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全词翻译赏析

时间:2015-10-09
踏莎行·祖席离歌
宋代 晏殊
席离歌⑵,长亭别宴⑶,香尘已隔犹回面⑷。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⑸。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⑹,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⑺。

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⑵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⑶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⑷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
⑸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这里指船。
⑹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⑺寻思:不断思索。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参考译文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赏析
《踏莎行·祖席离歌》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咏别情。上片写饯行的情景,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对行者的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此词起二语,写在饯行的酒席上别情依依。“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
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赏析二
词作开始写道:“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祖席”就是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习俗,就是人要出行时,就要祭祀路神,以保平安顺利,这就是“祖”。后来就把设宴饯别的所在地称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唐代李白《菩萨蛮》写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其实,这里的“离歌”(离别时候唱的歌)与“别宴”(设宴饯别), “别宴”与“祖席”意义或作用都是差不多的,而词人在此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这里是说,在长亭饯行,设置了歌宴酒席。词作首先就描绘了送别场景,暗示了词作所要表现得就是离愁别绪之情。
接着写道:“香尘已隔犹回面。”“香尘”就是指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这句的意思是说,(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然不停地回首。这是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这里我们要注意,“回面”是谁?是“居人”还是“行人”,词人没有点名,但我认为,应该是行人。总之,这里不管是行人或者居人,都是充满着离愁别绪,缱绻缠绵之情。其中,一个“犹”就表现出不忍离去之情。
分别了,又怎样呢?词人写道:“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棹”即划船的桨。在古代,对桨有这样的说法,长桨叫櫂,短桨叫楫。这里指船。这里是长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远去。词人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进一步表现了依依不舍之情。然而,离别总是无奈的。尽管不断回望对方,但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现在,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好像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已经远去,再也看不见了。其中,词人通过“马嘶”、“棹转”暗示了别情之深,无奈之感。马通人情,长桨无情,终归离去。
过片写道:“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居人”登上了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望不见远去的船。这里,词人给我们一个滚滚东去的江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江水,不就是这个居者与行者情感的表现。水者,情也。李白的《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词人接着写道:“斜阳只送平波远。”意思是说,夕阳下只见江波远去。这里,词人写道夕阳。一个“送”字将斜阳拟人化。斜阳余晖照在江面,“送”那“平波”的江水远去,跟着行人远去。这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斜阳照下的江水,恰是居者情感的寄托,由此而表现出词人依依不舍之情,也同时增添了离愁别恨之感。句中“只送”二字给词句增添了无尽的情怀,也许是怨恨,也许是伤愁,也许是无奈。
词作最后写道:“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寻思”即不断思索。这两句是说,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这里,词人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居者在此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跟随自己心上的人。可以说,这样的结尾很妙,从空间的角度展开,无穷无尽的离愁蕴含其中,使得词的境界更为深远,更加突出。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结构与情思结合
在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基本上是先写饯别相送,然后写别后的怀思。这首词也不例外,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 
其次,情景与情感结合
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就是情景结合,情景交融。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十分细腻,营造了具有送别的氛围。可以说,在情景中真切地感受到词中说表现的缱绻深情。
除上以外,意境的开阔也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具体见分析中。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宋词精选 > 晏殊词集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