皆亡,德信走汝州。勉恐东都危,使将李坚华以兵四千往守,贼梗道,不得入。汴兵沮,襄城围益急。帝乃诏普王讨蔡州,诏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救襄城。未行,京师乱,帝幸奉天。襄城陷,曜走洛阳。会母丧,夺为东都畿节度使,迁河南尹。曜拙于统御而锐杀戮,士畏而不怀。贞元元年,部将叛,夜焚河南门,曜挺身免。帝以汴州刺史薛珏代之。终右骁卫上将军,赠幽州大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哥舒曜传》)
[注]①牙干:军中长官住所的旗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B.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C.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D. 是日/牙干折/时以翰出师已如此/而斩持旗者/卒以败/今曜复尔/人忧之/曜击贼/收汝州/禽晃以献/斩其将二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男子成年后取的表字,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B. “擢”指官职提升,文中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还有“封”“迁”“改”“拜”“夺”等。
C.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节,故称。
D. 斥候,也称“斥堠”,侦察,候望,据传起源于汉代,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哥舒曜出身将门,屡立战功。他的父亲是唐朝名将哥舒翰,他曾随李光弻任副将讨伐河北,凭借军功继承父亲爵位,任东都镇守兵马使。
B. 哥舒曜谦恭有度,深得信任。在与德宗的问答中,他曾自言治兵之才不及其父,表现出其谦虚谨慎,于是德宗放心地派他将兵讨李希烈。
C. 哥舒曜虽历苦战,终失襄城。李希烈曾采用残忍办法进攻襄城,哥舒曜苦战守住城池;后来李希烈更加猛烈围攻,终因京师混乱,襄城被攻陷。
D. 哥舒曜治军乏术,上下离心。他不善于统率部下,对土兵不加体恤;贞元元年,他的部将发动了叛变,哥舒曜脱身逃逸免于一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城襄城,曜以疲人版筑不如按甲持重以挫之,帝不许
(2)为贼设伏诡击,死者殆半,器械辎重皆亡,德信走汝州。
答
10. D 如本题中,根据注释可知“牙干折”指“住所外的旗杆折断了”,句意完整,“时”表示时间,应该放后一句,排除AC。比较BD两项,根据前面的“时”,可知“今”是和“时”相对的,指“当时……”“现在……”两种情况的对比,所以D项合适。故选D项。
11. A 此题A项“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分析错误。应是“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故选A。
12. B B项,“在与德宗的问答中,他曾自言治兵之才不及其父,表现出其谦虚谨慎,于是德宗放心地派他将兵讨李希烈”这句的事件先后概括有误,哥舒曜将兵讨李希烈后,才与德宗问答。故选B。
13. ⑴德宗下诏命令在襄城建造用作防御的高墙,哥舒曜认为让疲惫的人筑墙不如让他们身穿铠甲、手持武器来挫败敌人,德宗不同意。
⑵被敌人设下埋伏袭击,死去的人将近一半,器械辎重都丧失了,德信逃到了汝州。
参考译文:
哥舒曜,是哥舒翰的儿子,字子明。八岁时,唐玄宗在华清宫召见他,提拔他任尚辇奉御。因为哥舒翰陷入敌阵(被俘获),(哥舒曜)悲哀愤慨,号啕痛哭,哥舒翰以前的属下官吏裴冕、杜鸿渐等人见了这种情形禁不住叹气。李光弼讨伐河北,哥舒曜请求随行,担任了李光弼的副将。降服安太清,援救宋州有功,改任殿中监,继承父亲哥舒翰的爵位被封为东都镇守兵马使。德宗即位,召见他任左龙武大将军。
李希烈攻陷了汝州,让周晃做了伪刺史。德宗下诏授予哥舒曜东都行营节度使的官职,率领万人的军队讨伐李希烈。德宗召见他,问他说:“你整顿军队与你父亲相比谁更好?”哥舒曜回答说:“您已故的大臣,我怎么敢比?只要除去残暴如大蛇、贪婪如大猪的贪暴者,这之后待在家中等候处置,是我的愿望。”德宗说:“你的父亲在开元朝时,朝廷没有西方边境的忧患;现在我得到你,也不再有东方边境的忧虑。”等到出征的时候,德宗在通化门为他饯行。这一天哥舒曜军中住所外的旗杆折断了,当时因为哥舒翰出军时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后来斩杀了举持旗杆的人,最后战败了,现在哥舒曜又这样(旗杆折断),人们很担忧他。哥舒曜出击敌人,收复汝州,擒获了周晃进献给朝廷,斩杀了他的两员大将。李布烈退军守护许州。德宗下诏命令在襄城建造用作防御的高墙,哥舒曜认为让疲惫的人筑墙不如让他们身穿铠甲、手持武器来挫败敌人,德宗不同意。哥舒曜进军并临时驻扎在颍桥,天空打雷,军营中有七匹马被震死,哥舒曜害怕了,退还,军队驻扎在襄城。李希烈派遣近万人放火进攻围栅,杀死百姓填到沟中来迫近营垒,哥舒曜艰苦地战斗才打败他们。过了几个月,李希烈亲自率领三万士兵包围哥舒曜,建造甬道靠近城墙,进攻的箭矢如雨落下。德宗派遣神策将刘德信率领三千士兵支援他,又下诏命令河南都统李勉出兵与他形成掎角之势。李勉认为“李希烈在外作战,许昌守卫的兵力少,趁着空虚袭击他们,李希烈的威胁自然会解除”,就派遣部将同刘德信奔赴许昌,还没有到达,遭到皇帝下诏严厉责备,让他撤回军队。刘德信等人惶恐疑惑地往回走,军队没有侦查敌情的哨兵,到了扈涧这个地方,被敌人设下埋伏袭击,死去的人将近一半,器械辎重都丧失了,德信逃到了汝州。
李勉恐怕东都危急,派大将李坚华率四千士兵前往护守,敌人在道路上阻截,不能够进入。汴州的士兵士气低落,襄城的围困更加急追。德宗就下诏命令普王讨伐蔡州,诏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解救襄城。还未起行,京城发生暴乱,德宗移驾到了奉天。襄城沦陷,哥舒曜逃到洛阳。恰逢他母亲去世,被削除爵位贬为东都畿节度使,又降职为河南尹。哥舒曜不善于统率驾驭士兵,而长于屠戮,士兵畏惧他却不(从内心)归向他。贞元元年,部将叛变,夜里焚烧和南门,哥舒曜脱身逃逸免于一死。德宗派汴州刺史薛珏代替他。他在右卫上将军位上去世,被赠予幽州大都督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