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赵抃《和宿硖石寺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15-08-21
和宿硖石寺下
赵抃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1)硖石寺有哪两个特点?请各用一个字予以归纳。(2分)
答:高、静
(2)简要赏析“惟放钟声入画船”的表达效果。(4分)
答:①由上句写视觉感受转为写钟声,以声写静,视听结合,添出无限诗意。②钟声在船头、水上荡漾传送,最终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以景作结,侧面烘托,似收而未收,留给人想象的余地。

(3)就全诗来看,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船泊硖石,纵目眺望,想到寺中的方外老僧,遂生探胜造访的念头;登上河岸,却发现寺门是锁着的,寂无人迹,希望变成了怅惘;怅惘之际传来了暮钟的声音,一声声进入画船,则又令人神往。(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注释
⑴硖石:在今安徽凤台西南淮河边。
⑵淮岸:淮河岸边。浮图:即塔。
⑶离尘缘:谓与世隔绝,不管人间事,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尘缘,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缘。
⑷松关暮锁:寺门在傍晚时紧紧关闭。松关,以松木做的门栓,此指寺门。

译文
淮河边上,山上矗立的宝塔高与天齐;硖石寺的僧人,应当早已把世事抛弃。天刚晚,山门已经紧紧地关闭;只有钟声悠扬,传进河边停泊的画船里。

赏析
《和宿硖石寺下》是北宋诗人赵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短短四句写出淮岸硖石古寺那样一片天地,同时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活动,面对眼前的山寺,虽身未能至而心向往之。
这首小诗,写的是旅途的寂寞,全用景语表达,这是绝句常用的手法。
船停泊在淮河岸边的硖石山下,山上坐落着一所古寺。山并不高,但从河底的船中仰视,寺里的古塔却给人“半倚天”之感。硖石一带环境幽静,加上古寺高踞山巅,遂使诗人觉得寺中的老僧,佛性圆足,超脱尘境。舟行是寂寞的,此时舟泊硖石,诗人想到方外老僧,起了探胜造访的念头,他是在舟中纵目眺望,然后登上了河岸,但发现松径边寺庙的栅栏是锁着的,寂无人迹。于是希望变成了怅望,古寺在诗人的心理上愈去愈远了。然而就在这怅望之际传来了暮钟的声音,一声声进入画船。那佛国世界本已遥远难即,此时却放出钟声来到人间,这种声音,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这四句诗,在地理位置的处理下,先由下而上,又由上而下,境界开朗;在景物与感官的搭配上,又有动有静,有视觉又有听觉的感受,从而使读者细密地品味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唐张继《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写红尘扰乱中的寺庙钟声;这首诗写人烟稀少处的寺庙钟声,各自意境不同,都写得很美。
诗在空间位置的处理上,首句是向上仰观古塔,末句是钟声下及画船。自下而上,复又自上而下,硖石古寺在心理上高远超脱的印象,即不待刻画已自然形成。在景物的搭配上,既有动,又有静,既有山巅古寺,又有水滨画船。于互相映衬中突出了硖石寺的静穆,而不显得枯寂。末句由写视觉感受,转到写钟声,更添出无限诗意。那钟声在船头,在水上,荡漾传送,终于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诗似收而未收,富有余味。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