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材料作文“高考状元受关注”写作指导及拓展阅读

时间:2016-11-22
每年一到高考分数公布,被称为高考状元的考生总受到青睐:人们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媒体不惜篇幅,大力宣传;商家瞄准商机,请状元代言……
对高考状元受关注这件事,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可以肯定:能取得状元的佳绩和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人们和媒体的关注是对状元平时努力的肯定,也为其他人树立了榜样。可以反对:考取状元只是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人们及媒体对高考状元的关注体现了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了社会的浮躁。如果只是从材料中引出一个观点,然后把材料撇开,大谈诸如成功等话题,则应视为偏题作文。


拓展阅读
炒热高考状元 刺痛谁的神经
随着高考评卷结束,各地区录取分数线公布,考生各科文化成绩知晓,文理科新状元新鲜出炉。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上电视、上报纸,上微信,鲜花、喝彩、掌声,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琴。
  其实,“状元”是一件荣耀的事,之所以高考个人总分名列榜首,是因为善于学习勤奋努力结果。考生母校和有关单位闻风而动,邀请他们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即将参加高考下一届学生,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义。但是,如果对“高考状元”过度追捧,甚至进行庸俗炒作,就有违初衷,这对于教育本身、对于学生本人都不会有好处,甚至成为精神“包袱”。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过多地哄抬、关注“状元”,不仅容易使部分考生心态不正,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或很难真正用心于学业。而且也会使高校盲目追求生源的高分,而不着力在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而对于部分热衷追求升学率中学来说,容易导致一心只想生产“状元”,这与中国目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高考状元”只是考试的优胜者。
  时下的媒体与教育部门,都在昭示着一个规则,就是致力于锦上添花,而绝少雪中送碳。这个规则,想起来觉得有趣,感觉像是街头巷尾下象棋的情形,两个人下棋,旁边总有几个支招的,支招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少有人帮助落下风的一方,都在极力去帮助占上风的人,待占上风的赢棋后,重新开局时,支招的各自散去,等到棋局快分出胜负之时,再来支嘴巴。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中国“科举时代”对中举者的追捧,是畸形教育摧残人性的缩影。“高考”作为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有可行可取之处,但它的公平、公正、合理性也一直不乏质疑之声。此外,高考状元们第一的分数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正如一位“高考状元”所说,她并不是最优秀的,只不过是恰巧在这次考试中发挥得更好,那些成绩比她低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比她强,她唯一高兴的是可以进入自己喜欢的大学研读自己喜欢的专业。
  在多元文化日益竞争的时下,某些部门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借机对高考状元进行的热炒,在一定程度是加剧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也使某些学生发生心理扭曲,曾有案例:一学生考出620分,却不去上大学,一定要复读,非北大清华不上。望子成龙的家长不惜重金掏“赞助费”、“跨区费”、“择校费”,所产生的负作用显而易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曾几何时?教育部发布高考宣传“八不准”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不得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但有啥用?各地的热炒越来越烈,炒垮了学生,炒热了学校;炒火了商家企业,炒冷了失落的考生;多专多能炒成唯高分是图,思想品质,道德素质随着热火却被炒的所剩无已了!令人反思的是:炒热高考状元炒痛了谁?这个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期待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陈祖灏)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作文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