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时间:2015-12-25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一、读诗歌要有文言意识

  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就需要把诗歌放到古代的语境中来分析。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现象,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要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是“布匹”的意思;《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伤”。

  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它们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的空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表现徒然、白白地;“死去原知万事空”(陆游《示儿》)的空表现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空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居》)的空表现空旷、孤寂、荒凉,突出其荒芜。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此情此景中自己的感受移于事物身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

  二、读诗歌要懂得“诗家语”。

  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韵律的限制,诗人在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句式。例如: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意应为“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原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原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三、读诗歌要了解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我们都能够辨识,但是一些不常用,或者说是古诗中特有的修辞方式就必须了解,比如互文: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不可理解为月是秦朝的,关是汉朝的;

  《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也绝不是雌雄异样,否则“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无从说起;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如果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无法解释“举酒欲饮无管弦”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四、读诗歌要熟悉常见意象的含义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
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的离愁;
  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的愁绪;
  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表达相思情怀;
  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表达战乱戍边。

  五、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掌握诗词的情感、主旨。

  1.“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如:
  杜甫《登高》诗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起”而续。“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杜甫《登高》为例: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转”,古人也称为“跳转”,就是要尽量使转折之笔荡开,造就波澜,给人“峰回路转”之感。这一“转”避免了诗歌的平直,让诗意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同时也转向了诗歌主旨的揭示,所以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

  4.妙“合”主旨。“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或直接揭示主旨;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考题 > 考题分析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