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材料作文“网络用语”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时间:2016-01-05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时下,一些传统规范的词句正逐渐被网络用语所侵蚀,不少学生已经不自觉地把网络用语带进了日常生活,不但口语中频繁使用,甚至把网络语言写进了作文中。当这些既怪又新的网络词汇被写进作文的时候,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经常会看得一头雾水,而学生却显得兴趣盎然。
  以下是对网络用语使用的一项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乐此不疲。
  老师:喜忧参半。
  家长:担心而无奈。
 
[题解]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运用,网络用语不断出现,如“杯具”(“悲剧”的有意误写)“酱紫”(“这样子”的缩略)、“3Q”(英语“谢谢”的谐音)、“88”(“再见”)“94”(“就是”)等等。对此,应该如何看待?不外乎三种态度,一是赞成,二是反对,三是辩证看待。持赞成态度的理由主要是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被普遍认同的网络用语将来会成为新词汇进入汉语大家庭;网络用语形象幽默,交流方便。持反对态度的理由主要是:网络用语有违汉语语言规范,登不上汉语“大雅之堂”;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特别是学生把它写进作文中,不利于规范汉语。如果辩证看待,必须指出其优点,否定其不足。
  因为是材料作文,要充分利用材料来做文章。如“传统规范”,表明网络用语的使用不符合规范,有违传统;“既怪又新”,“怪”在什么地方又“新”在什么地方。“调查结果”更应该深究:学生“乐此不疲”的原因何在;老师“喜”什么,“忧”什么;家长为什么“担心”,又为什么“无奈”……细读材料并多问几个“为什么”,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例文]
规范使用汉语,继承民族瑰宝
陆颖瑶
  当火星文铺天盖地席卷网络,当各种生僻汉字纷至沓来,我们也许会对聊天窗口里奇形怪状的文字或符号会心一笑。但是,当并不规范的网络用语登堂入室,频繁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时,就应当及时反省并为泛滥的网络语言踩刹车了。因为,规范使用汉语汉字,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
  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珍贵见证。它承栽了中华民族无数生死聚散、离合悲欢,它是始终奔涌在民族血脉里的低沉而又昂扬的音符。从远古时期的甲骨文,直到今天的简化汉字,源远流长且不曾间断的演变过程中,汉语与中华民族一道经历了连天烽火与太平盛世,它与民族世代相传的记忆同在。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正是我们探寻民族根源、追溯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在规范使用、书写之中,我们感受着汉语之美,也在小心翼翼地谛听先人的呼唤,触摸民族的心跳。
  使用规范汉语,不仅是个人了解学习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时代和社会对青年一代提出的殷切期望。这是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前提条件。某种意义上,网络语言也可算是对汉语的创新。但这种一味标新立异、忽视汉语传统的“时尚”,毕竟不符合时代潮流,终究会被无情地淘汰。只有深入学习、自觉使用规范的汉语词句,才是对汉语这一民族瑰宝的最有效继承;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当今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每当在电视上看到金发碧眼的“老外”一笔一画认真书写汉字时,我都不由感动与敬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只有对母语保持敬畏与热爱,使用规范汉民族语言,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用中华儿女的热血与自豪,向全世界宣告汉语那历久弥新的动人与美丽。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那么,让我们一起抵制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使用规范汉语,继承民族瑰宝!
 
[点评]
  本文特点有二。一是立足点高。作者站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从历史、时代、社会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对网络语言说“不”的原因,令人信服。二是语言缜密。文中很多词语、句子的运用体现了这一特点,如“也许”“某种意义上”“不仅……更是……”“只有……才是……;也只有……才能……”等等,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