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顾颉刚与孟姜女研究”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时间:2016-05-17
著名学者顾颉刚大学毕业后花几年工夫,写了许多文章,来做孟姜女故事研究。“有人问我:‘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我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1)根据顾颉刚对研究“无用”的疑问的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可考虑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喜欢(兴趣、热爱);②听从本心,坚守本心,随心而动,唯吾所愿无怨尤;③走自己的路,不为他人的言论左右。
(2)顾颉刚1924年写成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前后的对比让人想到有用无用之辩。据此可综合立意:①抛开“有用”与“无用”的判读,有趣即精彩(抛开功利);②倾听心灵的声音,会有丰厚的回报(听从本心)。
[例文]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诗人的“浅斟低唱”固然“无用”,却是心情所寄,爱憎所托。学者顾颉刚敢为自己的“高兴”花几年工夫做孟姜女故事研究,让我们深思:凡事皆求意义所在的我们,是否该为自己被目的、功利侵占的内心感到羞愧与自责?
当申请专利成了高校自主招生征途的敲门砖时,发明已不再是我们心灵的微光,而成了一本本墨绿色的证书,我们真的高兴吗?当博士论文发表成了学位的必备品,出书也不再是传播文化的方式,而成了出版社里一个个“挂名出版号”,我们真的快乐吗?当什么都被赋予了意义,生命变得不再纯粹,学术变得不再沉静,生活变得不再安然。我们一直叫嚣着批判学术浮躁,却未曾想过,也许是我们助长了功利。
一位报考“古汉语文化”研究的考生心生埋怨:“真不知道传播古汉语跟英语四六级有什么关系!”他的事例不正折射了当下唯证书论的现状吗?没有证书,便不能求职,不能晋级,甚至寸步难行。我们的社会人才评判标准在不知不觉中为利益所累,让潜心治学的人无法生存,而我们却反过头来埋怨学者的沉沦,这实是自身功利性被掩盖的结果。我们只有给不为目的所累的人以足够的生存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浮躁的问题。
与此同时,甘于潜心钻研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也正是目的至上的浮躁时代的结果之一。倘若沈从文为成为大家而写作,那《边城》的纯净之美还会存在吗?倘若黄鸣龙为出成绩而倒掉实验失败的残留物,有机化学的历史上还有“黄鸣龙还原法”吗?倘若顾颉刚为尽早成名而写作,《孟姜女故事研究》还能被誉为经典吗?
曾经,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被奉为经典。然而,高速发展的当下,“早”字却更多地成了浮躁的诱因和内心世界被忽略的罪魁祸首。追逐名利固然没错,然而因而忽略内心世界的虔诚就得不偿失了。潇洒一生,走过失败,更要走过心灵的秘密花园,来撷取那也许不甜美,却最让人心生满足的果实。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不仅是对名利的放逐,更是对心灵的救赎,追梦的道路上,勿忘吟唱心灵的声音,且行且珍惜。
[点评]
开篇轻松点题,之后紧密联系现实,指出申请专利、发明、博士论文中的功利色彩严重,进而批判目的至上、追求功利的做法;又以潜心研究、追求本心的沈从文、黄鸣龙、顾颉刚为正面事例,使之与社会现实中的目的性、功利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最后引用柳永的名句再次点题,呼唤心灵的释放,强调放逐名利。标题新颖,引用恰当,有反有正,整体逻辑性强,富有思辨色彩;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1)根据顾颉刚对研究“无用”的疑问的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可考虑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喜欢(兴趣、热爱);②听从本心,坚守本心,随心而动,唯吾所愿无怨尤;③走自己的路,不为他人的言论左右。
(2)顾颉刚1924年写成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前后的对比让人想到有用无用之辩。据此可综合立意:①抛开“有用”与“无用”的判读,有趣即精彩(抛开功利);②倾听心灵的声音,会有丰厚的回报(听从本心)。
[例文]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诗人的“浅斟低唱”固然“无用”,却是心情所寄,爱憎所托。学者顾颉刚敢为自己的“高兴”花几年工夫做孟姜女故事研究,让我们深思:凡事皆求意义所在的我们,是否该为自己被目的、功利侵占的内心感到羞愧与自责?
当申请专利成了高校自主招生征途的敲门砖时,发明已不再是我们心灵的微光,而成了一本本墨绿色的证书,我们真的高兴吗?当博士论文发表成了学位的必备品,出书也不再是传播文化的方式,而成了出版社里一个个“挂名出版号”,我们真的快乐吗?当什么都被赋予了意义,生命变得不再纯粹,学术变得不再沉静,生活变得不再安然。我们一直叫嚣着批判学术浮躁,却未曾想过,也许是我们助长了功利。
一位报考“古汉语文化”研究的考生心生埋怨:“真不知道传播古汉语跟英语四六级有什么关系!”他的事例不正折射了当下唯证书论的现状吗?没有证书,便不能求职,不能晋级,甚至寸步难行。我们的社会人才评判标准在不知不觉中为利益所累,让潜心治学的人无法生存,而我们却反过头来埋怨学者的沉沦,这实是自身功利性被掩盖的结果。我们只有给不为目的所累的人以足够的生存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浮躁的问题。
与此同时,甘于潜心钻研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也正是目的至上的浮躁时代的结果之一。倘若沈从文为成为大家而写作,那《边城》的纯净之美还会存在吗?倘若黄鸣龙为出成绩而倒掉实验失败的残留物,有机化学的历史上还有“黄鸣龙还原法”吗?倘若顾颉刚为尽早成名而写作,《孟姜女故事研究》还能被誉为经典吗?
曾经,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被奉为经典。然而,高速发展的当下,“早”字却更多地成了浮躁的诱因和内心世界被忽略的罪魁祸首。追逐名利固然没错,然而因而忽略内心世界的虔诚就得不偿失了。潇洒一生,走过失败,更要走过心灵的秘密花园,来撷取那也许不甜美,却最让人心生满足的果实。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不仅是对名利的放逐,更是对心灵的救赎,追梦的道路上,勿忘吟唱心灵的声音,且行且珍惜。
[点评]
开篇轻松点题,之后紧密联系现实,指出申请专利、发明、博士论文中的功利色彩严重,进而批判目的至上、追求功利的做法;又以潜心研究、追求本心的沈从文、黄鸣龙、顾颉刚为正面事例,使之与社会现实中的目的性、功利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最后引用柳永的名句再次点题,呼唤心灵的释放,强调放逐名利。标题新颖,引用恰当,有反有正,整体逻辑性强,富有思辨色彩;前后照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