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送别诗的特点及试题解读
时间:2014-08-02
一:什么是送别诗、羁旅诗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张说《蜀遭后期》)
( 借抱怨秋风,抒发不能归的烦恼,含蓄委婉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
(即景抒情,表现了在旅途中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写远在异乡,深秋景色,旅愁归思,即景点染。)
二、送别诗、羁旅诗的特点
(一)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
1、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 “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2、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3、涉及领域
1)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边关思乡: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张说《蜀遭后期》)
( 借抱怨秋风,抒发不能归的烦恼,含蓄委婉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
(即景抒情,表现了在旅途中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写远在异乡,深秋景色,旅愁归思,即景点染。)
二、送别诗、羁旅诗的特点
(一)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
1、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 “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2、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
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3、涉及领域
1)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边关思乡: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