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巧的鉴赏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4-12-01
主要是讲讲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巧的鉴赏。先说常见的诗歌行文结构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也可以欲抑先扬。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卒章显志
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尾联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它已经超出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3、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4、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妙”。 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以“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
前一种,我们就以前面提到的李益的诗《江南曲》来作分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后一种,我们举张先《一丛花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有。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花何能“弄”影?当是花动而影随,此正暗示有风。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
5、翻因为果
翻因为果,简单地说,就是颠倒因果。一般来说因果倒置是错误的,但古诗里的翻因为果,是为了增添一种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艺术价值。翻因为果的技巧,可使诗歌环环相扣,句句相承,极尽曲折之妙,增添了诗的意趣。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再说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一般是先用简炼的文字答出行文结构技朽和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作些分析。
相关试题及解答
1.卒章显志。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 杜 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尾联是抒情,在结构上属于卒章显志。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缅怀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后两句卒章显志,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对全诗的内容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2.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
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之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本诗前两句写“游园不值”、被拒之门外的扫兴,后两句写意外的惊喜,先抑后扬,更显得喜不自胜。
3.以景结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
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屈原曾担任过楚国的三闾大夫。三闾庙是奉祀屈原的庙宇。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屈原的怨恨是多么的深,好似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屈原的怨恨是什么,为什么怨恨,诗歌没有说明,三、四句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季节是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伤情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载情”。
分析三、四句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楚三、四句写的内容,其次要分析它与一、二句以及全诗主旨的关系。如果联系《琵琶行》这首诗,就会发现三、四句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景烘托情的手法就不难发现。
4.翻因为果。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古人评说它“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它构思新巧在哪里?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的。
这首诗巧就巧在翻因为果,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第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一个“惊”字值得玩味,写出摆脱寒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诗人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上是说有雪无花,实际的感情是:人们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
构思,是指做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本诗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花以灵性,显得生动活泼;二是故意颠倒因果关系,把下雪的原因归结为春色来迟,而实际上应是倒过来:因为寒冬未尽,雪花飘飞,所以春色来迟。正因为诗作翻因为果,所以显得有情趣。要说明的是,拟人的手法,是属于表现手法的范畴,不是构思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也可以欲抑先扬。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卒章显志
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尾联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它已经超出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3、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
4、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妙”。 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以“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
前一种,我们就以前面提到的李益的诗《江南曲》来作分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后一种,我们举张先《一丛花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有。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花何能“弄”影?当是花动而影随,此正暗示有风。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
5、翻因为果
翻因为果,简单地说,就是颠倒因果。一般来说因果倒置是错误的,但古诗里的翻因为果,是为了增添一种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艺术价值。翻因为果的技巧,可使诗歌环环相扣,句句相承,极尽曲折之妙,增添了诗的意趣。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再说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一般是先用简炼的文字答出行文结构技朽和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作些分析。
相关试题及解答
1.卒章显志。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尾联是抒情,在结构上属于卒章显志。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缅怀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后两句卒章显志,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对全诗的内容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2.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
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之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本诗前两句写“游园不值”、被拒之门外的扫兴,后两句写意外的惊喜,先抑后扬,更显得喜不自胜。
3.以景结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
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屈原曾担任过楚国的三闾大夫。三闾庙是奉祀屈原的庙宇。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沅、湘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屈原的怨恨是多么的深,好似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屈原的怨恨是什么,为什么怨恨,诗歌没有说明,三、四句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季节是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用,更觉幽怨不尽,伤情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载情”。
分析三、四句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楚三、四句写的内容,其次要分析它与一、二句以及全诗主旨的关系。如果联系《琵琶行》这首诗,就会发现三、四句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景烘托情的手法就不难发现。
4.翻因为果。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春雪》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古人评说它“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它构思新巧在哪里?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的。
这首诗巧就巧在翻因为果,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第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一个“惊”字值得玩味,写出摆脱寒冬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诗人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上是说有雪无花,实际的感情是:人们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有情趣。
构思,是指做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本诗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花以灵性,显得生动活泼;二是故意颠倒因果关系,把下雪的原因归结为春色来迟,而实际上应是倒过来:因为寒冬未尽,雪花飘飞,所以春色来迟。正因为诗作翻因为果,所以显得有情趣。要说明的是,拟人的手法,是属于表现手法的范畴,不是构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